在老家都算虚岁,蔡云杰已经过完50岁生日。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么?是一艘排水量3500吨的全球航区科考船。
37位浙江渔民自发集资1.3亿元造大洋级科考船,这件事,不仅蔡云杰没有经验,在中国也没有先例。因为听说国内一些高校苦于没有科考船,学生直到毕业都未曾出海科考,蔡云杰发起了这次众筹。到现在,他个人已经贷款五六百万元。
前半生里,蔡云杰出过海、做过海运、造过船,一步步努力靠近理想的生活。
现在,他和36位老乡决心用半生积蓄造船,让渴望远航的孩子们,靠近理想。
正在建造的科考船停靠在浙江台州温岭市松门港,82米的船体已经合拢。暑气迟迟不肯散去,周围大大小小的船厂早上5点已经开工。18岁开始打鱼的蔡云杰吃过很多苦,出海和造船,是不一样的苦。为了这艘船,他每天早上5点和工人一起上班,10点半午休、下午6点半下班,“船厂时间”让他干脆在附近住下,下班了常倒头就睡。


这是一艘由渔民集资超过1.3亿元造的船,其中有积蓄,也有借款、贷款。37名股东都是渔民,大都来自蔡云杰的老家,温岭市石塘镇。一切的源头,是蔡云杰和朋友聚会时一句无心的“听说”,“听说有的高校科考船数量紧张,一些海洋专业的大学生到毕业都没有出海科考过”。
造船的念头在去年春节后萌生。“我们都是渔民,都吃过外国人的亏。现在他们敢吗?不敢!因为我们中国强大了呀!我们也是想出一份力,让自己的祖国更强大。”抱着朴素的热情,蔡云杰开始试着拉自己的老乡、造船的行家郏宣荣入伙,但一番陈词后,郏宣荣觉得难度太大,没有响应。蔡云杰没有放弃,“后来我联系了厦门大学‘嘉庚号’,我说我们去看一下。他看完回来就回心转意了。”
郏宣荣“回心转意”的原因是一场座谈会,他记住了会上老师说的两件事。一是有了科考船,附近海域的水文测试都不在话下,对家乡的深海养殖大有帮助;二是国家现在强大了,科考船用于科研,可以把家门口的水下地形地貌勘察清楚。返程路上,哥俩沉默了。

2024年春天起意,2025年春天开工,两个春天间的一年里,蔡云杰和郏宣荣啃着面包走访海洋科研院所、高校,找有档期的设计院和船厂,再找出资人。一路上,他们反复确认高校是否缺船、缺什么样的船,也听到校长心酸的陈述。
“校长说我们的孩子毕业了一届又一届,从来没有上过船,只能暑假时带他们去秦皇岛闻闻海味。”蔡云杰理解没有船的苦,也理解没有船的原因,“如果每个学校都有一艘船,这对国家来说也是压力,大家需要的设备也不一样。如果有民营的船,我可以给你用,也可以给他用,这不是填补了一个空缺吗?也是为国家分担了一点事情。”
没有人觉得造科考船是渔民的事,甚至没有人觉得造科考船是这些最多上过高中的糙汉子们能“够得着”的事。但对渔民们,尤其是出资比例最高的蔡云杰来说,他碰巧在海上颠簸半生,又碰巧凑得出这笔钱,这,就是他的事。

蔡云杰打鱼时留下的照片
船造着造着,原本预计的1.3亿似乎还得加一两千万,为了让科学家、学生在船上生活得更舒适,也为了船上设备能更先进一些,渔民们都在咬牙接受预算的增加。蔡云杰的出资比例是23%,到现在,他已经贷款五六百万,“接下来肯定还要贷”。
1.3亿元投资,哪怕入股1%,也是超过百万的天文数字。蔡云杰没有向投资人们承诺收益,但他心里有惊涛骇浪。36个发小、邻居、亲友,大家靠海吃海,他太知道他们的钱是怎么赚来的了。
“人间最辛苦的工作就是渔民,一天24小时,就没时间概念,一直干活。我有好几次都掉海里,差点没命了。”年轻时,蔡云杰一出海就是4个月,每天来回地放网、起网,“回来话都不会说了”。但年复一年,曾念叨着一辈子不要再打鱼的他,最终还是在海边扎了根。

少年时的蔡云杰
18岁打鱼至29岁,之后是蔡云杰人生最关键的20年。他两次改行,先涉足海运,再与人合伙造船。“只要努力,干什么都能成功”,蔡云杰的信念不曾动摇。这一次造科考船没有先例,他也从不怀疑自己能造成,他甚至已经计划好了,下一艘要造破冰船。
努力就能成功,这也是37位出资造科考船的渔民们共同的信念。开工以来,大家算着时间,轮流在船厂盯工程的进度,每一次遇到困难,都抱定“总能解决”的决心。
“事情已经干起来了,哪怕亏了我们也不后悔。”蔡云杰说。

位于码头M3号船台的这个造船项目被命名为“3000吨海洋综合勘探船”。船舶采用长艏楼与反向穿浪型船艏设计,配备敞开式作业甲板与隐蔽作业区,可搭载海空潜立体探测设备,续航力达10000海里,自持力超过60天,完全满足全球无限航区作业需求。配置往上够、再往上够,这是一群难得离开温岭的渔民的野心,更是他们每一家甚至每一族的全部力量。
“设计院出图之前,我对这艘船一无所知。我提出需求,要做到无限航区、全球能跑,只在国内跑没有意义。设计院说那排水量起码要3000吨以上,就这么定下来造3000吨以上的大船。”蔡云杰说,这个规模,也是渔民们能承受的资金的极限,“尽全力了,感觉很累、很疲惫。”
郏宣荣则希望,他们的全力以赴,对大船来说只是个开始:“我们抛砖引玉,这条船我们出1.5亿或1.3亿,我们只能干到这种程度了。我今天做到这里,也许明天你也有这个想法,你接着我做,后天他再接着做,咱们三个有同样想法的人,不就把这件事情给干起来了吗?”

蔡云杰拍下在船上发现的问题
投入1.3亿,任谁都会问一句回报。科考船预计今年底至明年初下水,这几个月,已经有多所高校与蔡云杰对接租用事宜。费用如何确定、靠租金能否在十年、二十年时间里回本,蔡云杰说,不知道,没有人知道。
“我当时发起这件事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这个事情我要参与一下,这是在为国家做点事情,到现在他们也没问过我到底能赚多少钱。说实话,我只是想做点有意义的事情,等自己老了之后可以炫耀一下,等老了坐在轮椅上,可以和子孙辈的小孩子们说说,我以前干科考船如何如何。”

松门港距离蔡云杰的老家石塘镇大约10分钟车程。由夏到秋,蔡云杰鲜有时间回家。最近一次去北京,他直奔一所开设海洋相关专业的高校,甚至没有和自己在中国音乐学院就读的女儿见上一面。
“我经过那所大学的图书馆,往楼上老师的办公室走,只见里头鸦雀无声,每个学生都在那里学习。这种氛围,让我心里很受触动。”蔡云杰想到了年轻时候的自己:“我自己没机会上这样的学校,感觉这些孩子很努力、很认真,他们老师又说缺船,你说你能做,你为什么不去做呢?”
那一次,蔡云杰没有去看望女儿,但女儿清楚父亲正在做的事。那是曾几次在打鱼时掉进大海又捡回一命的父亲,他在海上吞下心酸,也学会敬畏,学会看得更远。少时捕鱼、半生经商,这一次,蔡云杰要让巨轮出海,一切无关生意。

本文来源:中国之声 2025-10-12 13:16:34
监制丨高岩 刘钦 策划丨沈静文 章成霞 冯会玲
记者丨沈静文 王雪洁 编辑丨杜希萌 王远
视频导演丨孙桓 视频拍摄丨杨子安 郏俊成
视频剪辑丨杨子安 制片丨李万群 新媒体编辑丨魏然
责任编辑:隋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