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41年,魏国与赵国组成联军,以魏国太子申为统帅,庞涓为主将兼军师,进攻弱小的韩国。韩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抵抗强敌的入侵,就遣使向齐国求救。对于是否发兵救韩,齐国大臣们意见不一。邹忌不同意出兵,田忌则主张立即发兵救韩。邹忌与田忌两人一向不和,凡事总是针锋相对。
孙膑既不同意不出兵相救,也不同意立即发兵。齐宣王问救韩国早与晚孰利。他说:“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槊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意思是等韩魏两败俱伤之时再出兵攻魏救韩,则可坐收渔人之利。此乃“卞庄刺虎”之原理:“待弱者死、壮者伤,一举而得两虎之名。”齐威王采纳了孙膑的意见,先遣使至韩,表示齐国一定出兵相救,给韩国君臣吃了一颗定心丸。韩国恃齐国之援,遂与魏国展开拼死大战。
韩军与魏军进行了五次大战役,结果韩军五战五败,而齐兵又迟迟不到,韩昭侯急得团团转,遣使催促齐国出兵,表示只要齐国出兵,韩国愿意听命于齐。
齐威王见时机已到,仍派庞涓的老对手田忌和孙膑分任主帅和军师,发兵救韩。
当时魏国的都城在大梁,韩国的都城在新郑,从新郑到大梁不足100公里,而且沿途地势平坦。齐国要救援韩国必须途经魏国。孙膑便向田忌建议直趋魏国都城大梁,以迫使庞涓回师相救。田忌于是挥师进入魏国国境。
孙膑仍用13年前“围魏救赵”之计,此乃《孙子兵法》中所谓“攻其所必救”的策略。庞涓正与韩军酣战,惊闻齐军又去攻打魏都大梁,不得不撤韩都之围,率大军回救大梁。庞涓决心要报前次在桂陵兵败之仇,命令全军立即回师。同时选拔精锐部队,自己亲自率领,兼程返魏拦击齐军。
田忌得知庞涓率领魏赵联军气势汹汹地追杀过来,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向孙膑讨教克敌之计。
孙膑早已成竹在胸,对田忌说:“魏国士兵向来以剽悍勇猛、敢打敢冲闻名于世,并且从来就看不起齐国士兵,认为齐军胆小软弱,不堪一击,不足为患。因此我们不能拿弱军与强敌硬拼,只能根据当前的形势巧用计谋才能战而胜之。兵法上指出:百里外前来作战企图取胜的军队会落得损兵折将的下场;50里外前来作战图谋取得胜利的军队肯定也要损失半数以上的兵员。现在庞涓统率的联军将骄兵傲,又来回奔波,我们不如将计就计:当我们进入魏国境内的头一天,下令挖10万人的行军灶,次日挖5万人的灶,到第三天挖3万人的灶。我们用这种办法来制造我军士兵大量逃亡的假象,以便使庞涓在思想上更加轻视我们,引诱他轻装追击进入齐国,我们在那设伏,不愁庞涓不败。”田忌听了大喜,依计而行。
庞涓从魏国境内追击齐军,见齐军挖造的灶大量减少,心中十分高兴,对部下说:“我早知道齐国士兵胆小怕死,现在情况果不出我所料,他们进入我国境内才几天,开小差逃亡的已经超过半数了。”于是传令联军加速追击齐军。庞涓求胜心切,认为丧失战斗意志的齐军容易消灭,便下令前军殿后,自己亲率轻骑日夜兼程追赶。
孙膑诱敌深入以歼灭之的制胜方略在逐步实现,他估计庞涓的轻骑在夜间可追到齐国的马陵道(今山东范县西南)。马陵道自古即为兵家所忌的险要地,一条小道的两旁是树木参天的山峦,长得与人一般高的茅草布满了山坡,是个易伏难行的险地,利于打伏击战。
孙膑和田忌就在这山坡草丛中埋伏众多的弓箭手。他们又命士兵砍伐树木挡住道路,留下路中间的一株,剥掉树皮,上书“庞涓死于此树下”几个大字,并命令埋伏的弓箭手只待看见树下出现火光,立即万箭齐发。
当天半夜时分,庞涓亲率一支轻骑追到马陵道。庞涓熟读兵书,知道马陵道是兵家必避之地,但由于连日追击未能截获齐军而心急如焚,丧失了应有的理智,故而抱着侥幸心理料定齐军不会在此设伏。为了争取时间,他一个劲地催促手下军士快速通过马陵道。
忽然前军来报,说是有树木堆放道中,挡住去路,庞涓下令搬走树木。当庞涓摸黑赶到前军时,隐约见到有棵大树,白白的树干上似乎写了一行字,但又看不清楚。庞涓便令人点燃火把,以便看清树上写的是什么字。
不料火把刚刚点着,从两旁山丘上射来一阵阵乱箭,魏国骑兵纷纷中箭倒下,队伍大乱,任庞涓和众将大声吆喝也不顶用。
庞涓抬头看见树上那一行字后大呼上当,他连忙指挥骑兵后撤。魏军自相践踏,死伤无数,但仍未能逃出马陵道。身中数箭的庞涓知道此番中计已难脱身,长叹一声道:“我中了奸计,终于让孙膑这小子名扬天下了!”说完拔剑自刎而死。
田忌和孙膑乘胜大破魏赵联军十万人,并俘虏了太子申。
马陵之战也是孙膑和庞涓在战场上的第二次较量,孙膑获得了彻底的胜利。此役显示出孙膑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等了十三年,必欲一役置庞涓于死地,其算度之精、计谋之深、用心之狠,真令人击节!
马陵之战大伤魏国元气,魏国从此一蹶不振。第二年,齐、秦、赵三国即开始攻占魏国城邑。有史家认为,马陵之战,实为“秦国与中原之转捩点”。此役将魏文侯以来魏国在中原的霸业基础摧毁殆尽,“而对秦之东方关隘已破,虎兕出柙,中原之形势突变,历史乃转为另一时代。”
马陵之战,为秦国势力东进创造了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说,此役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正如庞涓所言,孙膑在此役之后名声大振。这也使孙膑一跃而名列中国最卓越的军事家之一。
战后,庞涓的尸体被齐兵寻到,孙膑挥剑将庞涓的脑袋砍下,令人挂在旗杆上示众三日。因为赵韩两国都曾受到庞涓的攻击,都对庞涓恨入骨髓,所以皆派人到齐国索要庞涓的尸体,要将庞涓戮尸以泄愤。齐威王对赵韩两国的要求表示理解,遂命人将庞涓的尸体分为两份,一份给赵国,一份给韩国,而将庞涓的脑袋留在齐国。后来魏国主动与齐国讲和,齐王才将庞涓的脑袋装入石匣中以礼埋葬。《淄川县志》载:“庞涓墓在县西南里许。”即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查王乡将军头村。毕竟庞涓也是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所以,当地人将庞涓墓保存得很好,连村名也叫“将军头村”,历经两千多年而沿用至今。明朝嘉靖年间的淄川知县李性还为庞涓竖了墓碑,上书:“魏将军庞涓之墓。”1963年全国文物复查时,庞涓墓依然保存完好,封土周长60余米,高8米,墓碑尚存。另据《淄博市志》记载,“文革”时,庞涓墓被毁,墓碑不知去向。将军头村一个姓魏的村民在庞涓墓址挖土时,曾挖出一个石匣,长1.5米,由五块石板拼成,石板雕有纹饰。还有残损头骨一个,牙齿尚完整。这十有八九就是庞涓的骷髅。可惜当时没有保护好,如今已荡然无存。
“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孙膑能够掌握战略主动权,驾驭战争,调动敌人,在运动中削弱敌人,战胜敌人,是实践中国兵法的千古高手。
孙膑之所以厕身齐国政坛十几年,为的就是要报庞涓无端加害之仇。当他大仇得报之时,对肮脏的政治还有什么可留恋的呢?所以,在马陵之战结束后,他就准备归隐了。《东周列国志》这样描写孙膑在马陵之战后的结局:“孙膑军师如故,加封大邑。孙膑固辞不受,手录其祖孙武《兵书》十三篇献于宣王:‘臣以废人,过蒙擢用,今上报主恩,下酬私怨,于愿足矣。臣之所学,尽在此书,留臣亦无用,愿得闲山一片,为终老之计。’宣王留之不得,乃封以石闾之山(在山东泰安)。”
孙膑的生卒年月已不可考了。他与师弟庞涓一起走上历史舞台,又在庞涓死后悄然消失,留下了一段令人回肠荡气的故事,让人们评说至今。更令孙膑不朽的是,他还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兵书,而且这部兵书蒙尘一千多年后才重见天日,这使孙膑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军事家又成为当代的一个新闻人物。
司马迁在《史记·孙吴列传》中,较为详细地叙述了孙膑的四项事迹:被庞涓加害致残、助田忌赛马、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并于叙述完马陵之战后特意说明:“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也记载说:“《吴孙子》八十二篇,图九卷;《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吴孙子》即孙武的兵法著作《孙子兵法》,《齐孙子》即今天所说的《孙膑兵法》。不过,今传《孙子兵法》只有十三篇,没有图。因为这条记载,有人甚至对《孙子兵法》的真伪问题也产生了怀疑。而最令人疑心大起的是孙膑。自东汉以后,孙膑便绝少为人所提及。唐初修撰《隋书》,在《经籍志》里没有录《齐孙子》。之后的人们便再也没有发现这部书。所以,清代乾隆皇帝修撰《四库全书》,“兵家类存目”中没有提到《齐孙子》。甚至有人认为,孙膑与孙武实为一人,《吴孙子》与《齐孙子》同为一书,是司马迁和班固将一个人误作两个人了;还有人干脆认为历史上并无孙膑其人,当然也就没有《孙膑兵法》传世了,有人进而推断,孙膑的老师鬼谷先生是附会出来的一个人物,现存《鬼谷子》一书亦系伪托之作……当然相信司马迁和班固的也大有人在,一方说有,一方说无,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
历史的车轮驶到了1972年4月,在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基建工地,工人们发掘出两座古墓,古墓里的殉葬品很多,立即引起了当时考古界的关注。经专家们细心挖掘、整理、考证,确定这两座古墓的大体时间为公元前100年,此时是西汉武帝时期。最令专家们振奋的,是从墓中清理出的七千五百余片竹简。这些竹简上的字迹,大多清晰可辨,有些文字是《晏子春秋》〔13〕里的,有一些是《孙子兵法》里的,有一些见于《六韬》〔14〕、《尉缭子》〔15〕、《管子》〔16〕等先秦古籍。但还有很多文句,不见于现存的古代著作,那么,这些肯定是已经散佚的古书了。专家们意识到,这座古墓的发现,很可能让他们有了关于中国古代文化方面的重大发现。果然,在许多竹简上,写有“孙子曰”的字样。有一些除了和现存《孙子兵法》的内容相吻合的之外,还有一些“孙子曰”的句子是人们初次读到的。而且,有些竹简上还有“孙子见威王”、“忌子召孙子问曰”、“擒庞涓”、“田忌问孙子曰”等内容。而“威王”、“忌子”(即田忌)是战国时的人物,与孙武不在同一时代。据《史记》记载,孙膑初到齐国时,曾住在田忌家中,后来经田忌举荐成为齐威王的军师。竹简上记载的与齐威王、田忌交谈的“孙子”,分明就是司马迁笔下的孙膑!这一重大发现,解开了“孙子和孙膑是否为一人、其兵书是一部还是两部”的千古之谜,被认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三年后,文物出版社整理出版了竹简影印注释本《孙膑兵法》,计一万一千字。至此,关于孙膑有无其人的争论戛然而止。
虽然历史上确有孙膑其人,但他的出现与失踪却仍是谜团重重。他是与其同学庞涓一同走上历史舞台的,他一生所做的事,似乎就是为了复仇。当他大仇得报之后,又随着庞涓的死走下了历史舞台,从此便不知所终。
孙膑的军事指挥艺术得到了后人极大的尊重,毛泽东就极为推崇孙膑。毛泽东爱读《智囊》〔17〕一书,《智囊·制胜》孙膑处记述:“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以刑余辞。乃将田忌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救赵,孙子曰:‘夫解纷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戟。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尽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困,而收敝于魏也。’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毛泽东在此段文字的天头画了三个圈,评点道:“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认为孙膑能够掌握战略主动权,驾驭战争,调动敌人,在运动中削弱敌人,战胜敌人,是实践中国兵法的千古高手。
孙膑“围魏救赵”是运用兵法思想的辉煌战例。《吕氏春秋》〔18〕上说“孙膑贵势”,何谓“势”?《孙子兵法》指出:“势者,因利而制权也。”意思是说,所谓“势”就是要根据战争实际创造出有利于己的作战态势。“因利而制权”思想的核心还在于“致人而不致于人”,即掌握战略主动权,这里面应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处于主导战争全局的地位;二是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决定自身的行动;三是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主宰敌人的行动。唐代兵法家李靖〔19〕曾指出,中国兵法千章万句,不外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孙膑“围魏救赵”的关键也正在于此,驾驭战争全局,后发先至,调动敌人,变被动为主动,掌握战略主动权。毛泽东对“围魏救赵”这一战法非常重视,对这一战法所蕴含的思想认识深刻。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其著名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论述外线作战灵活机动打击敌人时曾指出,“这就是‘围魏救赵’的办法”;解放战争时期,他创造性地运用这一思想,指挥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实现了人民军队由内线防御作战向外线进攻作战的战略转变,牢牢掌握了解放战争的主动权。
中国兵法是在天下倾覆、生灵涂炭中概括出来的学问,掌握中国兵法思想有两个必由途径:一是胸怀天下安危,躬身实践,在实践中舍得拿身家性命去拼赌,在腥风血雨中闯荡,获得胜利自然成为兵法大家;一是志于兵法研究,身罹磨难,在磨难中体悟兵法思想,在书本上钻研只能掌握中国兵法的皮毛,磨难才出真功夫。舍此两个途径不能掌握中国兵法的精髓,从书本到书本只能掌握中国兵法的言辞,夸夸其谈,无济于事。孙膑就是在研究中国兵法的过程中遭受嫉害,身陷窘境,才磨炼出真功夫,成为中国兵法的千古人物的。可以说,孙膑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躺在辎车上谋划战争策略的大军事家。
注释
〔1〕 鄄:juàn ,〔~城〕地名,在中国山东省。
〔2〕 《孙庞斗志演义》,又名《孙庞演义》《前七国孙庞演义》,历史演义小说。是成书于明末的一部章回体小说,凡四卷二十回,作者尚有争议,但一般认定其作者为明末清初时人吴门啸客。本书主要以《史记》所记载战国时期孙膑与庞涓斗智的故事为底本,杂以历代说部、戏曲的相关演绎,又穿插了不少神怪小说内容,并成功使用对比手法塑造了孙膑与庞涓两个色彩鲜明的角色,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可读性,但也存在着史实错杂、内容荒诞等问题。
〔3〕 黥:qíng,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后亦施于士兵以防逃跑。~首。
〔4〕 膑:bìn,同“髌”,膝盖骨;古代除去膝盖骨的酷刑。
〔5〕 刖:yuè,古代的一种酷刑,把脚砍掉。“昔卞和献宝,楚王~之”。
〔6〕 淳于髡:chún yú kūn,人名。战国时齐人,滑稽善辩,常为齐出使各诸侯国,未尝辱命,齐威王以为诸侯主客。尝以隐语讽谏威王,罢长夜之饮,改革内政。
〔7〕 禽滑厘:qín gǔlí,战国初人,传说是墨子的首席弟子。尝问小国所以御强敌大之道于墨子,曾率墨者三百人,助宋守城,以御楚侵。“厘”简化前写作“釐”。
〔8〕 蔡元放,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名奡,号七都梦夫、野云主人。清初著名文学家。清代乾隆年间,他为明末冯梦龙的《新列国志》作了一番修改,并加了序、读法、详细的评语和简要的注释,改名为《东周列国志》,共23卷,108回。他也评过《水浒后传》,析为10卷,每卷4回,精作修订。
〔9〕 《东周列国志》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这部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
〔10〕 訾议:亦作“訿议”。非议,评论人的短处。訾:zǐ,说人坏话。
〔11〕 遽:jù ,急,仓促。
〔12〕 中山:古国名,春秋末年鲜虞人所建,在今河北省定县、唐县一带,后为赵所灭。
〔13〕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国政治家晏婴(晏子)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过去疑古派认为《晏子春秋》是伪书,《晏子春秋》也被长期冷落,直自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文献才证明 《晏子春秋》并非伪书。书中有很多生动的情节,表现出晏婴的聪明和机敏,如“晏子使楚”等就在民间广泛流传。《晏子春秋》经过刘向的整理,共有内、外8篇,215章。
〔14〕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六韬》通过周文王、武王与吕望对话的形式,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在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15〕 《尉缭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兵书。《尉缭子》一书,对于它的作者、成书年代以及性质归属历代都颇有争议。一说《尉缭子》的作者是魏惠王时的隐士,一说为秦始皇时的大梁人尉缭。一般署名是尉缭子。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书中杂家类著录《尉缭》29篇,兵形势家类著录《尉缭》31篇。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尉缭子》残简,说明此书在西汉已流行,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时代。
〔16〕 《管子》,中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 年)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言行事迹。大约成书于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代至秦汉时期。刘向编定《管子》时共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馀10篇仅存目录。《管子》76篇,分为8类:《经言》9篇,《外言》8篇,《内言》7篇,《短语》17篇,《区言》5篇,《杂篇》10篇,《管子解》4篇,《管子轻重》16篇。
〔17〕 《智囊》是冯梦龙搜集的子史经传与笔记丛谈中有关智慧的故事集,是一部帮助人们排忧解难和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全书共分为上智、明智、察智、胆智、术智、捷智、语智、兵智、闺智、杂智十部共计二十八个小类。全书既有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大谋略,也有士卒、漂妇、仆奴、僧道、农夫、画工等小人物日常生活中的聪明才智。
〔18〕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19〕 卫国景武公李靖(571年—649年),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隋末唐初将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原为隋将,后效力李唐,为唐王朝的建立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南平萧铣、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去世后谥曰景武,陪葬昭陵。著有数种兵书,惟多亡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