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
浙江省地处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境内山水秀丽,物产丰饶。一条清澈明净的钱塘江自省区西南流入,穿省而过,向东北经杭州湾入海。钱塘江将全省划分为两个地区:浙东与浙西。在钱塘江东岸,浙东宁绍平原的尽头,有一个镇海县,在清代属宁波府。在镇海县的陈华埔朱家塘楼,自明宏治以来,就世代定居着一胡姓人家。在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农历四月初四日,即公历1896年5月12日,从这胡姓老宅里传出了新生儿的呱呱哭声。胡家又新添了一个男孩,他就是本书的传主胡宗南。
胡宗南原名胡琴斋,字寿山(亦说无字)。后来他踏上社会后,才改名为胡公明、胡宗南。参见:(1)《胡上将宗南年谱》,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49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1页;(2)卢沛江:《对〈“西北王”胡宗南〉的订正》,(北京)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48辑,第245页。
胡宗南祖上几代,都是社会下层的中小知识分子。胡宗南的父亲胡敷政,字际清,是国学生;母亲王氏是镇海县小巷人。胡宗南是他们的长子,也是第一个孩子。
胡宗南出生后的第二年,胡敷政为谋生计,受族兄胡汉政之邀,到浙西湖州府属的孝丰县(今此县境并入浙江安吉县)鹤落溪村经营药业,并学习从事清丈田亩的技术与知识。
胡宗南4岁那年本书关于胡宗南的纪年,采中国传统的以虚岁纪年法,实足岁数当减去一年。下同。,即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旧历六月二十九日,胡宗南的生母王氏夫人病逝。幼年失母,父亲又远在异乡,胡宗南孤苦伶仃,其处境与心境是颇为凄凉的。但也磨炼了他较为坚韧果敢与吃苦耐劳的个性。
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历1902年,胡宗南虚龄7岁,他的父亲胡敷政续娶了一位吴氏夫人,并在孝丰县鹤落溪村定居下来。这年年底,胡宗南被其父带到孝丰一道生活。从此,胡宗南就从浙东来到了浙西。
胡宗南孝丰故居
孝丰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为湖州府辖,西与皖南相接,北与苏南相近,境内多低山丘陵,属莫干山与天目山,盛产林木,尤以竹多,满山苍翠,如竹海然。
胡宗南到孝丰的第二年,已虚龄8岁,被其父送进本村的私塾,读《四书》《五经》等。中国封建社会中“君贤臣忠,文治武功”等传统政治思想,给胡宗南留下了深刻影响。
在这一年,胡宗南继母吴太夫人生其弟胡仲。
胡宗南在私塾中读了六年书以后,到了1909年,清宣统元年,新的时代潮流也冲击到偏远落后的浙西农村。这年胡宗南14虚岁。他的父亲于2月间将他送入孝丰县高等小学堂学习。这是一所新式学堂,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作息制度多受西方影响,有许多新时代的特点与内容。
胡宗南进入孝丰县高等小学堂之前一年,他的继母吴太夫人去世。隔年,其父再娶章太夫人。1910年章太夫人生其二弟胡琴宾。章太夫人将胡宗南弟兄三人抚养长大。张朋园、林泉、张俊宏访问,张俊宏记录,郭廷以、张朋园校阅:《王微先生访问记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丛书(60),(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版,第15页。
胡宗南进入孝丰县高等小学堂后,学习勤奋刻苦,努力吸取各种新知识。即使在寒暑假他回到鹤落溪家中时,也不放松学习。当时他全家赁居村人储亿千家,房屋狭窄,两家人口与小孩又多。胡宗南为避喧闹,就将侧屋一间无人居住的房间打扫干净,携书读其中。夏天蚊多,胡读书为避蚊咬,乃仿古人,将双足放入两只空酒瓮中。胡宗南少年时代养成的读书习惯,不仅使他后来戎马一生中始终爱读史论文,而且也是他后来在国民党军人中能见识超群、独树一帜的原因之一。
胡宗南由于学习勤奋,成绩优异,在他进入孝丰县高等小学堂读书的第二年,在学校以才能与成绩甄别学生时,被列入甲班。
正当胡宗南在孝丰县高等小学堂读书近三年、即将毕业之时,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偏僻的浙西小县城孝丰也激荡起来了。1911年11月12日,在同盟会会员王立三等人的策动下,孝丰宣告光复。年方16岁的胡宗南与同学们一片欢腾。他们采取的第一个响应革命的行动就是剪辫子,剪去这满清专制王朝强加给中国人民的耻辱。在全校学生中,胡宗南的同班同学章云第一个剪掉辫子,胡宗南则是第二个。
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民主革命。孝丰县光复后,像全国许多地方一样,未能建立起强有力的革命政权与革命秩序。四乡土匪蜂起,驻军横行无忌。胡宗南所在的高等小学堂校舍也被驻军占驻。胡被迫回到鹤落溪家中。当时有号称“爬平王”的土匪林金魁啸聚孝丰北乡郭孝山,四处抢掠。鹤落溪村人谋以护村自卫,乃先发制人,集合丁壮“追剿”。年方16岁的胡宗南不以自己年幼文弱而退缩,愤然参加前列行动,随村人携枪深入郭孝山,与土匪激战数小时,终将土匪赶走。费云文:《模范军人胡宗南》,刊(台北)《中外杂志》第31卷第2期,第36页。这可算是胡宗南第一次参加军事作战行动。
在这兵荒马乱中,胡宗南所在小学堂提前为他们举行毕业考试。
胡宗南在孝丰县立小学堂毕业后的第二年,即民国元年,公历1912年的春天,他又考入了设在湖州的公立吴兴中学校。他在经济上得到了在孝丰高等小学堂的同学章云的资助才得入学,入学后所用名仍是胡琴斋。
湖州,又称吴兴,位于太湖南岸,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水乡名城,境内河道纵横,商业兴盛,丝绸业尤称发达。湖州的文风更是千年相传不衰,城内有许多著名的学校与藏书楼。
胡宗南所就读的公立吴兴中
清末,西方基督教会势力在上海及其毗邻的江浙地区迅猛发展。教会学校在各地纷纷建立。湖州为三吴名城,外国教会自不会放过。他们通过湖州一些人,将湖州文庙前的一大块废地购去,然后就在这里建造教会学校——东吴第三中学。这所教会学校不仅规模宏大,而且校址直逼湖州文庙,简直是在向孔夫子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示威。这使得湖州地方士绅大哗,认为有辱邦国,有辱斯文。他们推举湖州地方著名人士沈毓麟等人为代表,与教会方面交涉,要求收回这片土地,未成。双方乃对簿公堂。腐败胆怯的清政府地方官以事关外国教会,乃将此案件推给上海租界的会审公堂去审理。
沈毓麟是湖州城内一位著名的进步士绅,曾中过清政府的举人,后来又加入了同盟会,思想开明,富有爱国爱乡热情。他代表湖州地方,到上海租界会审公堂与外国教会打官司。几经周折,最后,在社会舆论的支持下,会审公堂判决湖州地方可将所售于外国教会的土地赎回半数。外国教会的“东吴第三中学”仍然在湖州文庙前创办起来了,只不过规模略小了些。
湖州地方士绅不甘心外国教会学校在湖州城内向国人示威,乃由沈毓麟出面,与湖州府所辖的七个县士绅会商,决定提取全府丝、绸捐中的两成,创办“公立吴兴中学校”,招收七个县籍的学生读书,以与教会学校“东吴第三中学”相抗衡。
陈其采,胡宗南就读于吴兴中学校期间,陈其采任该校兵式体操教员,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一期
吴兴中学校就这样创办起来了。校长就由沈毓麟担任。教员则延聘了当地一些硕德饱学之士与国内外各大学的一些毕业生。如国文历史教员朱毂荪,为德清县士绅,是清末名儒戴望的入室弟子,曾中过举,工诗,长于考证词章之学,且富于民主思想,是柳亚子、陈去病等人创办的著名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成员;兵式体操教员陈其采,湖州人,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一期,其兄陈其美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革命党领导人之一,民国初年曾任上海军政府都督与北京中央政府农商总长。其他教员也多是当地一时之望。
陈其美为陈其采之兄,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革命党领导人之一,民初年曾任上海军政府都督与北京中央政府农商总长
吴兴中学校是湖州地区的最高学府,师资素质较高,学校设备齐全,中西学问兼设,学习风气浓厚,为胡宗南的深造准备了良好的条件。胡宗南从1912年春入学,到1915年夏毕业,在这所学校里学习了三年多时间,受到这所学校反帝爱国思想的熏陶与近代文化知识的系统教育。
他的“功课以国文、史地较优,其中尤其以地理最好。”张朋园、林泉、张俊宏访问,张俊宏记录,郭廷以、张朋园校阅:《王微先生访问记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丛书(60),(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版,第143页。他除勤奋学习外,还特别喜爱体育。胡宗南长得不高,但身体结实壮健,尤擅长器械体操。他入校不久,就被推举为这所学校的学生组织——“爱山同学会”的体育股长。
“爱山同学会”是由校长沈毓麟一手组织的学生组织。沈毓麟在辛亥革命期间曾组织各校学生成立了一支学生军,准备参加对清廷的北伐。后来革命风潮平息,沈乃将这支学生军改组为经武学校。不久,经武学校也被解散。于是,沈乃在其所长之吴兴中学校成立了一个学生组织——爱山同学会,在课余习武练艺,以使学生强健身体,陶冶性情,增强技艺。爱山同学会内设文艺、游艺、体育三股。其中体育股负责每天课余操练学生兵式体操一小时,由一名日本籍教练与一名中国教师唐贯经担任教练。参加体育股的学生以孝丰、安吉、长兴三县籍的学生为多。胡宗南则以擅长器械体操为全校500多学生之冠,担任体育股股长达两年半之久,直到他毕业离校才结束。这项社会工作不仅加强了胡宗南对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而且加强了他的组织指挥才能及对军旅生活的向往。
胡宗南在湖州吴兴中学求学期间,系统接受了近代新式中学的课程教育,奠定了自己的近代文化科学基础,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条件。
1915年7月,胡宗南从吴兴中学校毕业,成绩名列全校毕业生前茅。这一年,他虚龄刚好2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