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巧借靠山,做大事业——胡雪岩的借力课
要想成功,一定要找到可以大力相助自己的人,来增加自己的实力,这就是靠山。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借力打力不费力。”有了靠山,你就拥有了成功的资本;有了一座稳固的靠山,你就不但能赢得更多的机遇,还能更轻松地向前跃进;遇到危机时,靠山亦能为你遮风挡雨,化险为夷。
1.驾驭时势,把握时局有句俗语说:“时势造英雄”。然而,时势只是英雄出世的前提和环境,换言之,它只是为英雄的出世提供了可能性;而英雄之所以能够成为英雄,是因为他可以驾驭时势。要成为一代首富,与成为英雄的道理是一样的。作为大清首富、红顶商人,胡雪岩能够成功,靠的也是在时势要造英雄的时候,驾驭住了时势。
在探讨胡雪岩为什么能成功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当时胡雪岩所处的时代确实为他的成功奠定了一个前提环境。胡雪岩生于1823年,死于1885年,经历了清代的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个朝代,恰逢一个新旧更替、纷繁复杂的大变动时代。
首先,因为内忧外患交相煎迫,朝廷国库极度空虚,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清朝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悲风骤至,日之将夕”的封建社会末期,同经过资产阶级和工业大革命国力迅速强盛的欧美国家相比,那时的中国是整整落后了一个时代。
在胡雪岩18岁那年,也就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大不列颠军队打败了装备落后的八旗、绿营,并于1842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在此后的十年里,本来就遭受封建主义统治压迫的老百姓,又加上了帝国主义的压迫,双重压迫使得百姓们的生活不断恶化,人们纷纷铤而走险。仅《清实录》道光、咸丰两朝记载,1842年至1852年期间,全国的武装起义就有92起。
中国内战使欧美列强有了可乘之机,他们趁火打劫,先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战争赔款就已经让清政府不堪重负了,然而祸不单行,这个时期偏偏全国各地还旱涝、饥荒、蝗虫、瘟疫等自然灾害盛行,再加上内战军费和官员贪污成风,从而导致了清政府财政状况极端恶化。
国库虚空必使百业受困。19世纪中、下叶正是举办洋务运动、筹办固防的时候,常常有请款之奏,而清政府财政早已捉襟见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每个政权都需要物质基础作为统治基础,晚清财政危机为拥有殷实资产的商人介入时政提供了客观条件。
同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欧潮澎湃东来也冲击着封建传统的农本商末,为商人施展抱负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能创造人。晚清那个时代的上述状况,为胡雪岩的出人头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发展平台。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胡雪岩就能获得成功。胡雪岩还需要具备抓住这个机会的能力,才能把握好时局的变化,借助时势来促成自己的大事。
胡雪岩恰恰拥有这个能力,所以胡雪岩便成功了。
胡雪岩有着这样一种独特的天然优势,就是他对时事总能抢先一步地去了解和把握,因而,他往往能比别人先想出应对的措施。有了这一先机,胡雪岩就能开风气、享天时、占地利、逐一己之利。
之所以说胡雪岩对时势有一种驾驭能力,是因为他能抢占先机,所以总能先人一着,从容去应对。与遇到纷乱时事而惘然无措的人相比,胡雪岩的优势足以使他成为最大的赢家。
清朝发展到道光、咸丰时期,旧的格局受到了重创。洋人的坚船利炮,使至尊无上的东方帝国尝尽了苦头,随之引起了长达十几年的内乱。
这个突然的变故,在封建官僚阶层内也引起了分化。面对西方的冲击,官僚阶层起初采用的是强硬措施:一致维护帝国的尊严。随后,因为与西方接触层次的不同,便引起了看法上的分歧。分歧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人看到西方势力的强大,就主张对外一切以安抚为主,处处讨好,让洋人找不到生事的借口。但是,洋人的胃口哪里是那么容易填满的?这一做法,只会让洋人的贪心越来越大。
第二种人坚持以理持家,对洋人采取强势的态度。他们认为一个国家不能有退缩怯让之心,以免洋人得寸进尺。但事实上,这一派人很难实施强硬措施,因为中西实力悬殊,一旦交战,受苦的就是老百姓。
第三种人因为和洋人来往较多,逐渐和洋人成了一家。这些人一方面借助洋人获得一己私利,另一方面借洋人为中国做点实事。这部人就是早期的通事,商人和洋人交往过多的沿海地区的官僚。
对洋人的不同理解,必然也会产生不同的政治见解。同胡雪岩有关的人,在早期,何桂清、王有龄、薛焕见解相近,主张利用洋人。这正和曾国藩等人的反感态度相对,在这个问题上,这两派有很多摩擦。胡雪岩因为依靠王有龄,自然也就知道洋人的船坚炮利。
到中期,左宗棠和曾国藩的态度开始出现分歧,左宗棠从一开始的对洋人不理解到理解和欣赏,进而积极地想开风气之先,于是,胡雪岩的洋人观也得到了依托。
基于这些,胡雪岩素来都是依靠官府的。从王有龄开始,帮助王处理漕运、办团练、收厘金、购军火,到薛焕、何桂清时帮助谋划剿灭太平军,到最后是帮助左宗棠设立上海转运局,后来还帮助左在西北平叛成功。
因为帮助官府有功,胡雪岩才得以使自己的生意从南方做到北方,从开钱庄到开药店,从杭州一直做到国外。官府相继承认了胡雪岩的选择和功绩,并为胡雪岩提供了很多从事商业所必须具备的自由选择权。假如没有官府的层层保护和放任,在这样一个封建国家,胡雪岩必将处处受阻,要想做成大生意,各方面的投入必然过大。而一旦投入过大和消耗过多,他的经营也就不可能大获成功。
由此看出,胡雪岩对他所处那个时代的时事、时局有着其独特的、老练的应对策略。推而广之,也可以说,一个人对时事的驾驭能力直接决定了其事业的成败。
商圣启示录无论什么行当,总存在着挣钱和赔钱的现象。想挣钱的人一定会在风口浪尖上投资,抓住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把握对自己有利的条件,运用自己的胆识和气魄,希望赢得商场上最大的利益。事实上,属于具体某个人的重大机会不可能永远都有,当机会到来时,一定要大胆抓住,借助各种资源和力量,化机会为成功。
2.借势而为,就能顺势得利胡雪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以及清朝政府被迫对外开放,因为这两件事给当时的中国造成了一个乱糟糟的局面。身处其中,胡雪岩却很善于应对如此局面,并利用这种局面,成就了自己的大业。在这种局面下,他除了很懂得借助官场权势、很善于借助江湖朋友的势力,还对借取洋场的势力也很拿手。
最初,胡雪岩并没有投入做丝茧生意,但也已经有了和洋人抗衡的准备。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做生意怕的是心不齐,同洋人做生意,也应当像收茧一样,就这个价钱,愿意就卖,不愿意就算了,这样一来,洋人就会服帖。”对于如何把洋庄抓在自己手里,他的做法是,联系同行,让同行跟着自己走。至于想脱货求现的,他有两个对策:一、你要卖给洋人,还不如卖给我。二、如果不肯卖我,也不要卖给洋人。要用多少银子,拿货色来抵押,保他将来赚得比现在赚得多。凡事开头难,有人领头,大家也会跟着来。当然,具体的做法还要因时而改变。
胡雪岩第一次做丝茧生意时,就和洋人打起了交道,并且还遇到了洋买办古应春。二人一见如故,相约要利用好这洋人的势力,做出一番市面来。
胡雪岩确定了在洋场的势力,由他主管左宗棠为西北平叛而特设的上海采运局。上海采运局管的事情很多。涉及和洋人打交道的事情有:一、筹借洋款,前后共计1600万两以上;二、购买轮船机器,用在由左宗棠一手建成的福州船政局;三、购买各种最新的西式炮械和枪支弹药。因为左宗棠平叛心强,对胡雪岩的作用看得非常重,凡是洋务方面,没有不用胡雪岩出面接洽的。这样一来,就渐渐形成了胡雪岩的买办垄断地位。
洋人见到胡雪岩是大清疆臣左宗棠跟前的红人,生意一做就是二十几年,也就格外地巴结胡雪岩。同时,这也促成了胡雪岩在洋场势力的稳定。
胡雪岩在丝茧生意上同洋人打商战,时间持续了近二十年。在这期间,胡雪岩节节胜利,也为中国人争了脸。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先进的丝织机器进入中国市场,洋人也开始在上海等地开设丝织厂。胡雪岩为了中小蚕农的利益,就利用手里的资金优势,大量地收购茧丝囤积。洋人搬总税务司赫德前来游说,希望胡雪岩能同他们合作,利益均分。胡雪岩审时度势,认为禁止丝茧运到上海这件事不会坚持得太长久,再持续下去只会两败俱伤,洋人自然会受窘,上海的市面也会进入萧条状态。因此,自己应该在这方面进行从中斡旋,把双方不合的原因去掉,叫权场相信洋人,让洋人相信权场,这样才能把上海弄得热闹起来。但还得有条件,第一,在价格上要和中国这方面的丝业同行商量,经允许才能出售;第二,洋人必须答应暂时不在中国开设机器厂。和中国丝业同行商量,其实就是同胡雪岩商量,因为胡雪岩做事既成,在商场上也就有了绝对的发言权。有了发言权后,就不难实现他因势而取利的目的。
势力一旦形成了,别人想进入就不容易了。因为洋人认准了胡雪岩,就不大相信不相干的来头。江南制造总局曾经有一位买办,满心欢喜中接了胡雪岩手中的一笔军火生意,但洋人却告诉他,枪支的底价早就已经开给了胡雪岩,不管谁来做都要给胡雪岩留折扣。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胡雪岩的经营性格里,包含了一种积极主动的成分,他善于动脑筋,寻找渠道,从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商势,进而打开了自己经商人生的大门。如果胡雪岩是一个性格内敛、不善于用势的人,这些利益恐怕早就属于别人了。所以胡雪岩这积极主动的性格,也告诉商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借势能打开自己的财富和成功之门。
商圣启示录纵观胡雪岩的经商生涯,我们发现他是一个非常懂得“借势”的人,不仅会借官府的势,会借富商的势,会借江湖的势,甚至还会借洋人的势。胡雪岩之所以要借这些“势”,目的自然是为了自己的“利”,因为胡雪岩深知势和利是不分家的。有势就有利,势之所至,人、财、物等各方面都唯有势之人马首是瞻。因此,借势而为,就能顺势而得利。
3.发现和借助商机,抓住财富胡雪岩特别重视对商机的把握,他深知,商机稍纵即逝,抓住才能成功。若是把握不住,就是错过良机,从而与成功擦肩而过。
正值冬日,杭州城一片冷清,而阜康钱庄却呈现出了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十来名伙计不停地应酬着顾客,算盘声、报账声,此起彼伏。柜台前面,顾客如云,络绎不绝。经过胡雪岩几年来的苦心经营,阜康钱庄早已跻身于同行之首,生意好得超过了任何一家钱庄。
这时,一位顾客递给伙计一张银票,要取现银。伙计接过银票,愣了一会,忙满脸笑容地把客人请进了厅堂,让其入座稍候。胡雪岩见状,知道这个顾客一定非比寻常,便关切地上前去询问伙计。原来,这位顾客要取5万两现银,因为数额比较大,必须到库里搬运,还要耗费时间,所以自己请他入座喝茶等候。
胡雪岩看到这位顾客面色匆忙,猜想定是远道而来,看他双目明亮,眉宇间有一股英气,定是场面上混的。胡雪岩一边猜度着一边就想去试探这个顾客的底细,于是他右手端着茶,三指并拢,翘起大拇指,做出青帮询问的暗号:“来者是什么人?”并慢慢地踱了过去。
来客见状,迅速端起茶碗,三根手指散开,大拇指朝下,做出回答的暗号:“帮中兄弟。”
胡雪岩忙拱手道:“这位兄弟贵姓?”
“免贵姓高,弟兄们都叫我高老三。”
排行第三,明显是帮中管理钱财的执事者,胡雪岩立刻确定了他的身份,并和他亲切地交谈了起来。原来,高老三是苏南青帮“同福会”的管家,专处理钱财往来,这次到杭州支取银子,是为了一桩急事。
“银子多了扎眼,路上不安全,为什么一次取那么多。”胡雪岩问道。
高老三说:“胡老板说得对,但这笔钱是分给弟兄们做安家费的,不会有剩余。”
“哦,安家费?”胡雪岩有点惊讶,据他了解,青帮弟兄一般都是在要流血拼命时,才能发放安家费给家眷,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他又说:“同福会难道和人结仇,要开杀戒?”
“胡老板,看在你懂得帮规的份儿上,不妨告诉你,安福会要替太平军从上海护送一批军火到金陵,途中官府设防,避免不了冲突,所以会里选了一些敢死的兄弟,去完成任务。”
胡雪岩这才恍然大悟,青帮和太平军联手起来办事,是常有之事,估计太平军出价不菲,同福会才会冒险替对方护送军火。
高老三走后,胡雪岩在心里反复地琢磨这条信息的价值。太平军与清军对峙已经很多年,军火匮乏,如果青帮替太平军护送军火,双方都能得到好处,本来是和胡雪岩无关的,但他却看出了这件事另有他情。太平军在上海购买军火,一定是和洋人洽商,军火买卖向来都有巨额利润,这是人尽皆知的事。胡雪岩也垂涎军火生意很久了,但一直以来苦于无法着手,如今知道了这条消息,就可以捷足先登,把这笔生意抢来自己做了。想到此,胡雪岩立刻赶往王有龄的府中。王有龄听完,高兴地说:“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刚才黄大人召见我,商议让海运局拨一笔款子购买500条毛瑟枪,以加强浙江绿营军的装备,我正发愁让谁去办呢,既然你感兴趣,我就可以应承下来了。”
胡雪岩心里一算计,毛瑟枪每支要花50两银子,500支就需要25,000两银子,回扣一分以上,最后能获3000两银子,的确是一笔好买卖。于是胡雪岩立刻答应,并请王有龄开了一张3万两银子的官票,打算去上海花费。随即,胡雪岩连夜直奔上海。
胡雪岩这么匆忙,是因为他知道商场如战场这个道理,稍有松懈就会错失良机。胡雪岩算定太平军买军火的速度不会那么快,洋商一定会讨价还价,把太平军逼到最后的关头,从中敲一笔,才肯出货。如此一来就必定会耽误时日。从高老三的口中,胡雪岩已经知道太平军想购置多少军火了。这些数目洋商不可能有现货,等从哪个国外运来时,时间又过去一个月了。而胡雪岩则有十足的把握能把这批军火半路拦截,为己所用。
胡雪岩用最短时间来到了上海,求见了上海青帮首领廖化生,说明了此行的意图。廖化生说:“生意人人做,就看是谁占先,凭胡先生的才能,这笔生意非你莫属了。”
胡雪岩谦虚地回答:“单靠我,万难成功,还要指望老哥能鼎力相助。如果事成,老哥可分到三成的利润,就算是合伙生意。”廖化生没料到胡雪岩会如此慷慨,道:“需要我做什么,尽管说,自家的兄弟随你调遣。”胡雪岩说:“我对洋商知道的不多,还请老哥派给我一个懂行情的兄弟。”
廖化生沉思片刻,说:“眼下就有一位兄弟,在洋行里面当通司,外国话说得也很流利,非常了解洋商的底细,就让他帮你如何?”
不到一会工夫,就进来一名青年,戴着墨镜,身穿洋装,穿着皮鞋,脑后却拖着一根长辫子,显得不中不西,很是滑稽。廖化生向胡雪岩做了介绍。这个人叫欧阳尚云,在洋行干了很多年,他懂英吉利语和法兰西语,是上海洋商很看重的人物。欧阳尚云用一口半生不熟的官话告诉胡雪岩说,因为自己从小就在洋行里当小厮,学会了洋话,时间久了,反倒把中国话给生疏了。胡雪岩见他聪明伶俐,头脑灵敏,是个难得的人才,心里便想,今后要好好待他,以便将来和洋商打交道。
第二天,欧阳尚云就陪着胡雪岩,去了一家洋酒馆会见麦得利。一路上,欧阳尚云不断地跟胡雪岩介绍洋人的礼节、规矩,不知不觉地就到了酒馆。
麦得利步出门厅来迎接,他身材瘦长,就像一根晾衣竿,鼻子尖细且弯,很容易让人想到鹰嘴。麦得利爽朗大笑,紧紧抱住了胡雪岩,几乎让他透不过气来。在热烈欢迎之后,胡雪岩开门见山地和麦得利谈起了那笔军火交易。没想到麦得利却连连摇头,说已经和别人签了,不能失信。胡雪岩说,我知道你和别人签约了,但那些人是和政府作对的乱民。麦得利说自己是商人,只管做生意,不管对方是谁,即使是魔鬼,也不妨碍做生意。胡雪岩反问道,知道五口通商的条约吗?那就是外国政府和清政府签订的、保护外商在华利益的,现在你们反和清政府的乱民做生意,无异于是在反对中国政府,这就不会受到任何的保护了。
这些话说得麦得利无言以对。胡雪岩抓住要害,又进一步说,如果朝廷知道了这笔交易,必定会派兵截获,到那时你不但会血本无归,还会被朝廷追究责任,利弊都摆在这里了,如何选择就由你了。
麦得利耸耸肩,两手一摊,表示无可奈何。他又狡辩道,枪已开始运了,很快就会到达上海,如果中途毁约,将会受到很大的损失。胡雪岩告诉他,自己能代表浙江地方当局买下这批军火,而且还可以提高价格。麦得利眼睛一亮,不断地点头,表示有考虑的必要。胡雪岩紧接着说,不是要考虑,而是必须,否则自己会不惜一切代价,破坏麦得利与太平军的交易。
麦得利半信半疑,转向欧阳尚云,询问胡雪岩在中国官场上的势力和影响究竟有多大。
欧阳尚云告诉他,中国有句俗话,叫“有钱能使鬼推磨”,胡雪岩的钱财,能买下浙江半个省的地皮,等同于英伦三岛的其中一个。麦得利惊得张开大嘴巴,连连伸出拇指,金钱的力量降服了他,麦得利知道和胡雪岩这样的富商打交道,要比跟那些太平军来往有利得多。
胡雪岩为确保军火生意能顺利地成交,特意承诺麦得利把每支枪的价格都提高一两银子。
从这笔军火生意中,胡雪岩轻轻松松地获得了5000多两银子的利润。
一个本来和自己没有关系的行业,一个在一般人眼中看似不经意的消息,却被胡雪岩看出了其中的财路。他通过对时局的分析,以及他商人的“精打细算”,一眼就看出来了其中潜在的不可估量的利润。这就应了那句话:“生意人人做,就看谁先占。”可见,胡雪岩是一位会抓商机、借商机赚大钱的高手。
商圣启示录要想发财致富,就一定要善于借助环境抓到商机,因为抓到商机就是抓到了财富。所以,无论在哪里,都要做一个有“心”人,因为商机随时都有可能来到你身边。
4.寻找和扶持你未来的靠山每个人想成就一番大事业,都必须有一个能够凭借的靠山,否则很难获取成功,即使成功了,事业也很难发展得长久。靠山是通往成功的捷径,有了它你就能缩短很多艰难跋涉的路途。有了一座牢固的靠山,你就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你就能轻松地向前跨进。在非常时刻,靠山则能为你遮风挡雨,帮助你平安地度过各种危机。
因此,你必须尽快寻找到属于你的靠山,然后借助你的靠山,赢取成功。我们不妨来看一看,胡雪岩是如何发现并扶持自己的靠山王有龄的。
在王有龄落魄失意之时,没有人把他放在眼里。当时,人们更不会相信王有龄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倒霉鬼有朝一日能升官发财。唯有胡雪岩例外,虽然他和王有龄只是一般茶楼酒肆的社会朋友,但胡雪岩却心甘情愿拿自己在钱庄的饭碗换取银票来资助王有龄。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胡雪岩有这么大的胆量下赌注呢?这就是胡雪岩过人的眼光:他从王有龄的言行举止看出他是一个人才,一定会有一番作为。虽然现在王有龄流落街头,但他却有着安邦定国之远大抱负,只是苦于没有进京做官的资本。胡雪岩知道他的困境后,决定资助王有龄五百两银子,最终结果表明,他的这一赌注果然押中了。王有龄进京顺利“投供”,还捞了一个浙江海运局坐办的肥缺,可谓一夜之间飞黄腾达。一个落魄的书生能有今日,王有龄对胡雪岩自然心存感激。
在王有龄官场势力的庇护下,胡雪岩告别了钱庄“小伙计”的岁月,开始自立门户,贩运粮食。自此,胡雪岩不管在商场还是官场都做得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自此,他正式踏上了从商的坦途,生意也日渐兴隆。
由于粮业运输受季节变化的影响比较大,胡雪岩认识到生意不能局限在贩运粮食上,还应在其他的领域有所发展。基于以前在钱庄积累的丰富经验,胡雪岩决定开一家属于自己的钱庄——阜康钱庄。
一般规模的钱庄最少需要五万两银子。然而,这时的胡雪岩财力并不宽裕,虽然王有龄已身为浙江海运坐办,但财力方面仍然没有办法帮他。
但胡雪岩依然要把钱庄开起来。他知道,只要弄上几千两银子,把场面撑起来,就成功了一大半。至于钱庄的本钱,他已经想到了两全的办法。
第一个办法,是先借用信和钱庄垫支给浙江海运局付漕米的二十万两银子。
在乾隆年间,江浙漕粮大多改为海运,就是将苏、松、太地区所征收的粮食交由海运局运到上海,然后再由海路运到天津。当时王有龄掌管的海运局已经接替了原来从各省粮道料理的漕运事项。浙江每年都会往京城供漕粮和专用于二品以上官员和宫廷用的白糯、白粳将近百万石,全都由海运局来承运。为帮助王有龄解决漕米解还难题,胡雪岩提议让信和钱庄为海运局垫二十万两银子来收购漕米。对信和钱庄来说,能为海运局代理公款,自然定有大钱可赚,同时还能借机巴结有官场势力的胡雪岩。最为重要的是,海运局是官方机构,能代理公款汇划,在钱庄的同行业中必然会让人刮目相看。信用、声誉就是票号钱庄的资本,某笔生意能否赚钱倒是其次。因为这对于信和钱庄是非常有利的,因此跟信和商量借款,当然一谈就成。本来海运局借支的二十万两银子只是用来短期应急,但胡雪岩如今移花接木,把它办成了长期,最终借信和的本钱,开起了自己的钱庄。
第二个办法,是借助王有龄在官场上不断增强的势力,代理公库。
胡雪岩料到王有龄一定会凭借他的能力外放州县。因此,胡雪岩要抢先一步把钱庄办起来,到时候他就能顺理成章地代理王有龄所任州县的公库了。按惯例,道库、县库公款存入钱庄都不必计付利息,同时只要不耽误还钱的期限,自然就可以由钱庄自由来支配。州县公款往来大多是大笔款项,汇划到账的时限内周转一次两次使用,能赚来很大一笔利润。这等于是白白地借用公家的银子来挣自己的钱。
就这样,胡雪岩凭借王有龄的人际关系,从海运局公款中挪用了五千两银子。很快,他就开始着手于延揽人才,租买商铺,顺利地把自己的钱庄开了起来。
钱庄开张那天,很多富甲江南的苏杭钱庄巨头均前来祝贺,同行贺喜的人也很多。钱庄车水马龙,引得行人驻足观望。从一个钱庄的“小伙计”到钱庄的老板,王有龄这个靠山让胡雪岩的事业“更上一层楼”,并初次品味到了成功的喜悦。
因为王有龄在落难之时受到过胡雪岩鼎力相助,因此,他终生都极其感激胡雪岩,二人的交情亦天下皆知。在短短几年内,王有龄凭借着自身的才能,从海运局主管,升到浙江巡抚,为朝廷二品大员,显赫一方。随着王有龄的不断升迁,胡雪岩的事业也在不断地蒸蒸日上,从钱庄到丝绸到当铺,生意横跨几个行业,成为了浙江商界的领军人物。而胡雪岩能开创出这样一番事业,其最大的功臣无疑就是王有龄。
胡雪岩在王有龄危难之际援手相助,把毕生的赌注都押在了王有龄一个人的身上,这也让我们看出了胡雪岩独特的眼光。借助王有龄这个扶手,胡雪岩轻松地踏上了通往商界巅峰的第一层阶梯。
商圣启示录要想成功,一定要找到可以大力相助自己的人,来增加自己的实力,这就是靠山。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借力打力不费力。”有了靠山,你就拥有了成功的资本;有了一座稳固的靠山,你就不但能赢得更多的机遇,还能更轻松地向前跃进;遇到危机时,靠山亦能为你遮风挡雨,化险为夷。
5.巧借权势为靠山,做大你的事业有句俗话:有多少水和多少泥。意思是说,一个人所办成事情的大小,很大程度上是受能力限制的。想在事业上大有作为,有能力是一方面,有可以依靠的靠山是更为重要的另一方面。绝大多数时候,有靠山不能说让你少奋斗十年,但也绝对会让你少几分辛苦。
为了自己的事业能四通八达,左右逢源,为了让自己成为大清国最有影响力的商人,胡雪岩继王有龄、何桂清等人后,已经开始在朝廷官员中,寻找自己的下一个靠山了。很快,他便找到了,这个人就是左宗棠。
胡雪岩借助官场的势力经商,使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但王有龄、何桂清等人毕竟只是地方上的小官员,虽然他们能帮助胡雪岩垄断江南一带的生意,却不能帮助他向北方发展。
而胡雪岩之所以能在生意上做到登峰造极,是因为遇到了左宗棠这座大而牢固的靠山。
当然,与左宗棠这样光明磊落的重臣交往,需要的不是那些小恩小惠,而是能辅佐他成就大业的才能。如果是一个庸才,以左宗棠的犟脾气,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你打倒;如果是一个人才,左宗棠则马上会对你另眼相看,礼如上宾。胡雪岩能找到左宗棠这座大靠山,靠的不是那条能言善辩的巧舌,而是坦荡的胸怀,和他超乎常人的聚财凑饷之道。
胡雪岩凭借自己的实力以及才能,辅佐左宗棠成就了大业,完全获得了左宗棠的信任。
从此之后,他才算是真正地靠稳了这座大山。换言之,在左宗棠没成为胡雪岩的靠山之前,胡雪岩已经心甘情愿地为左宗棠鞍前马后,凭借自己的实力成为了左宗棠的左膀右臂。
当时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末期,在众多外国势力的干涉下,清军不断地从和太平军的战斗中扳回了劣势,例如,浙江藩司蒋益沣便率领军队从太平军的手中收复了杭州。当初曾被胡雪岩收服的张秀才父子因为开城迎接清军有功,获得了一个七品官的奖赏,并被委任为善后局委员。张秀才趁机进言说,杭州的善后工作,一定要把胡雪岩请来主持不可,蒋益沣答应了。
胡雪岩当时正在上海筹措粮食,听到消息后就押着一万石粮食沿着运河南下一直到达杭州城。蒋益沣听说这件事时,很是意外,因为这些米真的就像是从天而降一样,让人惊喜万分。蒋益沣立即下令抚慰官军、整饬军纪、禁止骚扰杭州的老百姓。作为胡雪岩筹粮有功的奖赏,藩库的所有收支,蒋益沣都交给了阜康钱庄来代理。蒋益沣于是又派军官护送胡雪岩去余杭拜见左宗棠。
当时正值左宗棠督军余杭,全面主持南京以东的战事。初到浙江,左宗棠就听说了杭州有位著名商人叫胡雪岩,家财万贯,富比王侯。左宗棠身为封疆大臣,战功显著,因此向来都鄙视借投机经营发家的商人。再加上他又听说胡雪岩和当时的巡抚王有龄关系非同寻常,当日杭州城被围困、正当急需用人时,胡雪岩竟然弃城而去,把“誓共生死”的誓言置之度外,因而左宗棠对他更加鄙视。所以,胡雪岩去拜访他时,左宗棠对他根本不屑一顾。
门军进去通报的时候,左宗棠正在批阅奏章,他故意装作没听到,胡雪岩只能在门外静候。过了很久,里面传出懒洋洋的声音:“请胡先生内堂上见。”
胡雪岩小步前进,问安后,见左宗棠没有说话,就在一旁垂手站立。这时左宗棠连头也没抬,仍然继续批阅奏章,丝毫没有让座的意思。胡雪岩见到如此的阵势,心想,按官场的规矩,督抚接见文官,即使文官的品级再低,也得给让个座位,左宗棠身为朝廷的重臣,显然知道这个规矩,如今他是故意不让座的。由此看来,左宗棠对自己有很大成见,一定要小心应付。
又过了一会儿,左宗棠放下手中的笔,问胡雪岩:“见我,有什么事吗?”“小人特地来给大人贺喜,同时也代表浙江百姓感谢大人拯救生灵之恩。”口才了得的胡雪岩知道应该如何来打破这个僵局。每个人都喜欢奉承,即使像左宗棠这样向来严谨的人,听到这些话后,虽然表面不动动色,内心也是甜滋滋的,并开始渐渐接纳了胡雪岩。
看到左宗棠一直在为筹集军粮而头疼,胡雪岩便借机为其筹集了十万石粮米。自此,左宗棠对胡雪岩的办事能力十分叹佩。在证实了胡雪岩的办事能力后,左宗棠又说出了另一件让自己头疼的事——“长毛贼四处作乱。如果不剿灭这些贼匪,他们就会扰乱民心,使百姓无安宁之日。”“放!”胡雪岩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听到这个办法,左宗棠满脸疑惑。“放!如今形势,太平军必败,一旦失败,肯定会有很有多人被朝廷重罚。虽然这些人罪在不赦,但因为他们人数过多,办不胜办。而因为人数太多,扰攘不息,一定会造成官逼民反。最好就是网开一面,给这些人一条出路,但有叛乱的人也不处罚,又不能安定民心,所以还要略施惩罚。长毛贼建太平天国也有几年了,做官的人多数都有大量财产,让这些人出钱赎命,既能安抚人心,同时还能为朝廷丰实国库。这些人都是一些亡命之徒,施恩义给他们,用钱换命,他们何乐而不为呢?”听到这个办法,左宗棠甚为高兴,并交由胡雪岩来处理。
通过这件事,胡雪岩既找到了左宗棠这座大靠山,还为阜康钱庄小赚了一笔。
在以后的东征西伐中,因为胡雪岩筹饷有力,左宗棠就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从而能指挥大军一路胜利,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
胡雪岩依靠左宗棠这座大靠山,十几年间,转运输将,购置枪械等无一不经他手。正是依附了这个大势力,胡雪岩的事业也如日中天,财富源源不断,至数千万。更为可贵的是,左宗棠饮水思源,光绪四年他和山西巡抚于钟麟联名奏请朝廷“破格奖叙道员胡雪岩”,在奏折中列举了胡雪岩的功劳。于是,朝廷封胡雪岩为布政使衔,官居二品,赏穿黄马褂、赐红顶戴。从此,胡雪岩成为“红顶商人”,登上了事业的巅峰。
现在社会,能够帮助你的贵人,他们自身也会有很多出发点。除了真正爱才外,他们出手相助多少会有点私心,往往是既对你有所期待,又担心受到你的伤害,不过此种关系是积极向上的。贵人可以是位高权重,也可以是有专长、有经验或知识技能比你略胜一筹的人。
总之,有了贵人相助,对你自己的事业必定是非常有益的。
商圣启示录每个人都想在前进路上遇见伯乐,如果想让伯乐看中,首先要清楚自己的能力。换句话说,如果你没有能力,即使借你权势,成功的可能性也不大。巧借权势要有心眼,只有敢于站在巨人的肩上,你才会看得远。只有抓住好的时机巧借权势,你才有可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6.借江湖势力,助自己财源滚滚“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是胡雪岩的一句口头禅。胡雪岩认为:“官场的朋友要交,生意上的朋友要交,江湖上的朋友更要交。”特别是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意场上四通八达,左右逢源。他从帮助王有龄解决漕运开始,就同一些江湖朋友结下了不解之缘。
清朝时期,京城用粮大都是从苏杭地区通过运河运输来,故称为“漕运”。参与运粮的一批人马叫“漕帮”。因为运河连年受战争影响经常阻塞而导致延误运粮的期限,所以朝廷下旨改漕运为海运。当时,正值王有龄担任浙江海运局坐办,胡雪岩认为王有龄想位子坐得稳,就必须要获得漕帮势力的理解,而他愿意代王有龄去打通关节。
虽然那时的漕帮势力已经大不如前,但地方运输安全等各方面事宜还非得漕帮帮忙才行。
这是一股可以好好利用的闲置势力。运用得好,胡雪岩自己的生意就会做得顺利,且处处受人抬举;如果忽视了这股势力,一不小心,生意就会受阻。而且各省漕帮都相互通气,有漕帮的关系,对王有龄海运局完成各项差使也很有好处。一旦有个风吹草动,王有龄也不会处于被动局面,有损名声。
这天,胡雪岩专程去松江拜见漕帮中很有威望的魏老太爷。“晚辈胡雪岩受浙江海运局王大人之托,前来向魏老前辈求教!”胡雪岩送上门贴后说:“奉王大人之命,今特在松江府设宴,还请老爷子赏光。”“岂敢,岂敢。”这魏老头年过八十,江湖之事已经委派弟子尤五统管,见胡雪岩前来,态度十分诚恳,又说海运局王有龄在松江府设宴相邀,没法推却,态度顿时也有所改变:“胡老弟,今天来访,一定有见教,我个性爽快,有事但说无妨。”“好,胡某也是痛快性格,现在有一为难之事,想和你老人家商量。”于是,胡雪岩就讲起了自开钱庄,想为王大人在松江、上海地方筹措饷米,以完成朝廷从漕运改为海运之事。
魏老头听到“海运”这两个字十分反感,眼睛盯住胡雪岩。胡雪岩知道魏老太爷不满的原因,因为松江粮价比浙江粮价便宜,浙江抚台府督办这件事的时间非常紧迫。现在一要买米,二要借道,朝廷如今把漕运改成海运,简直就是抢了漕帮的饭碗,胡雪岩当然十分理解魏老太爷的处境。
“魏老前辈,请不要误会。胡某也是奉王大人所托,前来商量这件事,漕帮兄弟的难处,王大人是十分同情的。”
“同情有什么用?我们兄弟都要没得吃了。”魏老头很不满地说。
“知道,知道!江湖上有句话说‘山不转水转’,改海运其实只是个权宜之计,朝廷尚在试办,漕帮兄弟的生计问题总会想出办法来的,我们尽量想一些对大家都有利的办法来……”
胡雪岩分析说,现如今军务吃紧,运河经常堵塞而延误漕运,朝廷怪罪下来,官府就要撤办,这样漕帮就推不了责任,目前之策就是寻找转机,饭要大家都有得吃。魏老头听了胡雪岩的一番分析,觉得挺有道理,就叫来他的大弟子尤五,并介绍说:“胡老弟虽是‘门槛’外的人物,对我们漕帮倒是很关心,这个朋友我们应当交,你们谈一谈吧。”尤五见到老头子很看重,同时又知道海运局要买漕帮的囤米,一时不好意思托辞。胡雪岩见到尤五好像有难言之隐,就开口道:“帮兄弟忙不能勉强,我们宁可想别的办法,也决不能让朋友为难。”
尤五看到胡雪岩态度诚恳,没有虚言,就说了实话。他说:“现在我们漕帮不是不卖这批米,问题是现在战乱当头,米价一定会涨……”
“我看这样,你们先把这批米借给海运局做海运用,另外阜康钱庄会给你们贷款,以后等你们想卖出时再涨价还账。这样,你们也不会因为米涨价而吃亏了。”
“那再好不过,这倒是胡老板帮了我们的忙了。”胡雪岩也很欣慰,这件事做得还算顺利。
胡雪岩认为,在江湖上办事,要特别注意讲情和义,做生意不能光想着自己,还要为对方的难处和窘境着想,这样才能广交江湖朋友,大得人缘。
在以后,胡雪岩和尤五打交道,不仅处处照顾漕帮的利益,而且还尽自己所能帮助尤五。
因为胡雪岩做事一向有板有眼,说话特别注意分寸,所以给尤五留下了很值得信任的印象。
有了这个印象,“民折官办”购粮一事就办得非常顺利,尤五也把胡雪岩尊为兄长,凡事都向其请教。后来表明,尤五这个江湖势力给胡雪岩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胡雪岩在王有龄在任时做了很多批军火生意。在负责上海采运局时,又替左宗棠不断地运送新式枪支弹药。
如果没有尤五这股江湖势力提供的多种方便和保护,胡雪岩根本没办法做成生意。
胡雪岩很注意培养漕帮势力,所以经常和他们一起做生意,为他们提供固定的运送官粮物资的机会,以及组织船队等,只要有利益,就不会忘记漕帮。胡雪岩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宗旨:“花花轿儿人抬人。”我尊敬你,你自然也会抬举我。做事成功往往就是这个原因。
江湖势力在晚清时期逐渐衰落,主要是由于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变化所引起的,如漕帮和洪门,当年借助于连接南北的运输河道而崛起,势力不断壮大。然而,一旦河道出现冲淤堵塞,财路就会一步步衰退,江湖势力也会一步步衰减。又比如镖局,当年押银护款,呼啸南北,哪个钱庄都需要借助镖师。后来银票兴起了,划汇制度形成,镖师逐渐从受人尊敬到无人借助,势力自然而然地江河日下。
不过,即使大不如从前,江湖势力也一直以各种形式在重新地组合,发挥着它的作用。
在胡雪岩时代,江湖势力仍然是社会生活中一支很重要的力量。胡雪岩把这支力量组织了起来,再加上在官场的势力,又再一次把自己往成功的路上推进了一步。
胡雪岩之所以能成功地借助江湖势力,并为己所用,还在于他的处世哲学,即广交朋友。
他认为多一个朋友,就多一条路。胡雪岩之所以能取得江湖朋友的信任,是因为他处处为朋友着想,把他们的难处当成自己的难处来处理;而且他能以真心来对待朋友;同时,胡雪岩还懂得恩威并施,既能服人也能治人。秉着这种思想在江湖上行事,哪有不成功的道理?相反,如果处处计较个人得失,且唯利是图,必定很难交到真心朋友,还会遇到各种麻烦,事业也终将因此而功亏一篑。
商圣启示录行走江湖的人,往往需要面对和处理各种利害关系,稍有不慎就容易惹祸上身。胡雪岩善于结交江湖朋友,这显示了他较强的处理问题的能力。为什么胡雪岩爱结交江湖朋友?因为在胡雪岩眼中,江湖势力和自己的商业成败有着密切的关系,若处理得当,就可以让自己左右逢源,财源滚滚。
7.善于多方联手,更能借力取“财”
做生意,有好人缘也是成功的保证。胡雪岩的性格里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很善于多方联手,从而让自己做起生意来非常畅通。胡雪岩做生意时从不斤斤计较,而总是会着力把各种关系都理顺,并努力多方寻找投资的渠道,所以,他的生意才会那么兴旺。
胡雪岩在紧锣密鼓筹备阜康钱庄时,没想到钱庄还没正式挂牌,就有人找上门来了。有一天,有位老者来到了阜康钱庄的门前,指名道姓要见胡雪岩。胡雪岩见他身穿青色缎袍,头戴瓜皮小帽,一副师爷模样,便把他请进了内堂。这个人自称高师爷,在江宁府公干。胡雪岩察言观色,看他两颊如削,眼睛深塌,前额微突,就知道是玩弄刀笔的老吏。两人彼此寒暄了一阵,一时没话说了。这时,师爷从夹袋里掏出一张官报,请胡雪岩看。胡雪岩非常客气地说:“胡某是一个商贾,不敢与闻政事。”“看又何妨,”师爷笑着说,“生意人应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尤其是战乱时期。”
官报上有一段地方官更换的消息,其中有“江宁知府俞大寿升河南藩司”的内容,胡雪岩心想,也许这就是师爷此行的目的。师爷对胡雪岩说:“胡老板看出其中的门道没有?”
“没有,”胡雪岩大智若愚,“胡某愚钝,还请前辈指教。”
师爷跷起二郎腿,不客气地说:“我家主子升为河南藩司,是喜事,难道胡老板不跟着高兴?”
胡雪岩说:“当然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但与我有什么关系?”
“如果胡老板愿意交朋友,鼎力相助,关系就非比寻常了。”高师爷放低嗓门说:“千里做官只为钱,我家老爷非常慷慨大方,在江宁任职的3年里,亏空了2万两银子,眼下新任到江宁,等着交接,那2万两银子的亏空如果不能补上,恐怕会遭后谴,毁了前途。”
胡雪岩方才明白,大凡有人交接,前任亏空的公款司空见惯,只要能及时补上,也就神不知鬼不觉了,只要账面上做得干净漂亮一些就可以安然无恙,仍可以落个清官的好名声。
高师爷这次来伸手告贷,用意不说自明。但这种借贷方式,不早不迟,偏偏在钱庄开业的节骨眼上,耐人寻味。一般而言,弥补亏空,就像填无底洞,只要前任账目一清,逃之大吉,后任也不认可,只是苦了钱庄,有借无还。这种情况,胡雪岩在当伙计时,见过很多。有本钱小的钱庄,在逼迫下替官吏弥补亏空,以致于倒闭。
胡雪岩开钱庄的消息,四海皆知,四方的无赖之徒都红了眼,没有不想捞一把的。但胡雪岩头脑聪明,与各个衙门都搭上了关系,又有知府王有龄做后盾。因此,“吃白食”的人还不敢随便开口要钱,这个江宁知府,难道是吃了“熊心豹子胆”,晕了头,竟敢向胡雪岩伸手?
于是,胡雪岩委婉地拒绝了高师爷的请求。高师爷摇头说:“找个弥补亏空的钱庄,可以说江宁多的是,我只是看胡老板久居钱业,精明过人,才不远千里来结交你这个朋友,没想到胡老板拒人于外,实在可惜。”说完起身就要走。胡雪岩听出了他话中有话,连忙谦恭地百般挽留。高师爷见胡雪岩很诚恳,就说出了他的来意。原来,河南藩司是一省粮饷的最高当权者,掌管着河南银钱的度支,恰逢战乱,朝廷下令让河南地方每年筹饷70万两,输送给军前粮台使用。这种方式称为“协饷”。协饷一般都存放在信誉好的钱庄备用,不算利息,随时供军队使用。每家钱庄都希望能得到协饷存银,一来能充实钱庄的本钱,二来可以放债以获得厚利。
被高师爷这一点,胡雪岩恍然大悟。原来,藩司想用河南协饷作为条件,请阜康钱庄来弥补他的亏空,日后的河南协饷一定会存到阜康。胡雪岩细算了一下,直觉告诉他,70万对2万,好处不言自明,如果能长期往来,更是一笔可观的买卖。于是,胡雪岩马上对高师爷深鞠一躬,连声道歉。
胡雪岩连忙命人设宴,款待高师爷。宴毕,他封好2万两的银票,交给了高师爷,并私下里又备了1000两银票,送给了高师爷。
忙碌过后,胡雪岩又有点担忧,担心这2万两银子一去不复返,打了个水漂儿。没想到,还不到半个月,河南协饷的70万两银子就存到了阜康钱庄。胡雪岩不禁感慨:吃小亏就是占大便宜,古人此言不谬也!
阜康钱庄就要开张了,胡雪岩的心里还是有点不安,因为他有一桩心事没有落实。原来,他要把面子做足,台面也要撑大,以便让杭州人看看阜康钱庄的场面和派头。钱庄的面子就是银两,本钱越大信誉就越高,所以胡雪岩打算用“堆花”的办法让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
所谓“堆花”,就是钱庄开张时,同行们前来道贺,各家都会抬来银子存入钱庄里,以壮大气势。这是同行业之间捧场的一种常见做法。“堆花”纯属一种礼仪行为,同行都是钱庄,不可能拿大批的银子来替别人壮威,往往是点到为止,图个喜气。
胡雪岩却不这样认为,他打算借“堆花”来大大地出一番风头。怎样才能让同行肯抬出大批的银子为阜康开业“堆花”助兴呢?这几乎成了一件“性命攸关”的大事。
胡雪岩和王有龄商量了这件事,只见王有龄从官札中拿出一张票据来,对胡雪岩说:“户部的行文刚下来,朝廷饷银吃紧,新近发行了一种官票,让各地的钱庄派销银钱,并保证官票能上市流通,兑换现银。”
清朝增发官方银票,与后来政府多印钞票是一回事。增发的银票必须要有银子作为后盾才行,各地的钱庄就承担了派销银票的任务。朝廷此举是对钱庄的巧取豪夺,钱庄对此只能忍气吞声。
于是,胡雪岩便召集同行的各家钱庄,根据各自的实力来分配销份额。王有龄又说,浙江新派的40万两官票,钱庄虽然不愿意也没有办法。他让胡雪岩可以在同业会做一回好人,声称这些官票都由阜康包了,不要大伙承担,众人肯定都会感激涕零,这时再提出“堆花”,他们就都会同意。
其实,这40万两官票也不是真的由胡雪岩来承担,只不过是装模作样罢了。王有龄说,等压过一段时间,再另发一通官札,平摊到各个钱庄的头上,就可以了。胡雪岩这才明白,原来这样办事,多是来应付老百姓的,拿着鸡毛当令箭。他由此认定,做大生意还要有技巧。
中秋节前,阜康钱庄开张大吉。自抚台以下,浙江各衙门的官员都纷纷前来道贺。钱庄门前,车水马龙。商贾同行,也都前来捧场,老百姓则远远地围观。阜康钱庄的柜台上,白花花的官制锭银,堆得像山一样,甚是刺眼。杭州的百姓,有很多人自出生以来,还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银子。于是,杭州街头很快便流行起了一句民谣:“金山银海,抵不上阜康的柜台。”
胡雪岩灵活多变的性格,使得自己在商界如鱼得水,不仅为自己化解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还帮自己在各种关系中找到了巧妙发达的路。
商圣启示录胡雪岩做生意之所以能获得成功,与他善于运用人际关系有很大关系。胡雪岩唯才是交,很善于收买人心,更善于借助他人之力,用人所长,从而令自己左右逢源。因此,无论是在官场,还是在商场,他都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