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分类检索

引言

时间: 2015-03-17 热度: 58 来源:

引言

胡汉民(1879一1936),字展堂,原名衍鹤、衍鸿,晚年别号“不医室主”,汉民是他加入同盟会后在《民报》上撰文所用的笔名。他是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宣传者、政治活动家,民国时期成为国民党右派。同时他也是诗人,写的隶书很有特色,被称为“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

胡汉民出生在一个小幕僚之家,家境较为贫寒,少虽聪慧,但家中无力为之延请塾师,只好在母亲文氏做家务之余教他认字读诗。8岁时才与兄一起去私塾读书。但是不幸接踵而至,13岁父丧,15岁母亡,一家兄妹生活的重担便落在了胡清瑞、胡汉民兄弟两个人的身上,二人只好一面课徒自给,一面艰难求学。青幼时艰难的经历,磨炼成坚韧不屈的性格。

胡汉民有两次留学日本的经历,第一次留学时间很短,第二次留学期间结识了孙中山,并加入了同盟会,这也成为其人生的转折点。加入同盟会后,很快成为孙中山所信赖的助手。

在辛亥革命之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胡汉民主要革命工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编辑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并撰写很多文章,阐释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并且在与康有为、梁启超等的保皇党人论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他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宣传和阐释,在当时革命党人中无人能出其右,可谓著名的三民主义理论宣传家。另外,他还参与、筹划了多次武装起义,黄冈起义、惠州起义、防城起义、钦廉上思起义、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等,多次到南洋等地进行革命宣传和筹款,为革命四处奔波。武昌起义爆发后,胡汉民从南洋回到国内,促成了广东的独立,并被推选为广东光复后的第一任都督。孙中山就任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后,他担任临时大总统府秘书长,为孙中山处理文件,并与孙中山同住在总统府,俨然“第二总统”。南京临时政府解散后,胡汉民回到广东,复任广东都督。

但不久爆发二次革命,在二次革命爆发前被哀世凯下令免除广东都督职务,二次革命失败后,与孙中山流亡到日本,随后与孙中山一起领导了反哀的护国战争,后又参与护法战争,先后担任过军政府的交通总长、大元帅府的总参议兼文官长及政治部部长、广东省省长等职。在国民党改组过程中,胡汉民支持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极力促成国民党成功改组,颇得孙中山的信任和依赖,先后被孙中山三次委以代理自己行使职权之重任。

孙中山逝世之后,大元帅府改组为中华民国政府,胡汉民任外交部部长。不久,因廖仲恺被刺案,被迫去苏俄考察,回国后,与蒋介石合作筹建了南京国民政府,并担任国民政府主席。此后成为国民党右派的实力人物,在蒋介石“清党”运动中,发挥其理论家的作用,制定“清党”的原则,并进行理论上的“清党”。但时间不长,便随同蒋介石一同下野,并赴欧洲考察。从欧洲回来后,与蒋介石再次合作,任立法院院长,主张国民党党治,极力推进立法工作。由于在制定约法问题上,与蒋介石发生矛盾,被蒋介石软禁于南京汤山。汤山事件,促反蒋派大联合,迫使蒋介石第二次下野。此时值“九一八”事变爆发,被释后的胡汉民坚持杭日、反蒋、“剿共”的所谓“三大主张”。汤山事件是胡汉民政治生涯的分界线,一直到1936年5月病逝再没有实际入主国民党及国民政府的中枢。

作为理论家、宣传家的胡汉民,先后参与办过《岭海报》、《民报》、《中兴日报》、《民国》、《建设》、《三民主义月刊》等报刊,撰写过很多文章,其文章主要被收录在《胡汉民先生文集》。作为诗人,他的诗作收录在《不医室诗抄》中。

第一章勤思好学之青少年

1.年少聪颖好学,深得父母之疼爱胡汉民,原名衍鹤,后改名衍鸿,字展堂,别号“不溃室主”。汉民是他在主编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上著文使用的笔名,取意“不做满清的顺民,要做大汉之民”。囚当时其文影响很大,遂取代其原名被时人使用,他也乐享此名。

1879年12月9日(清光绪五年十月二十六日),胡汉民出牛于广东番禺。

胡家原籍江西庐陵县延福乡青山村,至其祖父胡燮三始宦游广东客居于此,其父胡文照子承父业,先后在广东的博罗、茂名、德庆等县当刑名师爷,即在官署,负责处理刑事判犊的幕僚。其毋文氏,乃江西望族出身,受过良好的教育,不仅能够作诗,而且还通音乐和围棋。她随夫流寓奔波,勤俭持家,甘守清贫。

他的父亲虽然是个很称职的幕僚,但牛性廉介,是非分明,不委曲求全、卑躬屈膝,囚此宦游奔波,加上牛育了七个子女,家境较为贫寒。好在毋亲勤俭持家,日子还过得去。胡汉民在兄弟姐妹,排行第四。由于他牛得眉清目秀,又聪慧好学,深得父毋疼爱。

胡汉民秉承了父毋的天资,幼年就表现出超常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五岁时,毋亲教他工安石的一首七律诗《茅嘟,只一遍他就过目不忘,能够背诵下来,并能够理解。

胡汉民在八岁之前,是在随父漂泊迁移,度过的,先后在广州、博罗、高州客居。8岁时,全家随父又迁回他的出牛地广州番禺,在老城仓边街(今仓边路)附近租屋住下。回到广州后,囚家境无力为孩子们聘请私塾先牛,胡汉民只好先与哥哥胡清瑞一同到离家较近的宿儒张德流开设的私塾―张馆读书,后又跟随宿儒任穆臣游学。

胡汉民聪慧好学,他十一二岁,遍读十三经及各类史书,日诵数千言,而且还能写出“斐然可观”的古文。13岁时写的一首五言诗伽哪,就已显露出他聪颖为文的才气。

种竹北窗前,萧萧清香发;

本以招凉风,反教蔽明月。

(引自胡汉民《不僵室诗抄》,后又中未注明出处的传主的诗均引自此书)

12岁之前的胡汉民是在父毋疼爱,快乐地度过的。有知书识礼的慈毋疼爱呵护,有刚直不阿的父亲教海指导,他的童年,其乐融融,家庭温馨,清贫而J偷决。

父毋是孩子人牛的第一导师。父亲胡文照的恃才傲物、耿介不阿、寡欲养廉;毋亲胡文氏的贤惠善良等,在年少的胡汉民心,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在《胡汉民自传》,记述童年时代的两件事,颇能说明这一点。

胡汉民六岁时,随父毋从博罗往高州。路上,父亲雇了几个挑夫搬运行李。有一个是“夫头”,他经常克扣其他挑夫的}钱,并且在途,经常一个人跑到大烟馆里吞百吐雾,挑夫们稍有怨言,他就厉声叱骂,挑夫们便嚓若寒蝉,不敢再吱声了。年幼的胡汉民觉得挑夫们很懦弱,明明是自己劳动应该得到的}钱,却不能够分文不少地拿到,反倒要被克扣}钱的人叱骂。虽然当时胡汉民还无法从整个民族懦弱性来分析,这不仅仅是几个挑夫的懦弱。但对这件事的深刻记忆,说明他年幼就具有朴索的同情心和正义感。

另一件记忆深刻的事发牛在胡汉民7岁时。在高州,胡汉民一家住在高州府衙里。一天,胡汉民从府衙的审讯处经过,突然听见有人像杀猪一般嚎叫,仔细一看,原来是衙役在拷打犯人,犯人无法忍受疼痛,才发出了凄惨的嚎叫声。看到这样残暴场面,他吓得忙掩耳避走。

此后连续数月,不敢再从府衙的审讯处门口经过。刑讯逼供,此乃古代传统社会“刑治”之常态,与理性、人道、法治相背离,幼年的胡汉民深记此事,说明他有恻隐之心,心存善良。

童年时的这两件事,对胡汉民影响至深,他看到了人世间不公平的一面,痛恨而欲改变,才使他萌牛了爱国反清思想,后来发展为革命思想。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