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分类检索

第三节 日本增兵,扩大战事

时间: 2015-03-13 热度: 49 来源:

第三节 日本增兵,扩大战事

一、日军增兵平津沈阳。7月8日清晨。当“卢沟桥事变”的消息传到关东军司令部,关东军将领们兴奋异常,弹冠相庆。

关东军司令部即召开紧急会议,一致认为“目前北方(指苏联)是安全的,所以乘此时机应对冀察给予一击”。会议决定,“独立混成第1、第11旅团主力及空军部队一部做好立即出动的准备”。随时听令开赴华北参加作战。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侵占东北,进犯热河,进攻长城各口,兵临平津城下,再犯绥远,攻城略地,关东军几乎都是打头阵,现在都认为该大显身手了。当日18时10分,关东军发表声明表示,对卢沟桥事件“保持极大的关心和坚定决心,严重注视着事件的发展”同时,关东军司令部派遣高级参谋田中隆吉和辻政信到华北驻屯军陈述强硬意见,支持其武装进攻行动,要求两军联名向日本国内提出意见。辻政信还跑到卢沟桥前线,煽动华北驻屯军联队长牟田口廉也大佐说,“关东军支持你们,彻底地扩大下去吧”。

朝鲜军司令官小矶国昭得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立即向参谋本部报告,并表示:“已以第20师团的一部做好随时出动的准备。”并强调扩大战争,以“利用这一事件推行治理中国的雄图”。

东京。7月8日。卢沟桥事变的消息传到东京,参谋本部开始制订向华北派兵的计划,准备从关东军抽调两个旅团,从朝鲜抽调一个师团,从国内派遣三个师团到华北作战。当日深夜,陆相杉山元下令:京都以西各师团,原定于7月10日复员的步兵联队2年兵延期复员。同时,海军部也下令进入警备状态,以备对华紧急出兵。日本扩大对中国侵略已非常明朗。杉山元在给天皇的奏折中狂妄地宣称:“中国事变用一个月就解决了。”他们认为,国际形势也有利于对中国的侵略:美国不大注意远东,英国受到德国的牵制,无暇东顾,苏联也不会干预日本的行动,卢沟桥事变“是千载一逢的良机,此时还是干为好”。

7月9日。第29军全歼日军一个中队,收复铁路桥和龙王庙后,卢沟桥战场上出现了暂时的沉寂。日军畏惧29军驻平部队全线出击,佯作谈判以作缓兵之计。诡称“失踪日兵业已归队,一场误会希望和平解决”。

第29军方面当即表示同意。北平、天津两地中日双方代表进行谈判。

晨4时,北平方面代表秦德纯、张允荣和日方代表松井太久郎、和知鹰二、今井武夫等经过谈判达成三条口头协议:一、双方立即停止射击;二、日军撤退到丰台,我军撤向卢沟桥以西;三、城内防务除宛平城原有的保安队外,并由冀北保安队(石友三部)派来一部接防,并由双方派员监督撤兵。

第29军在取得收复铁路桥、龙王庙大胜之时,为什么还愿意与日方谈判,接受日方提出的屈辱的条件呢?刘汝明在他的回忆录中是这样说的:“这时中央的指示是要应战不求战,我们开会的结果,是先设法拖延时间,把分散的兵力集结,各据点决不放弃。所以便叫石友三的冀北保安队接替宛平防务,抽出37师来集中兵力。132师急自河北各地向北平以南集中待命,第38师的刘振三旅和骑兵师的张德顺旅,固守廊坊,并阻断平津交通,不叫日人继续增兵”。

刘汝明事后的回忆和当时第29军的做法大相径庭,事实上中日双方的口头协议之后,第29军单方开始行动,秦德纯当即命令王冷斋和吉星文团长做好交接准备,他向二人解释说,这样解决是给日本人保留一点面子,找个台阶下。这时,有部下提醒秦德纯,近日丰台车站不断有援军到达,运输很紧张,不像停战的样子。秦却认为:“日本军部的命令可能还没下达,我们去执行吧。”第29军军长宋哲元9日凌晨,严宽将卢沟桥的情况向何应钦作了报告。他报告的内容可以说同冀察第29军方面是一致的,他称:“中日部队现已停止冲突。我方态度镇静与强硬,日鉴是况,因之情势稍转和缓。”“日方口气:不想事态扩大,但要求我方中日部队同时退开卢城。其企图有和中取巧,袭丰台故伎”。《严宽致何应钦密电(1937年7月9日)》,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179-180页。

但蒋介石比冀察当局者清醒,他向驻河南驻马店的第26路军孙连仲去电,令其“希即由平汉路方面派两师,即向石家庄或保定集中,至车辆等事,径与经扶主任商洽可也”。同时令高桂滋第84师和庞炳勋第40军也向石家庄集中。

中午,北平秦德纯与日方达成三条协议的消息传到庐山,庐山方面对卢沟桥事变解决比较乐观。下午6时,俞飞鹏给重庆的何应钦报告了这一消息,“本日十时半起双方部队向永定河东西岸后撤,候谈判解决。现平方秦市长等态度颇强硬,津方由李公安局长等与日接洽,日方驻屯军及使馆,均有人向我接洽。窥其情形,似有牵(迁)就我方,不愿事态扩大之意”。

《俞飞鹏致何应钦等密电(1937年7月9日)》,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164页。

宋哲元给蒋介石的电报似乎更为乐观:“此间战争,今晨停息,所有日军均已撤退丰台,似可告一段落”。《宋哲元致蒋介石密电(1937年7月9日)》,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163页。

但事实是北平的现状并不是严宽向何应钦报告的那样,也并非宋哲元所说“告一段落”,更不是俞飞鹏报告的“牵(迁)就我方”。

7月9日清晨4时50分,第29军方面按照协议令石友三冀北保安队到宛平接防,行至大井村,便受到日军的阻击,死伤数人。日军重重阻挡,15公里的路程走了整整一天,至晚6时方抵达宛平城,但日军只允其携带步枪,每人只许带子弹30发,所带的机关枪则要运回北平。晚7时,保安队不足二百人进入宛平。第29军方面按照协议将宛平守军全部撤出,退守永定河西岸。

在百般阻挠保安队的同时,日军反而增加兵力,将机械化部队第2大队由通州调到丰台。下午3时40分,河边下令第2大队去宛平东北角的沙岗接防,企图利用吉星文团和冀北保安队换防的机会占领宛平城。

宛平城由装备低劣的保安队接防后,日军认为万事俱备,只待进城了,河边正三得意忘形地要求亲率幕僚“入城慰劳”,遭到中方人员的拒绝。日军两三百人仍留在沙岗一带未撤,士兵们忙着架设电话线,布置炮位,炮口对着宛平城。铁道旁、涵洞口都有日军盘查行人,弥漫着临战的气氛。

10日凌晨2时,进入宛平城的保安队接防甫定,饥肠辘辘,刚端上饭碗,日军突然向宛平开枪攻城,保安队放下饭碗操枪应战。

上午,冀察方面的秦德纯、冯治安、王冷斋、何基沣等,应日本人的提议,和日方代表樱井、中岛、笠井、斋藤一起召开联席会议,日方出席会议的4人中,没有一个人能代表日本军部,显然,日方以此拖延时间,无理纠缠。会议中,日方代表被中方代表质问得理屈词穷,只得以离席到外面打电话为名,不辞而别,返回部队。

这时,增援北平的日军由天津、通州、古北口、山海关等处,携带着火炮、坦克等武器接踵而至。关外,尚有日军11列火车陆续隆隆开入关内,其中两列已进抵天津。下午3时,日军加强了在卢沟桥边的戒备,截断平卢公路,割断电线,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即将开始。

二、冀察当局的妥协退让第110旅旅长何基沣看着每况愈下的局面心急如焚,为扭转不利局面,准备于当日夜间袭击丰台日军。经师长冯治安同意,决定乘敌人大部兵力尚未开到的时候,抓住战机,出敌不意,全歼丰台日军。此时,北平一带的兵力对比,中国方面暂占优势:原驻保定的陈春荣旅一团、东北军第53军万福麟部的骑兵团及钢甲车两列已开到长辛店,战斗力大为增强,全歼日军是有把握的。

何基沣部署停当,打电话向军部请示,此时第38师师长张自忠在军部坐镇,何旅长主动出击的要求遭到了张自忠的拒绝,他说:“你们要大打是愚蠢的。如果打起来,有两方面高兴:一方面是共产党,符合了他们的抗日主张;另一方面是蒋介石,他可以借抗战消灭我们,带兵不怕没有仗打,但是不要为个人去打仗。”

何基沣回答道:“现在的情况,不是我们要打日本人,而是日本人要打我们。”

一句话把张自忠驳得哑口无言,张感到何基沣意志坚决,不易说服,自己是第38师师长,不是何的直接长官,不好下命令制止。于是通过军部给何下达了“只许抵抗,不许出击”

的严令。从此失去了出击的机会,完全陷入了被动的局面之中。第29军的将士眼睁睁地看着日军的援兵陆续到达。

卢沟桥事变发生时,第29军军长宋哲元正在山东乐陵为先祖父、父亲修筑坟墓。他闻讯对手下说:

“如果真打起仗来,我们这个军毫不含糊。日本有飞机、坦克,我们有大刀、手榴弹,在喜峰口等地是较量过的。两军杀到一块,飞机、坦克不如大刀顶用。今后局势不论怎么变化,我宋哲元绝不当汉奸,绝不卖国。”

日本华北驻屯军新任司令官田代皖一郎7月11日,宋哲元从乐陵抵达天津。

蒋介石希望宋哲元立即到保定坐镇,指挥抵抗。他同时向北平、乐陵发了内容相同的电报,告诉宋哲元双方部队调动情况,并“希兄速回保定指挥可也”。

宋哲元尚未意识到“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大举进攻中国的开端,他最大的担心是怕中央军北上,以抗日为名,渐次夺取他在平津的地盘。因此,希望通过谈判,以有限的让步同日方妥协,保住来之不易的军队和地盘。

12日,宋哲元发表对时局的谈话:

“此次卢沟桥发生事件,实为东亚之不幸,局部之冲突,能随时解决,尚为不幸中之大幸。东亚两大民族,即是中日两国,应事事从顺序上着想,不应自找苦恼。人类生于世界,皆应认清自己的责任。余向主和平,爱护人群,绝不愿以人类作无益社会之牺牲。合法合理,社会即可平安,能平即能和,不平则不和。希望负责者以东亚大局为重。若只知个人利益,则国家有兴有亡,兴亡之数,殊非尽为吾人所能意料。”

这时,秦德纯已获得日方大举增兵的可靠情报;何应钦也电话告诉宋哲元:“日本已颁布全国动员令,卢事日趋严重,津市遍布日军,兄在津万分危险,务祈即刻秘密赴保定,坐镇主持。”

第29军副参谋长张克侠对宋哲元说:“现在已到民族存亡关头,不战将成为千古的民族罪人;战而不胜虽败犹荣。现按敌我形势,我占优势,可以在敌人增援前抓住战机击败敌人。”

宋哲元点头同意,并让张克侠拿出个采取主动的作战计划。张克侠当即制订了一个以攻为守的作战计划,将第29军兵力编成几个集团,分天津、北平、察哈尔三个战区,以保定地区作为总预备队的集结地区。首先消灭区内分散部署的日本华北驻屯军,然后全力向山海关前进,以优势兵力一举消灭在华北的约两万日军。但正当张克侠将作战计划交给宋哲元时,宋哲元上了日方的当,认为能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并亲自与天津的日华北驻屯军香月清司中将谈判。他后来对人声称:“和香月见面,谈得很好,和平解决已无问题。”

宋哲元回到北平后表示:“决本国家立场,国民地位,中央意旨处理,以期卢沟桥事件能早日解决,盖能平即能和。”

7月15日,日军制订了作战计划,报告给陆军中央部,计划如下:

其一,方针:

一、军在作战开始时,以突然行动进攻第29军,并将其扫荡至永定河以南。此为第一期。

二、在上述作战时,力求保护北平侨民。

三、第二期作战,根据情况,以现有兵力进出至保定、任丘之线,增加兵力后进至石家庄、德州一线,并准备与中央军进行决战。

其二,指导要领:

7月20日前兵团集中,并进行第一期作战准备。各部队展开地域为:独立混成第11旅团主力位于高丽营,一部位于顺义;独立混成第1旅团位于怀柔;第20师团位于天津、唐山、山海关地区。

其三,作战指导大纲:

一、第一期作战,主要在于一举击败北平西部的第37师,将其扫荡至永定河以南。根据情况一并攻击南苑之38师。在此期间,第20师团要随时准备击溃第132师。

二、航空兵主力,在战斗开始前集中轰炸好战的第37师所在之西苑、八宝山、北苑、长辛店等地,依情况亦可轰炸南苑。

在第一期作战期间,航空兵要集中力量支援地面部队作战溃前来挑战的中国空军。

三、严禁轰炸北平市街及万寿山。

四、独立混成第11、第1旅团,由北平西北及以西地区向永定河一线进攻;对北平城不予攻击,根据情况派出适当兵力进行监视。

五、中国驻屯旅团主力,集结于丰台附近,按军部命令随时准备攻击八宝山的敌人,以策应第11、第1旅团的作战;配合攻击南苑与保卫丰台物资补给点。

六、第20师团主力,以铁路运输至北平以南地区参加北平郊外扫荡,应尽量在永定河南岸遮断第29军的退路,并以适当兵力做好击溃第132师的准备。

七、作战开始时,驻屯军以1个步兵大队为军预备队并警备天津;第20师团到达后,派出1个步兵联队作为军预备队。

八、有关事项:

第一期作战期间,为对付中央军北上,应随时切断平汉铁路。为使第29军无法利用铁路撤退,应将车头、车厢集中看管。独立混成第11旅团和第20师团,各派出一部兵力,分别在八达岭和津浦路方面进行警戒,以保障军的侧背不受威胁,并为将来作战创造有利条件。

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台北国民党中央史委员会1981年印,第二编《作战经过》,第224页。

7月16日,东京五相会议,已决议动员侵华日军40万人,确定迅速灭亡整个中国的政策。大规模的战争只是时间问题了。

蒋介石即已意识到日本的挑衅已非局部问题,是涉及全国性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宣布“最后关头”的讲话。他说:

“中国正在外求和平内求统一的时候,突然发生了卢沟桥事变,但我举国民众悲愤不置,世界舆论也都异常震惊,此事发展结果不仅是中国存亡的问题,而将是世界人类祸福所系。

第一,中华民族本是酷爱和平,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向来主张对内求自存,对外求共存……前年五全大会,本人外交报告所谓‘和平未到根本绝望时期,绝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绝不轻言牺牲’……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的生存……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

第二,这次卢沟桥事件发生以后,或有人以为是偶然突发的,但一月来对方舆论或外交上直接间接的表示,都使我们觉到事变发生的征兆……现在冲突地点已到了北平门口的卢沟桥,如果卢沟桥可以受人压迫强占,那么我们五百年故都,北方政治文化的中心与军事重镇的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今日的北平若果变成昔日的沈阳,今日的冀察,亦将成为昔日的东四省。北平若可变成沈阳,南京又何尝不可变成北平!所以卢沟桥事件的推演,是关系中国整个国家的问题。此事能否结束,就是最后关头的境界。

第三,万一真到了无可避免的最后关头,我们当然只有牺牲,只有抗战,但我们的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至于战争既开之后,则因为我们是弱国,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时便只有拼民族的生命,求我们最后的胜利。

第四,卢沟桥事件能否不扩大为中日战争,全系日本政府的态度……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的,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但是我们的立场有极明显的四点:

(一)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之完整;(二)冀察行政组织,不容任何不合法之改变;(三)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换;(四)第29军现在所驻地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最后关头”讲话区,不能受任何约束。这四点立场是弱国外交最低限度……对于我们这最低限度之立场,应该不至于漠视。总之,政府对卢沟桥事件,已确定始终一贯的方针和立场,且必以全力固守这个立场。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绝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1937年7月20日《中央日报》第一版。

蒋介石在庐山发表的抗日讲话,表明他决心领导全国进行抗战的决心。但他的抗日准备,尚未最后就绪,然日本已等不得他准备完全了,蒋介石发了十年的雪耻之誓,也到了一个该了断的时刻了。

在此之前,7月7日这天,应蒋介石的邀请,周恩来、林伯渠、博古等中共代表团前往庐山,周恩来到牯岭后,就国共合作抗战事宜与蒋介石展开谈判。经过多次的磋商,双方仍然存在着分歧。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国共双方加快了谈判的步伐。

7月15日,中共中央向国民党递送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后,周恩来、秦邦宪、林伯渠在庐山与蒋介石、邵力子、张冲继续谈判。蒋介石宣布承认陕甘宁边区,但在红军改编方面尚有分歧。

7月31日,南京政府下达了给共产党军队三个师的番号,并同意按中共所提人数及编制改编。

8月2日,蒋鼎文转蒋介石电报,邀请周恩来“约同朱毛诸先生即来京面商大计”。

战争形势迅速发展,使国共两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迅速建立起来。

三、国民党的军事预案蒋介石是个有心计的人。其实早在中日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以前,他的统帅部早已清楚中日间必有一场关系民族存亡的生死大战,并且早有预案。以下是保存在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里的《民国二十六年度作战计划》(甲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凤凰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3-23页。

第一,敌情判断甲、敌之企图及行动(一)敌国之军备及一切物质上,均较我优势,并掌握绝对的制海权,且在我华北造成强大之根据地。故其对我之作战方针,将采取积极之攻势,而期速战速决。

(二)敌军之攻击方向,为对黄河迤北,由古北口、山海关经北平到天津,沿平汉—津浦两路,向郑州—济南—徐州前进期将我主力军歼灭,或将我国军向西北贫瘠之区压迫,期以封锁之。其副作战,由多伦经张家口—绥远—河套—大同,及由北平经保定、石家庄,向太原前进,取包围山西之势。

此外更将利用其有绝对制海权,由胶州湾、海州等处登陆,以威胁我在黄河北岸作战军之侧背。

(三)长江下游太湖附近之地区,为我国最重要之经济工业中心及首都所在地,敌今在上海已构成相当根据地,将以有力之部队,在本方面登陆,协同海军而进攻,期挫折我国抵抗之意志。

……

乙、敌之兵力及输送力(一)陆军(子)查敌国常备军有十七个师团及军属部队。战争初期,即可征编第一批预备兵十七个师团。战争开始后,又可征编第一〔二〕批预备兵十七师团。总计60余万人。此外当可征集预备及后备部队,除去警备后方在外,可以用于最前线之兵力约39师团17旅,约200万人。

(丑)只中日两国发生武装冲突时,则日本为编成预备师,而实行总动员,非万不得已时,必不出此。故预计敌将酌留必要之兵力,以任警备。而对我使用之兵力,以12个至14个师团为最高额。若只局部发生战斗之时机,则其使用兵力,或将不超过常备军之半数。

(寅)由中日战争而惹起俄英美等之对日战,则苏俄平时常备军已有150余万,关东军亦有25万,预计苏俄即受欧洲方面牵制,亦可出兵50万以上。故敌军为对我先取攻势,最多只能使用30个至40个师团,即60万至80万之兵力。若在我国方面取守势,恐将自信其素质上之优越,而使用廿师团以下之兵力。

(卯)敌国之输送其陆军经朝鲜至满洲者,每星期二至三师团并直属部队与其补给。经海

道向我国任何海岸者,每十天约一梯团,计二至三师团连同一切附属品及补给。

(辰)敌国在伪满及朝鲜驻屯军为六个师团。天津一带驻屯军有约一个加强师团。

伪满计26个步兵旅,骑兵六旅,独立骑兵六团。

故预计敌军如下:

北正面:驻伪满及天津三师团,在八至十日可由国内续送二至三师团,是以一星期后当有五至六个师,并伪满部队若干。

海正面:加入第一梯团二至三师团,须一星期。尔后续加同等兵力,为八全面抗战爆发前正在训练的炮兵部队至十日,是以十四日至十八日后,能有兵力五至六个师团,或分用于山东半岛一海州及长江下游地区,或合用于一处。

(二)海军现敌驻我沿海及内河之第三舰队,为廿三艘、三万余吨。台湾马公要港所属舰队四艘、三千吨。以我海岸线之延长,海军兵力之薄弱,即敌不增加其主力舰,亦足以扰乱海疆而有余。故将利用其海军之优势,行动完全自由,仅以一部协同空军掩护陆军之登陆,余或集中于长江协同其陆军作战。或于开战初期,破坏我沿海要地,并袭用其不宣而战之故技,以阻碍我长江交通。

抗战前夕的空军飞机(三)空军敌之空军合计属于陆、海两军者,殆不下飞机三千余架,民间飞机不与焉,故战时当可扩充。然苏联在远东之实力已不下飞机五百架,美国空军亦有协助苏联袭三岛之可能,英在新加坡、中国香港之空军根据地,亦足以威胁敌国之西部,故敌之空军主力,将以自卫。其使用对我侵略者,或先以主力轰炸我重要城市及我空军根据地并主要交通线及铁路之要点,而以其一部协助其陆军之作战。

综合以上各种可能的行动,预计对敌作战之时机如下:

(甲)敌国贯以武装恫吓,以达其不战而胜,遂行其外交谈判,以局部军事行动,实行其国策,或因局部军事行动,而揭开战争之序幕。如:

一、敌军为扩大冀东伪组织,实行侵占平津,而与冀察部队惹起武装冲突之时期。

二、敌军越过长城实行武力威胁我北方将领,而欲成立其所谓华北五省自治国之时期。

三、敌增兵淞沪,或以海空军袭击我首都,企图遂行其强迫谈判及威胁挟持等时期。

……

第二,敌情判决敌惯以武装恫吓,以达其不战而胜,遂行其外交谈判军事行动,实行其国策。

第三,作战方针国军以捍卫国土、确保民族独立之自由,并收复失地之目的,在山东半岛经海州—长江下游亘杭州湾迤南沿海岸,应根本击灭敌军登陆之企图。在黄河迤北地区,应击攘敌人于天津—北平—张家口之线,并乘时机越过长城,采积极之行动,而歼灭敌军。不得已时,应逐次占领预定阵地,作韧强之抗战,随时转移攻势,以求最后之胜利。

第四,作战指导要领一、国军对恃强凌弱轻率暴进之敌军,应有坚决抵抗之意志、必胜之信念。虽守势作战,而随时应发挥攻击精神,挫折敌之企图,以达成国军之目的;于不得已,实行持久战,逐次消耗敌军战斗力,乘机转移攻势。

二、开战之初,如情况所许,则国军以主力于沧州—河间—保定之线,保持重点于平汉路方面,对经北平—天津之敌军,实行决战。

三、开战初期之状况,国军如不能进出沧保线时,则以主力使用于德州—束鹿—石家庄附近之线,仍保持重点于平汉路方面,与敌行第一次之会战。

四、开战初期之状况,国军如不能进出德石线,则冀察绥部队,逐次占领预定阵地,行持久战,迟滞敌之前进,主力占领黄河下游—东阿—寿张—观城—内黄—安阳之既设阵地。

左翼与山西侧面阵地相联系,实行攻势防御。

五、如第一次会战失利,则向预设阵地后退,并补充实力,准备随时移转攻势,歼灭侵入之敌军。

六、山东半岛方面,以一部于沿海岸直接阻止敌之登陆,主力保持机动,对已登陆之敌军,断行攻击。不得已时,应固守潍河之线,以掩护主力军之侧背。

七、海州方面,应直接阻止敌之登陆,对登陆成功之敌军,断然决行攻击而歼灭。不得已时,应逐次后退固守运河之线。

八、长江下游地区之国军,于开战之初,应首先用全力占领上海,无论如何,必须扑灭在上海之敌军,以为全部作战之核心,尔后直接沿江海岸阻止敌之上陆,并对登陆成功之敌,决行攻击而歼灭之。不得已时,逐次后退占领预设阵地,最后须确保乍浦—嘉兴—无锡—江阴之线,以巩卫首都。对杭州湾、江阴之江面,实行封锁,阻绝敌舰之侵入。

九、闽粤方面之国军,应直接阻止敌之上陆,不得已时,应固守龙岩—延平—广州之线,以确保我东南资源之地。

十、空军于作战之先,以主力扑灭长江内之敌舰,及沪、汉两地敌之根据地。集中间:

以主力对敌海上航空母舰与舰队及运输船舶攻击,并协助我海岸防守部队之作战,以一部协同陆军作战。

……

民国二十六年度作战计划还有乙案,与上述甲案互为参照补充。都是抵抗日军的方案。

这也说明蒋介石已经充分认识到中日双方之间将要发生你死我活的大战。

民国二十六年度作战计划(乙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凤凰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23-34页。

(1937年1月)第一,敌情判断敌情判断如作战计划甲。

第二,敌情判决敌为应付世界战,先必略取资源,巩固作战之基础,将主力对我国军取攻势,在最短期间内欲消灭国军作战之意志。其主战场以华北为中心,并以有力之一部,沿平绥路西进,及由山东半岛、海州等处登陆,截断我南北联络线,策应其主力军之作战,以囊括我华北全部,同时以一部由扬子江口及杭州湾上陆,以掠夺我资源,威胁我首都,并以台湾部队向闽粤沿海岸登陆,期助援其主力军作战进展容易。

敌若受国军压迫,必放弃以上之企图,最后则确保东三省之资源地。

第三,作战方针国军以复兴民族、收复失地之目的,于开战初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手段,于规定同一时间内,将敌在我国以非法所强占领各根据地之实力扑灭之。并在山东半岛经海州及长江下游亘杭州湾迤南沿海岸,应根本扑灭敌军登陆之企图。在华北一带地区应击攘敌人于长城迤北之线,并乘好机,以主力侵入黑山白水之间,采积极之行动,而将敌陆军主力歼灭之。

绥远方面国军应积极行动,将敌操纵之伪匪扑灭之,向热河方面前进,以截断敌军后方[联]络线,俾我主力军作战进展容易。

第四,作战指导要领一、开战初期,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手段,将敌在我国以非法占领之各根据地之实力,在规定同一时间内,将其奇袭而扑灭之,俾尔后国军作战进展容易。

二、国军应以大无畏攻击之精神,统一之意志,对骄敌实行攻击,挫折其企图,以达成国军复兴民族,以达收复失地之目的。

三、敌军惯以华制华之手段,军民应精诚团结,敌忾同仇,须具必胜之信念。

四、应有专门机关指导义勇军,并组织民众,以游击战术牵制敌军,并扰乱其后方。

五、作战期间,负有绥靖地方之国军,未列入战斗序列者编为预备军,待命集中。

六、开战初期,陆、空、海军,应本此指导要领实施之。

其一,陆军(甲)晋绥方面(一)驻绥部队于开战初期,应迅速将商都一带伪匪歼灭之,如情况许可,即向多伦、赤峰、朝阳方向攻击前进,威胁敌之侧背。不得已时,应占领商都—六合—大清沟之线,掩护主力军之集中。

(二)晋绥首脑部,平时对伪匪应有切实[联]络,启发其爱国思想,策划其扰乱敌之后方。

(乙)冀察方面(一)驻冀部队于开战初期,应将平津一带敌之驻屯军扑灭之,尔后以主力占领天津—大沽,一部占领香河—怀柔之线,掩护主力军之集中。情况万不得已时,天津—北平务必坚固占领之。

(二)驻察部队于开战初期,应以主力搜荡独石口—赤城之敌,一部将张北之伪匪扑灭之,尔后则向承德攻击前进。不得已时,应占领张家口迤北沿长城亘独石口—赤城之线,掩护主力军集中。

(丙)山东方面(一)开战初期,山东部队应将主力奇袭青岛,将敌之潜势力扫荡而扑灭之,尔后即将登陆诸设备及码头破坏之,并封锁海口,一部占领龙口—烟台—蓬莱—威海卫,情况不得已时,应占领白河之线,掩护主力军之集中。

(二)青岛当轴应充实宪警力量,俾能协助国军扫荡敌军之潜势力。

全面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从国外购买的装甲车(丁)江浙方面(一)国军于开战初期,奇袭扫荡上海敌之潜势力,尔后则确实占领之。

(二)上海应充实宪警之力量,俾能协助国军扫荡上海敌之潜势力。

(三)杭州湾—江阴江面务必封锁之。

(四)海州—镇海—海门,务直接沿海岸破坏敌之登陆之企图。

(午[戊])闽粤方面(一)驻闽部队于开战初期,应将福州—厦门敌之浪人及潜势力扫荡而扑灭之,尔后则直接沿海岸破坏敌之登陆企图。

(二)驻粤部队于开战初期,应将汕头—广州敌之浪人及潜势力扫荡而扑灭之,尔后行直接沿海岸破坏敌之登陆企图。

其二,空军空军于开战之初,以主力协同陆海军及要塞先将敌在我长江内之舰队扑灭之,并轰炸上海、汉口、天津、汕头、福州敌在我国占领之根据地。

(甲)集中间以主力对敌海上航空母舰与舰队及运输船舶攻击,并协助我海岸国军之作战,以一部协同陆军之作战。

(乙)会战间以主力协同北正面陆军之作战,以一部协同海正面作战。准备全部重轰炸队袭击敌之资源地、海空军根据地,如东京、大阪、横滨及佐世保军港,并辽宁兵工厂、台湾,以获我空中行动之自由。

其三,海军海军于开战初期,以全部迅速集中于长江,协同陆、空军及要塞扫荡扑灭敌在我长江之舰队,尔后则封锁长江各要口并杭州湾、胶州湾、温州湾,拒止敌之登陆。

第五,战斗序列及战场区分(略)第六,集中(甲)集中配备(如别纸附图)(乙)平时配置(如别纸附图)(丙)集中输送(如别册)(丁)最高统帅部最高统帅部位置于洛阳或郑州,并组织需要,随时赴各地指挥。

第七,各兵团之任务及行动(甲)第一方面军(山东区)(一)第一集团军胶东方面:应以有力之一部于开战初期,迅速奇袭扫荡扑灭青岛敌之潜势力及根据地,尔后则确实占领青岛,阻止敌之登陆,以一部占领龙口—蓬莱—烟台—威海卫,阻止敌之登陆。

以主力集中于胶县—即墨—福山—潍县,随时能策应沿海岸部队,阻止挫折敌之登陆之企图。

(二)第一预备军集中于济南—泰安—德州之部队务须能随时策应胶东半岛及平津之作战。

(乙)第二方面军(冀察区)(一)第二集团军(子)驻冀部队于开战初期,应迅速将敌之在平津一带之驻屯军扫荡扑灭之,尔后以主力占领天津—大沽,以一部占领香河—怀柔之线,掩护主力军之集中,尔后即向长城之线攻击前进,重点保持于左翼。

(丑)驻察部队于开战初期,应迅速将张北—独石口—赤城之敌扫荡扑灭之,待第七集团军到达该线时,迅速向古北口攻击前进,威胁敌之后方[联]络线。

(二)第四集团军应以主力集中于良乡—固安一带地区,以一部集中于静海—别古庄一带地区,随时参加第2集团军攻击前进。

(三)第五集团军应集中河间—高阳—满城一带地区,随时参加第二集团军攻击前进。

(丙)第三方面军(晋绥区)(一)第七集团军驻绥部队于开战初期,应迅速将商都—德化一带伪匪搜荡扑灭之,并协助第二集团军将张北伪匪扑灭之,俟接收第二集团军占领之线,尔后向多伦—亦峰—承德之线攻击前进。

(二)第六集团军应集中于礬山保—阳原—大同一带,随时参加第七集团军攻击前进。

(三)第二预备军应集中于娘子关—太原一带地区,俾能随时策应第二、七、六各集团军之作战。

(丁)第四方面军(江浙区)(一)第三集团军应以一部于陈家港—连云港—青口—岚山头沿海岸直接阻止敌之上陆,以主力集中于东海附近,俾能随时挫折敌之登陆企图。以一部集中于淮阴,俾能随时策应第一线之作战。左翼与第一集团军密切[联]络。

(二)第八集团军在开战初期,应以主力搜荡扑灭敌在上海之根据地吴淞—宝山并沿江海岸阻止挫折敌之登陆企图。

(三)第九集团军应以主力协助第八集团军搜荡扑灭敌在上海之根据地,尔后在杭州湾—镇海—温州湾沿海岸,直接阻止挫折敌之登陆企图。

右翼与第十集团军密切[联]络。

(四)首都警卫军应集中于南京—浦口—镇江—芜湖一带地区,于开战初期,迅速搜荡扑灭敌之潜势力及根据地,俾准备能策应沪杭一带之作战。

(五)第三预备军应集中于武进—长兴—宜兴一带地区,俾能随时策应第八、九两集团军之作战。

(戊)第五方面军(闽粤)(一)第十集团军驻闽部队应于开战初期,将厦门—福州敌之浪人并根据地搜荡扑灭之,尔后则直接于沿海岸阻止敌之登陆,并将主力集结于南平—漳平一带地区,随时能策应沿海部队,阻止挫折敌之登陆企图。

右翼与第十一集团军密切[联]络。

(二)第十一集团军驻粤部队于开战初期,应迅速将汕头—广州敌之浪人并根据地搜荡而扑灭之,尔后则直接沿海岸拒止敌之登陆,并将主力集中于惠阳—广州—开平—阳春一带地区,随时能策应沿海岸部队,阻止挫折敌之登陆企图。

(己)第一总预备军应集中于西安—洛阳一带地区,俾随时能策应冀察区、晋绥区、山东区之作战。

(庚)第二总预备军应集中于南昌—武昌—汉口一带地区,俾随时能策应江浙区、闽粤区之作战。

(辛)第三总预备军应集中于徐州—开封—郑州—安阳一带地区,俾能随时策应山东区、冀察区、晋绥区之作战。

第八,航空与防空(甲)航空开战初期:

(一)第一集团军以南京—广德—杭州等地为根据,协同陆、海军及要塞,轰炸芜湖迤东(芜湖在内)长江下游之敌舰及上海敌之根据地而扑灭之。

(二)第二集团军以南昌—孝感—武昌等地为根据,协同陆、海军及要塞,轰炸芜湖迤西以迄武汉长江江面之敌舰及汉口敌之根据地而扑灭之。

(三)并以一部位置于济南—太原为根据地,轰炸青岛—平津一带敌之根据地,挫折敌之企图,迟滞敌之行动,并协助山东区、冀察区、晋绥区各部队作战进展容易。

(四)应于(以)全部重轰炸队,以广德为根据,轰炸敌之资源地、海陆空军根据地,如东京、大阪、横须贺、佐世保军港、达(辽)宁兵工厂、台湾敌之空军根据地等,俾获得我空军空中行动之自由。

(五)第一集团军之主力位于江南,一部移于徐州,对海州迤南之海面搜索敌之航空母舰、军舰及运送船而破坏之,并任首都之防空,并重要交通线之掩护。

(六)第二集团军以主力位置于郑州、西安、太原等地,任山东区、冀察区、晋绥区之军队输送集中,并搜索敌情,一部位置于南昌,任闽粤区之军队输送集中,并搜索敌情,并轰炸闽粤沿海岸敌之航空母舰、军舰及输送船。

在此时间对敌之空军务避免决战,务宜集结兵力对敌弱点乘机奇袭,以期将敌各个击破,逐渐消耗其实力;会战时期:

(七)第一集团军之一部,仍位于江南,搜索长江迤南沿海岸之敌舰船而轰炸扑灭之,并协同陆军之战斗。其主力移于徐州—济南—德州一带地区,对海州以迄胶州湾沿海岸搜索敌舰船轰炸而扑灭之,并协同陆军以击破敌登陆之企图。

(八)第二集团军以主兵(力)进驻保定—张家口一带地区,协助第二、三方面军之作战。

仍以一部位置于南昌协助闽粤军之作战。

(九)空军则以主力协助华北主力军之作战,一部任各大都会之防空并沿海之搜索。

(十)各期间兵力之转移,端赖地面设备及补给通行之周到,其详细计划,载于空军作战计划内,如附件所载。

(乙)防空(一)各都市及军队并各交通路之防空载于防空计划内,如附件。

(二)平时对民众应贯[灌]输防空知识,并训练其防空技能,其详细情形载于防空计划内。

第九,海军海军应避免与敌海军在沿海各地决战,全部集中长江,协同陆空军扫荡扑灭敌在长江内之舰队,尔后任封锁长江口及各港湾,阻止敌舰之侵入。

第十,要塞(甲)要领各要塞应严整战备,缜密计划,俾得随时应敌。在作战期间务击破出现我要塞前之敌舰船,并支援陆军之作战。

(乙)海岸要塞镇海—乍、澉浦—虎门—海州各区要塞,各受各该方面军野战军之指挥,任务海岸之防守,协同陆、海、空军作战,摧破敌之登陆企图。

(丙)江岸要塞南通—福山—江阴—镇江—江宁各区要塞,各受该区野战军之指挥,于开战初期,出敌不意,与我陆、海、空军协力奇袭敌舰而扑灭之,尔后则封锁长江,阻止敌舰之侵入,并协同野战军之作战。

第十一,交通、通信(甲)交通(一)战时交通,务尽百般手段,尽量利用所有机关,而增大其输送能力。

(二)铁道输送,由最高统帅部直辖而运用之,但状况必要时,得指定某段线路为方面军或集团军一时专用之。

(三)海运及长江之水运,由最高统帅部直辖使用。各省境战区内之河川,则归兵站管区或该方面军与集团军专用之。

(四)各省境战区内之公路,统归所属兵站管区或该方面军与集团军专用之。

(五)关于船舶、汽车及铁道输送并各项输送器材等均须详细计划之。

详细计划如附件。

(乙)通信(一)最高统帅部与各方面军及各集团军间,应有直通之专用线一条,并利用国有电报与各铁道之路有电报线,而以无线电信为补助通信。

(二)最高统帅部与海军及空军间之联络,以无线电为主,国有电报线为副[辅]。

(三)各方面军及各集团军与所属军(师)间,或各级司令部相互间之连[联]络,以利用地方固有电报及电话线,并所属之野战电信队为主,以无线电副[辅]之。

(四)关于通信详细情形及详细通信计划。

第十二,兵站(甲)要领(一)兵站之设施,首应顾虑国军于黄河迤北及晋绥地区之作战不生障碍,并准备追随野战军进出热河向东三省前进为要。

(二)对海正面之设施,应能随国军攻击运动,而使补给圆滑为要。

(三)为顾虑国军长期作战计,对资源之征集应有周密之准备。

兵站详细计划如附件所载。

(乙)集积主地及兵站线路(一)集积主地,设施于下列各地:南昌、汉口、南京、徐州、郑州、西安、大同、太原。

(二)主兵站线:

(子)浙赣铁道,及沪杭甬铁道。(丑)京沪铁道。(寅)津浦铁道,及郑州迤东陇海铁道。(卯)平汉铁道,及郑州迤西陇海铁道。

(辰)同蒲—正太—平绥诸铁道。并尽量利用与上述各铁道线附近平行之诸公路及河川,而设置兵站线路。

(丙)补给品之储存(一)储存野战军一百个师六个月需要之粮秣。

(二)储存野战军以三次会战必需之弹药。

(三)储存发动机必要之燃料及战时必需物品。

(四)将上述各储存品,分置于各集积主地外,并就左列各地设置仓库:

宣城、蚌埠、归德、信阳、洛阳、太原、济南、南昌。

(五)补给品之储藏,务宜分散,可就在集积主地及仓库地附近各处而配置之。

(丁)卫生(一)作战初期,须准备兵站病院五十个及所要卫生材料六个月份,约可收容伤病者五万人。

(二)编病院列车十二个,以担任病伤者之输送。

(三)在太原、西安、南京、南昌、汉口等地,应筹设重伤病院。

(戊)资源之征集(一)关于资源,平时宜统计调查统制使用之,俾为战时之利用。

(二)兵器弹药之筹划,兵器可先购自外国,但弹药务必自给,仍须增强自己兵工厂之制造力,设各海口被敌海军封锁时,应于广州、昆明、新疆等处,由外国购买,以为补充之来源。

第十三,警备(甲)铁路、公路、水路各交通之警备(一)铁路之警备,除各铁路原有之警备力量外,战时宜充实其力量。

(二)公路、水路之警备,将民众训练健全组织之,俾负警备之责。

(乙)地方之警备(一)陕甘宁青藏警备军:应绥靖地方,尔后则一部担任地方警备,主力应准备随时移调,以应援晋绥、冀察方面作战。

(二)新疆警备军:应以一部担任地方警备,以主力由内蒙古向察哈尔集中,参加战斗。

(三)川康警备军:应以一部警备地方,以主力集结于指定地点,俾随时参加各方面之战斗。

(四)湘鄂赣皖警备军:应以一部警备地方,并任沿长江警备之责,并准备随时应援各方面之作战。

(五)滇黔警备军:应以一部警备地方,以主力集中于指定地点,随时参加各方面之战斗。

(六)广西警备军:应以一部警备地方,以主力集中于梧州随时协同闽粤方面之作战。

第十四,新兵器之补充(一)现时各师兵器甚为复杂,将来作战时,对弹药之补充,甚感困难,且因此减少战斗力,故宜将各师之兵器调整划一之,进一步,每方面军直辖各师之兵器,务必划一,俾战争力量充实。

(二)每一方面军应有化学兵团,俾战时减少损害,并增加战斗力量。

(三)我国海军[岸]线甚长,海军要塞均不能自卫,宜速筹设大口径列车炮,俾能防护沿海岸。

(四)空军力量,宜速充实之,首先训练人才,其器材宜购买自造并重。

(五)关于轻重机关枪、步兵炮、战车、装甲汽车、高射炮、重炮及化学兵器等,宜按财政力量,并以调整师之步骤,逐次充实之。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军事档案。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