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冀察作战
第一节 战时体制的确立
一、中国大本营的设立7月29日,日本参谋本部制订了《对支那作战计划》。决定“以一部分兵力在青岛及上海附近作战”。摈除了原来的从根本上解决华北问题的不扩大方针,决心将战争引向华中地区。
中国方面在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即开始筹组指挥全国军队的最高统帅机构。军政部在7月下旬拟订了大本营组建及各战区划分的方案。平、津失陷后,大本营的组织机构已秘密地逐步形成。
8月12日,国民政府国防会议决定成立大本营,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为陆、海、空军大元帅,行使三军最高统帅权。后因未对日宣战,成立大本营事未对外公开,实际上仍以军事委员会作为抗战最高统帅部。
大本营设大元帅、总参谋长和副总参谋长。大元帅统辖和指挥军事委员会、军法执行总监、各院部代表、军事参议官、侍从室等;并指挥各军事机关即各战区司令长官、各预备军司令官、各集团军总司令、海空军总司令、各地守备司令、宪兵司令、各省保安司令、防空司令及铁道、船舶司令基通讯指挥官。
集团军各司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凤凰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39页。
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同右副司令长官顾祝同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何应钦同右副司令长官余汉谋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大元帅兼副司令长官韩复榘同右第一预备军司令长官李宗仁副司令长官白崇禧第二预备军司令长官刘湘副司令长官邓锡侯第三预备军司令长官龙云副司令长官薛岳第四预备军司令长官何成浚副司令长官徐源泉海军总司令陈绍宽空军总司令大元帅兼大本营第一部部长黄绍雄(竑)
大本营第二部部长张群大本营第三部部长孔祥熙大本营第四部部长吴鼎昌大本营第五部部长陈公博大本营第六部部长陈立夫大本营后方勤务部部长俞飞鹏大本营管理部部长朱绍良首都防空司令谷正伦三、通报受领者军政部部长何应钦训练总监唐生智军事参议院院长陈调元对日作战指导方案也在酝酿和讨论之中。1937年8月20日大本营颁《国军战争指导方案》训令大本营训令令字第一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先恐后正面战场》(上),凤凰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34-37页。
兹颁《国军战争指导方案》,仰即遵照实施之,此令。
大元帅蒋中正民国二十六年八月二十日国军战争指导方案在地图上筹划作战的蒋介石一、本大元帅受全体国民与全党同志之付托,统率海、陆、空军及指导全民为求我中华民族之永久生存及国家主权领土之完整,对于侵犯我国主权领土与企图毁灭我民族生存之敌国倭寇,决以武力解决之。
二、大本营之组织如系统表(略)。
三、大本营对于战争指导,以达成持久战为基本主旨,因此将军令、军政、财政、经济、宣传、训练划为六部,分担任务。各部应本主旨,适切运用,紧密联系,俾获最后之胜利,为共同一致之最高原则。
四、为统帅指挥之便利计,将全军区分为五个战区,主战场之正面在第一战区,主战场之侧背在第二战区。
五、国军对敌第一期作战预期至本年10月下旬为止。各部在此期间内应达成如后之任务,以确立我第二期对敌作战之基础。
甲,第一部第一战区迫近该当面之敌,实行柔性之攻击,以吸引其主力,俾我第二、第三战区之作战得从容展布,但如敌军企图真面目与我决战时,则应毅然尽全力以防止之。
第二战区打破敌军惯用包围行动之企图,使其对我第一战区不敢放胆施行正面之攻击,同时牵制热河以东之敌军,使其对青岛、淞沪之作战不能转用兵力。
第三战区迅将目下侵入淞沪之敌陆、海军及其空军陆上根据地扫荡扑灭,以准备敌军再来时之应战,同时对于浙江沿海敌可登陆之地区,迅速构成据点式阵地,阻敌登陆,或乘机歼灭。
第四战区除对敌海、空军之扰乱成战备态势外作战。
第五战区应充分准备参加第五战区之特性,为对敌强行登陆之作战,故以立于主动地位,确占先制之利,根本打破敌军登陆之企图,此为作战指导上之第一要义。纵使敌军一部先行登陆,务必迅速围攻而歼灭之,不使后续兵团借此为安全登陆之掩护,此为作战指导上之第二要义。
必要时在指定地区的范围内,扼要固守,绝对限制敌军之进展,运用机动部队而歼灭之,以确保我国军南北战场[联]系之中枢。
海军淞沪方面实行战争之同时,以闭塞吴淞口,击灭在吴淞口以内之敌舰,并绝对防制其通过江阴以西为主。以一部协力于各要塞及陆地部队之作战。
空军空军应集中主力协同陆军先歼灭淞沪之敌(以敌舰及炮兵为主要目标),尔后任务另指定。
第一至第四预备军除命令所指示者外,各依指定地区,迅速集中完毕后,根据各区前方会战之经验,各自实施(必要时可与中央各军事学校联络)适当之战时教育,并保有随时应战之机动性。
诸直属部队与预备军同。后方勤务部队直接受第一部指导,适应各战区之要求,完成通讯交通诸设备,充实弹药器材各项补充。对积极运输之要领,务必分散配置,顾虑对空遮蔽,以免敌空军及炮兵之轰炸,且能不失时机补充前方,并考虑第二期作战之物资充足为要。
乙,第二部政略内求社会内部之安定,以树立长期抗战之基础;外谋国际舆论之同情,使敌国受到孤立无援压迫。
丙,第三部安定金融,整理税务,紧缩支出,筹发公债及募集外债。
丁,第四部扩张产业,广辟资源,以极力讲求自给自足之方法。纵使国际间之交通被敌国遮断,我国军与民众战时生活上必需之资源,不因此而受重大之威胁。
戊,第五部使民众晓然与抗战之重要,非努力抗战,即不能保我种族之生存使国际认识我国抗战系为保障世界和平,以期获得国际同情与援助。
己,第六部以军事化之目的,组织及训练民众,使人人皆有为国牺牲决心与技能,并防止汉奸、间谍之暗中活动与蔓延。
六、为达成上项任务起见,如何策定方案、预定实施步骤,参谋总长督令第一部与各战区司令长官、海军司令、空军司令、各预备军司令长官、各直属部队长官等,分别详细拟就候核,其余各部,即自行酌定之。同时发表“大本营组织系统表”如附表第一,“国军战斗序列”。
如附表第二。
同日,大元帅蒋中正颁布《国军作战指导计划》:
国军作战指导计划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凤凰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40页一、方略1.大本营受全体国民与全党同志之付托,统帅陆海空军,及指导全民为求我中华民族之永久生存,及国家主权领土之完整,对于侵犯我主权领土与企图毁灭我民族生存之敌国倭寇,决以武力解决之。
2.国军部队之运用,以达成“持久战”为作战指导之基本主旨,各战区应本此主旨,酌定攻守计划,以完成其任务。
3.为统御指挥之便利计,将全军区分为4战区(战区区分,及战斗序列,详另令)。主战场之正面在第一区,主战场之侧背在第二区。
二、敌情判断综合所得诸情报,及依据历次战役之经验,判定:
1.敌国为使现在平津一带敌军之作战便利起见,将以有力之一部先进占平绥各要点(张家口、南口等处),尔后或深入山西,以威胁我第一战区之侧背,或转进于正定、保定方面,以直接协力于其在平津部队之攻击。
2.敌国为牵制我国军兵力之转用,及从战略上威胁我国军根据地起见,将以一部攻我淞沪,窥伺我首都。
3.敌国为使其平津方面之部队进展容易起见,将以一部攻我胶东,进出历城。
4.敌军在淞沪及青岛与我对阵期间,或以一部由海州登陆,窥伺徐州,亦在应有之行动。
5.闽粤方面,敌军以海空军扰乱,或在所难免。如用陆军实行真面目之作战,则无此能力。
三、指导要领甲、第一期(自八月十三日)第一战区对北正面(平津)为制限敌军之自由转移兵力于平绥路,及使我第二战区在平绥路方面作战之便利起见,应即派有力之一部(约两军),近迫当面之敌,实行柔性之攻击,同时抽调在平汉路北端部队(机动性大而富于游击战之经验者)约三师(能多更好),归第二战区长官指挥,向怀来、万全之线以北转进。
全面抗战爆发后,人们冒雨举行集会,悲壮激昂,支持政府抗战。
对东北正面(山东半岛)极力缩小青岛之围攻线,使敌军尔后展布困难,可能时则以有力之一部袭取而占领之。
第二战区本战区为华北惟一之屏障,务须永久固守,以为国军尔后进出之轴心。
平绥路为第二战区之生命线,亦中苏联络之生命线,更为我国军旋回作战之能实施与否之中枢线,应以南口附近为旋回之轴,以万全、张北、康保等地方为外翼,要固守南口、万全,国军作战方有生机,要攻略张江、赤城、沽源,国军方能展布。如南口、赤城、沽源之线,始终为国军保有,则平津方面之敌,绝不敢冒险南下,故本战区之作战为:
第一步以该战区现有之兵力,最低限度,必须固守南口、万全之战,以俟第一战区转移兵力之到达。
第二步第一战区转移兵力到达后,向亦城、沽源之线转移攻势。
第三步依战况之推移,对于山西东北方面,厚积兵力,以期永久固守。
第三战区对于侵入淞沪之敌,应迅速将其扫荡,以确保京沪政治经济重心。
同时对于浙江沿海敌可登陆之地区,迅速构成据点式之阵地,阻止敌人登陆,或乘机歼灭之。
第四战区对敌海陆军之扰乱,完全战备。
海军任务淞沪方面实行战争之同时,以闭塞吴淞口,击灭在吴淞口以内之敌舰,并绝对防止其通过江阴以西为主。并以一部协力于要塞及陆地部队之作战。
空军任务空军应集中主力,协同陆军先歼灭淞沪之敌(以敌舰及炮兵为主要目标),尔后任务另规定。
各预备队及兵站、通信等之行动如下:
(1)第一至第四各预备军除命令所示者外,各依指定之地区,迅速集中完毕后,根据各战区前方会战之经验,各自实施(必要时可与中央各军事学校联络)适当战时之教育,并保有随时应命之机动性。
(2)直属诸部队与各预备军同。
(3)后方勤务部直接受第一部之指导,适应各战区作战之要求,完成通信、交通诸设备,充实弹药器材诸补充。对集积运输之要领,即务必分散配置,顾虑对空遮蔽,以避免敌空军及炮兵之轰炸,且能不失时机,补充前方,并考虑第二期作战之物资充足法为要。
(一)传达法以书面派员送递(二)命令受领者阎锡山冯玉祥何应钦陈绍宽周至柔李宗仁刘湘龙云何成浚俞飞鹏二、国共合作,团结抗日7月底,国民政府在南京筹备召开国防会议。会议除军事委员会主要领导人和部分地方高级将领外,还邀请中共代表参加。8月9日,中共代表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前往南京出席国防会议。毛泽东针对当时日军正准备在华北扩大侵略战争的形势,向国防会议提出了《对国防问题的意见》,由周恩来等交给了国民党方面。其主要内容为:
“甲、第一防线张家口、涿州、静海、青岛等处,重点在张家口,应集中第一次决战兵力。乙、第二防线保定、大同、马厂、潍县等处,应集中优势兵力,相机增援第一线,并准备第二线决战。丙、至太原、石家庄、沧州等处,仅能作第三防线,决不能只顾此线而不集中兵力于第一二线。丁、目前关键是第一防线。戊、总的战略方针暂时是攻势防御。应给进攻之敌以歼灭的反攻,决不能是单纯防御。将来准备转变到战略进攻,收复失地。己、正规战与游击战相配合……发动人民的武装自卫战,是保证军1937年8月,国共两党和谈代表在南京合影:左起张群、叶剑英、郭秀仪(黄琪翔夫人)、黄琪翔、周恩来、朱德队作战胜利的中心一环。”《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第34页,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8月11日,中共代表团参加了国民政府军政部部长何应钦召集的座谈会,又向会议提交了《确立全国抗战之战略计划及作战原则案》。提案的要点是:“1.战略的基本方针是持久的防御战,但应抓住适当时机予以全线之反击,而根本地把日寇从中国赶出去。2.在战役上应以速决战为原则。3.作战的基本原则是运动战,应在决定的地点,适当的时机,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与兵器,实行决然的突击,避免持久的阵地消耗战。4.在必要的战略要点或政治经济中心,设立坚强之工事,并配置足够的兵力,以钳制敌人。5.一切阵地的编成,避免单线的构筑,而应狭小其正面,伸长其纵深。在守备部队的作战要领,亦应采取积极的动作,一般的应反对单纯的死守的防御,只有积极的动作起来,才能完成守备的任务。
6.……在战役的指导上,应是外线作战,以求得歼灭敌人。7.广大地开展游击战争。其战线应摆在敌人之前后左右,以分散敌人,迷惑敌人,疲倦敌人,肃清敌人耳目,破坏敌人之资财地带,以造成有利条件,有利时机,使主力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只有在上述作战原则之下,才是保持持久战的有效方法和消灭敌人,取得抗战胜利的手段。”
周恩来、朱德还在会议上作了重要发言。
周恩来在发言中指出:中央方针系全局布置,加紧华北抗战甚为正确,依此坚强决心,进行整个部署,动员全国军民,方可取得最后胜利。周恩来认为:主战场在华北方面。作战方针上应展开于黄河北岸抗战,否则交通运输有被敌截断之可能,所以第一、二战区要培养独立持久的能力。在华北由阵地战转为平原与山地之扩大运动战。正面防御不可依赖一线及数线之阵地。因我兵力不如敌人,突破一线则影响第二线。所以正面宜筑集团工事,这样虽突破一点而不影响其他,而由侧面扰乱之。其次用游击战术,交通大道则坚壁清野,在其侧面山地则不退,且组织民众,以军事人才指导。
朱德就抗日的战略提出了精辟的见解,他说战略上需要持久防御,但在战术上应采攻势。
正面兵力拥挤必受损失,必须伸至侧翼活动,因敌人作战不可离开道路。我则应离开道路以行运动战。敌必固守其后方阵线,故我宜尽量破坏其后方。游击战为抗战中之重要者。破坏敌人后方,牵制敌人,敌不能不以大兵力守其后方。朱德对战时政治工作、战区划分、预备军的动员与运用,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叶剑英在发言中指出:战略上虽采内线,但战术上仍应取外线,随时包围敌人。所以集团防御战争、广大游击战争、广大民众之运动战应以此原则进行作战。叶剑英认为:日军战略展开,必先取得上海、青岛、天津、北平和张家口五点。我之重点应置于平绥线,可破坏敌人整个计划。叶剑英还对战争持久问题、武装民众问题、粮食供应问题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8月13日,淞沪战役爆发。蒋介石于8月19日表示同意中共方面的主张,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任命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并发表了红军改编的命令。9月22日,国民党报端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了实际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他说:“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宣言中所举诸项……皆为集中力量救亡御侮之必要条件,且均与本党三中全会之宣言及决议案相合……中国共产党人既捐弃成见,确认国家独立与民族利益之重要,吾人惟望其真诚一致,实践其宣言所举之诸点,更望其在御侮救亡统一指挥之下,以贡献能力予国家,与全国同胞一致奋斗,以完成革命之使命。”《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8册第24页。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公布和蒋介石的谈话,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毛泽东对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的建立作了高度的评价。
他在9月29日发表的《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一文中指出:“共产党的这个宣言和蒋介石氏的这个谈话,宣布了两党合作的成立,对于两党联合救国的伟大事业,建立了必要的基础……两党的统一战线是宣告成立了。这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这将给予中国革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响,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的作用。”《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263-264页。
延安军民集会,欢送八路军开往抗日前线。
中国共产党根据与国民党所订协议,于8月22日将在陕北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8路军,下辖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任命朱德为第8路军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叶剑英为参谋长,左权为副参谋长,任弼时为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为副主任。下辖各师的领导干部是:第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参谋长周昆,政训处主任罗荣桓,副主任萧华;第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参谋长周士弟,政训处主任关向应,副主任甘泗淇;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参谋长倪志亮,政训处主任张浩,副主任宋任穷。整编完之后,第八路军即东渡黄河,进入华北前线参加对日作战。
1937年10月,国民政府发令改编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为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张云逸任参谋长,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共编4个支队:第1支队,司令陈毅,副司令傅秋涛;第2支队,司令张鼎丞,副司令粟裕;第3支队,司令张云逸(兼),副司令谭震林;第4支队,司令兼政委高敬亭。1938年5月,新四军挺进苏南,在大江南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