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分类检索

2.密令—飞机送达

时间: 2015-03-16 热度: 59 来源:

2.密令—飞机送达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前,中国空军大部分飞机都集中在江西南昌青云谱机场,大约有200多架。这些飞机来自三个方面:

(一)原有的旧式飞机;(二)1936年为祝贺蒋介石五十寿辰而捐献的飞机,计有一百架;(三)两广事变后陈济棠的广东空军的飞机。当时共分为9个大队,下设中队,中队下有分队。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挑衅,向我守军开火。日本迅速扩大战争。7月11日,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和海军军令部订立了《陆海军航空协定》,其主要内容是:在开战之初,就要一举急袭歼灭中国空军实力,夺取制空权,同时策应地面部队和舰艇作战。进攻华北以陆军航空队为主,入侵华南以海军航空队为主,华中由陆、海军航空队协同作战。陆军计划首先投入的兵力为28个中队,飞机240架,海军准备使用的兵力为航空战队、联合航空队各2个、独立航空队3个、加上部分舰载机,共有飞机220多架。

卢沟桥事变发生之后,日本凭着飞机大炮的优势,继续大举入侵华北,叫嚣三个月占领中国。7月12日,日本关东军飞行集团立即抽调出战斗机、侦察机、轰炸机各两个中队开赴天津,支援日军在华北的作战。7月15日,日本陆军成立临时航空兵团,以德川好敏中将任兵团长,负责日本陆军的对华航空作战。

日本海军岸基航空兵也先后进入大连周水子、大村、台北各前进机场,其航空母舰及水上飞机母舰也向中国东海集结。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全国军民一致要求抗日的呼声空前高涨。

当时中国空军很多飞行员对日寇的入侵义愤填膺,纷纷请战,要求与日军决一高低。航空委员会下设立了前敌总指挥部,担负空军作战事宜。周至柔任总指挥,毛邦初任副总指挥。

制定了空军的主要任务为“以奇袭敌空军基地,轰炸敌舰船,并担任重要城市之防空为原则”的作战概要。

不久,在前敌总指挥部下设轰炸机司令,由张廷孟担任;驱逐机司令,由高志航担任;侦察机司令,由晏玉琮担任。

长江中下游的重庆、武汉、南京,是著名的三大火炉,此时如同扣在腾腾的大蒸笼中,酷暑难当。离武汉只有200多公里的庐山之巅,云遮雾绕,清凉宜人,气象万千,又是一番景象。国民党军政首脑、共产党代表、各界名流齐集这里,共商抗日战争的大计。

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国性的抗战局面已经到来。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会报告卢沟桥事变时,慷慨宣言:“如果战端一开,地无分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

7月底,南昌报纸刊以《空军为何还不北上抗日》为题,公开对军事委员会和空军指挥机关提出质问。

为了尽快适应战事体制与作战的需要,中国空军机构作了调整:航空委员会委员长仍由蒋介石兼任,秘书长宋美龄,主任委员周至柔,常委黄秉衡、黄光锐,主任参事曹宝清;航空委员会下设前敌指挥部,总指挥周至柔、副总指挥毛邦初,空军编制和如各飞行部队如下:

空军前敌总指挥部空军轰炸司令部第1大队大队长曹文炳南昌第1中队(轻轰炸机9架、教练机1架)南昌第2中队(轻轰炸机9架)南昌第2大队大队长张廷孟广德第9中队(轻轰炸机9架)广德第11中队(轻轰炸机9架)广德第14中队(轻轰炸机9架)广德第8大队大队长晏玉琮南昌第10中队(轰炸机12架)南昌第19中队(轰炸机6架、教练机1架)南昌第30中队(重轰炸机6架)南昌空军驱逐司令第3大队大队长蒋其炎句容第7中队(驱逐机即战斗机9架)句容第8中队(驱逐机7架)句容第17中队(驱逐机10架)句容第4大队大队长高志航南昌第21中队(驱逐机10架)南昌第22中队(驱逐机9架)南昌第23中队(驱逐机9架、教练机1架)南昌第5大队大队长丁纪徐南昌第24中队(驱逐机10架)南昌第25中队(驱逐机9架)南昌第28中队(驱逐机9架、教练机1架)南昌独立第29中队(驱逐机12架)广东空军侦察司令第6大队大队长陈栖霞南京第3中队(轻轰炸机9架)南京第4中队(轻轰炸机9架、教练机2架)南京第5中队(轻轰炸机9架)南京第15中队(驱逐机9架、轰炸机7架)南京第7大队大队长陶佐德西安第6中队(侦察机9架)西安第12中队(侦察机9架)西安第16中队(侦察机9架)西安独立第31中队(轻轰炸机9架)西安第9大队大队长刘超然许昌第26中队(攻击机10架)许昌第27中队(攻击机10架)许昌笕桥航校暂编大队笕桥第32中队(轻轰炸机9架)笕桥第34中队(驱逐机9架)笕桥第35中队(侦察机9架)笕桥独立第13中队(轻轰炸机7架)徐州独立第18中队(轻轰炸机9架、侦察机3架)广东独立第20中队(轻轰炸机9架)汉口独立第33中队(驱逐机9架)四川空运队队长杨光宇国民党航空委员会密令空军第1大队(大队长张廷孟)和第4大队(大队长高志航)离赣北上,准备进驻山西的阳明堡机场,随时准备参战。

为了对付日本对华北的侵略,中国空军拟定了《冀北作战计划》,其要点为:“先以空军主力奇袭天津、丰台等处,摧毁敌陆军根据地,并相机协同我陆军击破该方面之敌,同时以空军一部担任京杭防空及沿海沿江之侦察与警戒,并对京沪方面仍作紧急时主力转移之准备,以防万一。”中国空军设立了天津支队和南苑支队,担任华北作战。天津支队由第2、第4大队及第8大队的第30中队组成,南苑支队由第5大队的第24、第25中队和第9大队组成,合计兵力共11个中队。中国空军的作战方针是:“集中使用,奇袭敌空军根据地,逐渐消灭敌空军之实力,而作持久战,间接协助陆军取胜为目的。”

7月下旬,南京国民政府在中央军校内召开了最高国防秘密会议,会议研究决定了陆,海,空三军歼灭日军的战略步骤。

1.陆军方面,张治中率领两个师与炮兵保安团从(8月)11日星夜兼程进入预定阵。

2.空军方面,于(8月)12日前隐蔽于各地待命。

3.海军方面,最高当局命令海军第一舰队司令陈季良于(8月)12日夜,封锁江阴航道。

率20余艘军舰,10余艘商船,待午夜时,沉入两公里宽的江面,以此拦截停泊在长江上游,江阴至汉口一带江面上的70多艘日本大小兵舰。

但是该计划被行政院机要秘书黄正秋(又名黄浚)出卖,正在武汉吃午饭的三千多名日本海军陆战队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扔下饭碗登舰逃窜。由于泄密而使封锁江阴要塞的计划未能实施。此事引起了最高当局的高度重视,因此在加强保密的同时,如何迅速安全地下传作战命令,也成了非常重要的措施。

8月上旬,华东形势骤然紧张。日本海军向淞沪地区增派兵力,集结舰艇,大战迫在眉睫。中国空军被迫改变原订的北上作战计划,抽调兵力南下,将主力向华东集结,以保卫首都南京及上海。

8月13日,淞沪战争爆发。周至柔、毛邦初等立即研究敌情,中国航空委员会在南京下达了《空军作战命令第一号》,全文如下:

一、上海之敌,约陆军7000人,凭藉多年暗中建筑之工事,及新近集中之大小兵舰约三十艘有侵占上海,危害我首都之企图。连日以来,敌水上侦察机二架或三架,陆续侦察我宁波,丽水、杭州、阜宁,海州诸地,其有无航空母舰在远海游弋,我正侦察中。

二、空军对多年来侵略之敌,有协助我陆军消灭盘踞我上海之敌海陆空军及根据地主任务。

三、各部队庄于十四日黄昏以前,秘密到达准备出击之位置,完成攻击一切准备。

四、各部队之出击根据地如下:

第九大队曹娥机场第四大队笕桥第二大队广德,长兴暂编大队嘉兴第5大队扬州第6大队第五队苏州第4队淮阴第7大队第十六队滁县第八大队大校场第3大队第八队大校场第十七队句容五、各部队于明(十四日)日开始移动,以十六点至十八点到达根据地为标准,其由现驻地出发之时间,由大队长定之,已驻在各根据地之部队,可就地休养准备。

六、各大队可以大队或中队成队航行,但须避开省会及通商大镇,第4大队可在蚌埠加油。

七、每飞行页可带极简单之寝具。

八、到达后须迅速报告。

九、出动开始日时刻另行命令。

十、各大队长(第7大队长除外)于十四日十时到京,面授机宜。

十一、余在南京航空委员会右令空军总指挥周至柔副总指挥毛邦初军情紧急。航空委员会灯火通明,14日凌晨2点,周至柔、毛邦初颁发《空军作战命令第二号》:

一、敌舰昨晚在吴淞口附近,向我市府炮击。其大部兵舰约十余艘,仍集崇明岛东方海

面。在公大纱厂附近,敌有构筑机场,为其空军根据地之模样。

二、本军奉命:(一)毁灭公大纱厂敌之飞机及破坏其机场。(二)轰炸向我射击及游弋海

面之敌舰。

三、第2大队由航校霍机掩护,以一队轰炸公大纱厂附近敌构筑之机场及飞机,以两队轰炸吴淞口向我市府射击之敌舰,吴淞口若未发现敌舰,应向集崇明岛附近之敌舰轰炸之。

四、航校霍机六架,应掩护第2大队之轰炸。

五、第2大队及霍克队,以九时四十分钟到达目标为准,其出发时间、高度、队形,航线、掩护方法,均由张大队长与陈校长协商后定之。

六、第5大队(欠二十八队)先集中扬州,携带五百磅炸弹于本(十四)日午前七时准备完毕,向长江口外敌舰轰炸之,以午前九时到达目标为准,其出发时间、高度,队形、航线、由丁大队长定之。

七、第3大队自本(十四)日晨起,采紧急警戒姿势,担任首都之防空。

八、第6大队仍不断侦察海面,特须侦察敌航空母舰之行踪,自拂晓起,应以一机自苏州经启东出海,向东飞四十分钟,方返苏州,以避开长江口外敌之注意,确实侦查敌航空母舰之行动为主,如发现敌航空母舰时,则加马力飞回,迅速报告。

九、本(十四)日出动之空军,以达成轰炸任务为第一个目的,切忌与敌在空中作战,应注意之点如下:

15大队如遇敌机,应绕行以轰炸为主,轰炸后若遇敌机向我攻击,亦以极力避免空中决战为主。

22大队达成轰炸目的,不可挑起空中战斗,设敌机向我掩护机攻击时,则采取吸引敌机迷离我轰炸机之手段,如敌机向我轰炸机攻击时,则采取攻势。以牵制之,使我轰炸机安全脱离后即设法归还。

十、各驱逐机在离地之前,遇敌机来袭时,应在地面拉脱炸弹,立即起飞应战,以掩护友机之起飞。

十一、十四日开始轰炸后,应迅速准备连续轰炸,至敌通信、油、弹、卫生等,均利用各根据地原有之设备。

十二、余在南京航空委员会。

右令签署下达法。以飞机传送至大队部台湾退役空军上校李德标先生,当时在空军第15中队任中尉分队长。在他与肖强合著的《“国父”与空军》一书中,曾将在淞沪战争中,驾机传送八一四作战公文的过程,在书中作了详细的描述。

李德标先生是广东澄海人,1933年4月毕业于广东航校第6期。1936年7月广东空军为了摆脱军阀陈济棠的统治,全体飞行员驾机北上南京,在8年抗战中,李德标先生多次参加歼敌空战,曾在1939年2月,保卫兰州的空战中击落敌机一架,获一星星序章一枚,后侨居美国洛杉矶,现已去世。

李德标回忆: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国内局势越来越紧张,空军第15中队全体人员奉命飞回南京,驻防在南京大校场总站待命。在此期间15中队的飞机和所有人员的主要任务是负责运送人员、器材及传达命令等任务。航线所经遍及大江南北,远至西北,西南等边远地区。当时他们驾驶的飞机均为美国道格拉斯飞机制造厂生产的双座机,每小时速度约为110英里,火力不强,飞机上只有速度表、罗盘、汽油表等简单设施,各地机场设备也很简陋,因此若在飞行中遇到不好的天气,发生事故的概率就比较多。

8月14日清晨,南京大校场机场的壁报栏里贴着当天出版的标题鲜明夺目的首都报纸,站内的空军第6大队的飞行员们争相前往阅读。众人情绪激愤,都想驾机与日寇决一死战,但当时大校场总站能用于战斗的飞机却寥寥无几。正在议论纷纷的时候,队长黄志刚找到李德标、张唐天两人,命令他俩立即飞往周家口和许昌传送紧急秘密公文(即空军作战第二号令)。

空军第4大队原驻地江西南昌,7月中旬奉命秘密进驻河南周家口机场待命。

(一)第一任务目标:天津市南开区,日军兵营指挥所。

(二)第二任务目标:绥远百灵机场飞机六架。

(三)第三任务目标:支持地面作战,协同防卫保定外卫新防线。

当时该大队昼夜随时备战,由于未接到下达攻击命令,一直处于待命状态。

李德标和张唐天当即在地图上标出周家口和许昌的航线,量出罗盘角度,测算出飞行距离,航程所需时间,以及飞行时应注意地面与其他有关事项。再详细地分析了两地的天气情况之后,他们穿好飞行服,携带好一切所需物品和紧急公文立即登机起飞。

二人驾机离地升空后,对正航向,沿着南京城南侧越过长江后,飞机继续攀高,由于天阴多云,只能贴着云底飞行,此时高度约在2500公尺。

李德标想作云上飞行,但又不知道目的地上空的云量云高如何,想到肩负重任,所以不敢贸然冲上云顶。因此只能谨慎小心地在云幕下飞行,并随时注意地面上的地形地物,按照地面目标逐段校正航向。

虽然地图上皖豫两省标有分界线,但飞抵皖、豫两省的边界附近时从空中看下去,地貌地形相似,一时竟无法确定界线何在。只好根据飞行时间作粗略的估计而已,此时飞机前面云幕仍无空隙,他们仍只能继续低飞,好在不久便欣喜地发现了周家口那一大块呈正方形的机场,绕机场飞了两圈仔细观察后,便按照T字布指示的方向下降着陆。迎接他们的是站长张明舜,在张站长的带领下,在第4大队的办公地点,李德标将公文亲手交给了姜广仁参谋长签收之后,(根据命令,高志航已于14日10时到京)便又立即登机向许昌方向飞去。

这时的天气变得更加恶劣,云幕更低,还下起了毛毛细雨,能见度极差,为了把公文尽快送达许昌,李德标与张唐天便谨慎小心地驾机飞行。幸好不久天气渐渐变佳,云层逐渐消散,飞过平汉铁路不久,就见到了许昌机场,绕场一圈后,仍照着T字布指示的方向下降着陆。见到了第9大队的大队长刘超然和副大队长容章炳,李德标将公文交予刘大队长,大队长亲自签收后,李德标和张唐天才如释重负地松了一口气。刘大队长阅过公文后,招呼他俩一起共进午餐,他俩经过连续三个多小时的飞行早已是饥肠辘辘,便坐下饱餐了一顿,待飞机加过油后,李德标和张唐天便驾机飞回南京。

回航途中,由于任务完成还算顺利,俩人的心情十分舒畅,在云顶上飞行,似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当时他们并不知道,接到他们送去命令,空军第4大队随即飞往指定地域的上空,参加围歼日寇的战斗去了。

与此同时,空军各大队都接到紧急作战命令。一场大规模的抗战即将爆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