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国空军淞沪亮剑
得遂凌云愿,空际任回旋,报国怀壮志,正好乘风去,长空万里,复我旧山河。
努力,努力!
莫偷闲苟安,民族兴亡责任,待吾肩。
须具有牺牲精神,凭展双翼一冲天。
这支中央航空学校的校歌,是九一八事变后,年轻的中国空军每日必唱的,是他们最喜爱的战曲。在航校校歌的鼓舞下,他们苦练飞行技能,随时准备冲霄逐倭。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后,驻守信阳、许昌、周家口等地的中国空军主力,待命协助我华北地面陆军对日作战。同时亦随时准备调回南京、杭州、广德、扬州、淮阴等基地,以保卫京沪杭地区。
8月4日,空军第5大队第24、第25中队被调往扬州机场,第28中队被调往句容。
扬州机场设备简陋,没有住房,24、25中队的飞行员与机械师都住在扬州西门外的一座小土地庙里,既无床铺、桌椅,又无被褥。好在天气还热,大家便席地而卧。土地庙附近没有饭馆,只能派人进城买大饼、油条充饥。
8月9日下午17时,日本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与士兵斋藤要藏驾驶军用摩托车闯入上海虹口机场警戒线内,被我守卫机场的保安队开枪击毙。我空军鉴于上海虹桥机场事件,形势日益紧张,为防患未然计,于12日令驻南京附近部队特别戒备,以防敌机暗袭首都,8月13日上午9时15分,日本军舰向上海闸北八字桥开炮轰击。之后,日本海军陆战队由通天庵和横浜路方向越过淞沪路冲入宝山路,向中国驻西宝兴路附近的保安队开枪射击,中国军队奋起抗击,淞沪战役由此打响。为了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国共两党再度合作,携手揭开了中国人民八年抗战的序幕。
截至13日14时,空军指挥部综合各方情报及我飞机侦察所得情况是:
1.吴淞、浏河口一带及黄浦江上,敌军舰、运输舰等不下二三十艘,连日甚为活跃。
2.11日有日本水上飞机三架,盘旋于龙华、虹桥之间,又有日兵五千登陆,丰田纱厂驻有日军约二千名,另有在乡军人散布各工厂中,日军并决意破坏我虹桥飞机场,昨晨似有向虹桥移动模样。
3.公大纱厂以西广场内,麻棚甚多,约为长方形,如将棚拆去,即可作为机场之用。
4.13日9时15分,八字桥有冲突,旋即停止。
5.驻沪日本海军陆战队现有防空武器之配置如下:
(1)移动高射炮四门,现设司令部内,随时可用汽车拖至作战地点。
(2)固定高射炮四门,装置于司令部后面黄陆路及天通庵车站间之操场内。
(3)高射机关枪十八挺,现装在司令部屋顶四角,每角四挺,余二挺在烟囱房。
周至柔、毛邦初正副总指挥在航空委员会立即颁发“空军作战命令第一号”,令各部队就准备位置,其命令是:
空军作战命令第一号8月13日14时于南京航空委员会一、上海之敌,约陆军七千人,凭藉多年暗中建筑之工事,及新近集中之大小兵舰约三十艘有侵占上海,危害我首都之企图。连日以来,敌水上侦察机二架或三架,陆续侦察我宁波、丽水、杭州、阜宁、海州诸地,共有无航空母舰在远海游弋,我正侦察中。
二、空军对多年来侵略之敌,有协助我陆军消灭盘踞我上海之敌海陆空军及根据地之任务。
三、各部队应于14日黄昏以前,位置,完成攻击一切准备。
四、各部队之出击根据地如下:
第九大队曹娥机场第四大队笕桥第二大队广德、长兴暂编大队嘉兴第5大队扬州第6大队第五队苏州第4队淮阴第7大队、十六大队滁县第八大队大校场(南京)
第3大队第八队大校场第十七队句容五、各部队于明(14日)日开始移动,以16点至18点到达根据地为标准,其由现驻地出发之时间,由大队长定之,已驻在各根据地之部队,可就地休养准备。
六、各大队可以大队或中队成队航行,但须避开省会及通商大镇,第4大队可在蚌埠加油。
七、每飞行员可带极简单之寝具。
八、到达后须迅速报告。
九、出动开始日时刻另行命令。
十、各大队长(第7大队长除外)于14日10时到京,面授机宜。
十一、余在南京航空委员会右令空军总指挥周至柔副总指挥毛邦初下达法:油印,以飞机送至各大队部。
接到作战命令,我空军各部奉令转场,枕戈待旦。
8月13日午夜,电话铃突然大作,正在队部值班的第5大队第24中队中队长王倬,拿起电话,只听见电话另一头的宁波官话:“我是委员长,在长江中的日本50多艘军舰和轮船,正在向东逃跑,你们大队立即带上炸弹,于拂晓前出动追击,加以歼灭。但已经停在黄浦江里的,则不准轰炸。”
王倬立即将蒋介石的命令传达给大队长丁纪徐。丁纪徐命令中队长刘粹刚率领18架霍克Ⅲ式驱逐机,各载500公斤炸弹去执行任务。大家听到出战的消息,情绪非常激昂,都争着参加。最后,参战人员有梁鸿云、王倬、雍沛、袁葆康、董庆祥、姚杰、余腾甲、胡庄如、董明德、张伟华、宋恩儒、刘依钧、邹赓续等人。
在淞沪会战之前,日本海军在华东地区没有陆上基地,其陆上航空队要从台湾、济州岛甚至本国的机场起飞,航程太长。日本航空母舰及其他军舰上的飞机毕竟有限,尤其是轰炸能力不足。淞沪战火燃起后,日本海军就力图在上海开辟陆上机场,作为其陆上航空队的前进基地。
8月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台风肆虐的季节。沪杭地区正值台风过境,华东和华中部分地区受台风影响,尤其是苏州、无锡、常州、上海等地区亦狂风大作,暴雨倾盆。
8月14日早上5时30分,日本第三舰队司令长官谷川清命令驻台北的鹿屋航空队和驻千叶县的木更津航空队,以及三艘航空母舰上的航空部队待天气好转后,轰炸我杭州、广德和南京机场。
可是日方做梦也没想到,就在三个半小时前,即14日凌晨两点,位于南京小营的中国空军总指挥部颁发了“空军作战命令第二号”,命令我空军轰炸上海日军司令部、军械库以及游弋海面的日本军舰。
枕戈待旦的中国空军一批批从南昌、笕桥、广德、扬州、南京等机场起飞,一架架中国战鹰呼啸掠过直抵上海。中国空军针锋相对,集中主力打击敌航空队,阻止敌军在上海地区建立机场。
8月14日凌晨2时,空军正副总指挥周至柔、毛邦初下达第二号作战令,要点如下:
本军奉命:(一)毁灭公大纱厂敌之飞机及破坏其机场。(二)轰炸向我射击及游弋海面之敌舰。
第2大队由航校霍机掩护,以一队轰炸公大纱厂附近敌构筑之机场及飞机,以两队轰炸吴淞口向我市府射击之敌舰,吴松口若未发现敌舰,应向集崇明岛附近之敌舰轰炸之。
航校霍机6架,应掩护第2大队之轰炸。
第2大队及霍克队,以9时40钟到达目标为准,其出发时间、高度、队形、航线、掩护方法,均由张(廷孟)大队长与陈校长协商后定之。
第5大队(欠28队)先集中扬州,携带500磅炸弹于本(14)日午前7时准备完毕,向长江口外敌舰轰炸之,以午前9时到达目标为准,其出发时间、高度、队形、航线,由丁大队长定之。
早晨7点开始,从笕桥起飞的我空军第35中队5架可塞V-92C侦察机飞抵上海,轰炸的目标是上海公大纱厂内的日军军械库和汇山码头。
听见隆隆的飞机声,日军在地面上的高射机枪一起向中国飞机开火。当时天气阴雨,能见度很低,我空军钻出云层,以1500米的高度,沉着飞抵公大纱厂上空,用右梯形的队形,冒着密集的地面炮火对准目标俯冲投弹,目标当即起火,浓烟冲天,我机轰炸任务完成后,安全返回,经过检查,各飞机都有不同程度的弹伤。
8点40分,空军第2大队副大队长孙桐岗率领21架诺斯罗普-2E(伽玛)轻型轰炸机携带了14枚250公斤炸弹,50公斤炸弹70枚,分用运动式延期信管,从广德机场出发,经昆山赴上海,目标是轰炸上海公大纱厂附近正在修建中的日本机场、汇山码头,以及在蕴藻浜、吴淞口一带的日舰。由于天气恶劣,云雾过低,原定担任掩护的笕桥航校驱逐机队未能飞赴上海。
我轰炸机群抵达上海后,当即分成两队,一队直扑吴淞口炸敌舰,一队轰炸公大纱厂和汇山码头。轰炸公大纱厂机场和汇山码头的飞机编队,于9时50分抵达目标上空,在800公尺高度水平目测投弹,全数集中目标。只见公大纱厂第一厂内数处起火,海军货栈附近大火熊熊;日本海军上海陆战队司令部和汇山码头均被击中。我轰炸机群采用中队成队防御,敌之地面防空炮火密集对空展开射击,10点5分,我机完成轰炸任务后开始经昆山返航,各机均有损伤,至11时,降落在广德机场上的战机只有15架,其余6架有的降落在嘉兴,有的因为故障临时降落在长兴,还有的紧急降落在笕桥。大约在2小时后,陆续飞回笕桥机场。
轰炸吴淞口敌舰的另一编队机群于10点10分抵达敌舰上空,由于江面上浓云密布,我机以800公尺高度进行投弹,一颗颗炸弹呼啸而下,均在敌舰旁10多公尺至数十公尺处爆炸,激起数十丈高的水柱,日军第三舰队旗舰“出云”号等舰发生剧烈地摇摆与颠簸,即向长江江口外鱼贯而逃。
9点20分,第5大队丁纪徐大队长率领第24中队8架“霍克”3式驱逐机,每机携带1枚250公斤炸弹,用速发信管,由扬州机场起飞,沿长江飞往上海,轰炸长江口的日本军舰。
当飞机编队飞过江阴要塞,沿长江向东搜索前进,却一无所获。原来,由于行政院机要秘书黄浚事先将情报报告给日本大使馆,日方连忙将长江内的船只撤离,该大队未能发现一艘敌舰。正在失望之余,在南通附近时,透过云层,遥见吴淞口东白龙港口尚有日舰一艘(约1300吨),长200尺,宽20尺,正向上海方向前进。机长立即下令改变队形,丁纪徐命令各机由2000英尺高度作连环俯冲投弹,敌舰见状不妙,一面组织多门高射机枪构成密集的火网对空射击,一面加速,调转舰首作回旋状进行躲避。
飞机一架接一架向下垂直俯冲投弹,第一枚炸弹没有击中,在水中激起数十丈的水柱,副中队长梁鸿云投驾驶的2401号飞机投掷的第二枚250公斤炸弹击中日舰舰尾,腾起熊熊的浓烟。日舰舰首即向左倾斜约40度,舰身偏侧航行。
“击中!击中!”
梁鸿云和队友们兴奋地大喊,并互相摇摆机尾以示庆贺。
顿时浓烟弥漫,敌舰逐渐倾斜下沉,在我机轮番俯冲轰炸中,日舰被炸得无影无踪,舰上所有日寇均葬身鱼腹。11时30分,大家怀着喜悦的心情安全地返回扬州机场。14时20分,第2大队第24中队中队长刘粹刚率领霍克机3架,各携带250公斤炸弹一枚,用速发信管,自扬州出发,沿长江飞赴上海,轰炸虹口日军司令部及兵营。15时40分抵达目标上空,由1800英尺投弹,弹落于目标800公尺处。当时天低云暗,地面炮火猛烈,并有7架日军“九五”式水上侦察机隐藏在云层之中,乘机钻出云层向我偷袭。副中队长梁鸿云的2410号战机被敌机的机枪击中,梁鸿云腹部和背部多处中弹。梁鸿云咬紧牙关,强忍着伤痛,驾驶受伤的战机歪歪斜斜地在虹桥机场附近实行迫降,机毁人伤。待赶来的人们救出了梁鸿云,只见他浑身是血,送至医院抢救,但终因伤势过重,梁鸿云于17时许殉国。这是中国空军在全面抗战中首位殉国的飞行员。
梁鸿云(1913—1937),山东栖霞县人。毕业于中央航校第二期。历任空军驱逐第1队飞航员、空军第6队队员、中央航校洛阳分校飞行教官、空军第8、第7队队员、空军第5大队第24队副队长,升至中尉本级。牺牲后,追赠少校。遗有父母及子女各一。
该中队另一名队员袁葆康的战机上的起落架被日机击坏,飞机轮子放不下来,在实行迫降时机毁人安。
14时45分,第2大队第25中队中队长胡庄如率领霍克机3架,各携带250公斤炸弹1枚,用普通信管,自扬州出发,飞赴上海轰炸虹口日军司令部及兵营。于15时50分抵达目标上空,敌军早有提防,凶猛地防空炮火密集对空射击,当时天气恶劣,轰炸效果不明。但我机亦无损伤。完成投弹任务后,该中队于17时20分安然降落在扬州机场上。
14时40分和15时40分,第2大队副大队长孙桐岗率领21架诺斯罗普轻型轰炸机,共携带250公斤炸弹18枚,120公斤炸弹22枚,50公斤炸弹26枚,均用瞬发信管,分两批次从广德出发,经青浦、松江飞赴上海。一队轰炸公大纱厂、回山码头和公大纱厂以西、招商码头以东地区的日军据点。一队轰炸狄思威路(今溧阳路)一带及虹口日军司令部。
16时和17时分别到达目标上空,分别由1000英尺和2000英尺高度,目测单机投弹和编队一齐投弹,当即全部击中目标,腾起浓烟烈火。
公大纱厂、杨树浦、汇山码头一带起火11处之多。当时,日本海军陆战队在高楼上架设了高射炮和高射机枪,对准俯冲而来的中国战机猛烈开火;黄浦江上的日本军舰上所载的“九五”式水上侦察机也仗机动灵活的特点,紧急升空,混入我编队进行偷袭,与中国战机展开周旋。任云阁与祝鸿信所驾驶的907号战机与日机对战。
是役,我机两架被击伤,一机失踪。其中907号中弹起火,飞行员任云阁不幸阵亡,祝鸿信身负重伤,坚持将战机迫降于虹桥机场。
任云阁(1910—1937),河北雄县人(今文安县)。中央航校第六期毕业,牺牲前为第9中队少尉飞行员。牺牲后追赠中尉。
失踪的飞机为第2大队第14中队的李传谋驾着诺斯罗普2e的轻型轰炸机1408号,被敌防空炮火击伤,李传谋驾着受伤的座机返航时,在常州坠地牺牲。
李传谋,这位牺牲在常州土地上的少尉飞行员,是湖南醴陵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师范毕业的李传谋毅然投笔从戎,考入中央陆军官校后转入中央航校六期甲班,牺牲时年仅23岁。身后留下了年迈的祖母、母亲、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与他同机牺牲的还有后座的一名毕业于中央航校第六期乙班的准尉见习官。
我轰炸机群攻击后,经青浦、吴兴,于17时10分和17时50分先后飞返广德机场。
14时40分,笕桥航校暂编大队第35中队的3架美国“可赛”式侦察机,在中队长许思廉指挥下,再度袭击上海公大纱厂,当经过汇山码头时,停泊于该处的几艘敌舰,用高射机枪向空中开火,该中队巧妙地躲过敌炮火,从容抵达公大纱厂上空,依次单机投弹,将所携带的4枚35公斤炸弹全部投向目标。投弹后安然返回笕桥机场。
机械师在检查许思廉驾驶的战机时,发现机身中梁被打断,机身机翼上均有子弹洞数处。
队员杨绍廉所驾驶的飞机左右支柱被打断,机身机翼上中弹五六处。
15时50分,第34中队长刘领赐率领6架“霍克”3式驱逐机一架,携带50公斤炸弹2枚,18公斤炸弹5枚和霍克2式轰炸机5架,每机携带18公斤炸弹6枚,由杭州笕桥机场出发,沿铁路线飞抵上海轰炸公大纱厂。16时30分抵达目标上空,只见日方沿江边建造的飞机场内,有飞机正在装备。该中队冒着日军的地面炮火,当即自8000英尺高度俯冲投弹,命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公大纱厂附近顿时成为一片火海。日军在这里修建临时机场的工程被迫中断。我机完成任务后,于17时10分返航。
8月15日,日军木更津航空队向南京侵袭,遭到负责保卫首都、驻守在句容第3大队第17中队空军将士的迎头痛击,当场被我空军击落敌机3架,其中1架坠毁在机场附近。
此次空战之后,宋美龄曾亲临句容机场慰问有功人员。
在保卫南京的空战中,在江苏句容南天王寺附近击落敌机的有功人员有旅美华侨飞行员黄新瑞和陈瑞钿、黄泮扬以及广东航校第六期飞行员岑泽鎏、黄居谷、马庭槐、邓政熙等人。
其中岑泽鎏、黄新瑞、黄谷居、邓从凯4人后来在其他空战中英勇阵亡。其中邓从凯牺牲得尤为壮烈:1939年11月4日的成都空战中,邓从凯击落日本空军奥田大佐后,冲入敌轰炸机群内,撞毁敌机后阵亡。
淞沪战役开战后的12天中,中国空军与地面部队密切配合,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日军不得不自8月23日起,不断向上海增援,兵力达到10万人之多,战车200余辆,军舰70多艘,飞机300余架,并使用上海陆上基地,对南京开始大规模空袭。
我空军第9大队第26、27中队当天出动18架单翼双座对地攻击机,袭击上海附近驻罗店的日军阵地,空战中,第26中队的张俊才和洪冠民驾驶着2607号单翼双座对地攻击机,被地面敌军炮火击伤,返航时在常州机场迫降时,不幸机毁人亡。
24岁的张俊才,湖南醴陵人,中央航校第4期毕业生。23岁的洪冠民,广东梅县人,中央航校第六期毕业生。
从8月中旬至9月下旬,中、日两国航空部队为争夺华东地区的制空权展开了空前规模的激战。
自八一三开战以来,年轻的中国空军不畏强暴,以弱敌强,与占有空中绝对优势的日本空军展开殊死搏斗,粉碎了日本“三个月拿下支那”的狂言。至12月13日沦陷的四个月里,有127名抗日空军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些为中华民族献身的英雄,并没有因岁月流逝而被人们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