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0年即中国的乾隆十五年,这一年,中国的GDP占世界总量的32%,颐和园开建、乾隆皇帝西巡五台山,乾隆皇帝宠臣、大清第一贪官和珅出生;这一年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这本改变了世界进程的划时代著作已经出版两年,且仍在热销。在《论法的精神》中由开明君主与哲学家们统治的中华帝国,被证明是棍棒统治的专制帝国。这一年前后成为西方中国形象的重要转折点,而这一转变即“从爱慕中国到仇视中国”。
不容置疑,儒家文化下的古代中国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在文化方面在世界上都是遥遥领先的。在转折点之前手握“四大发明”专利的古老中国,在西方(欧洲)代表着富饶、神秘、伟大,而转折点之后却是落后、专制、野蛮。尽管汉朝时期就开拓了丝绸之路、大唐帝国时期就已经开启了万朝来贺的外交模式,然而西方的中国形象却在13世纪的蒙元时期才开始明确出现。据考证西方中国形象的历史起点大约出现在1250年前后,《勃朗嘉宾蒙古行记》与《鲁布鲁克东行记》中有关“契丹”的介绍,将最初的中国形象带入中世纪晚期的西方文化视野。
当然这只是一个中国形象生成的起点,真正让中国形象进入西方视野的是《马可·波罗游记》《鄂多立克东游录》《曼德维尔游记》。这三本游记不约而同地推崇蒙元大汗的国土广阔、物产丰富;赞美大汗的宫殿金碧辉煌、大汗的权威与宽容。游记中的记述有的是真实的,有的是虚幻的,就像我们读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崇拜小说里的英雄一样,在西方人的眼中大汗的事迹成了传奇,大汗本人也成了一个传奇。在《曼德维尔游记》中提到:大汗的国土广大,统治严明,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君主,无论是长老约翰还是巴比伦的苏丹,或是波斯的皇帝均逊色于大汗拥有无数的财宝……三个游记中所描述的广阔领地、兵强马壮、富足安逸,成为西方人渴望和幻想着的天堂,有学者称这实质上是他们在谈论内心深处被压制的欲望世界。富足而又神秘的中国对西方来讲充满了诱惑力,是后来哥伦布、达·伽马发现新大陆的动机和灵感。当时在西方泛滥着一种“中国潮”,在物质上他们热衷于精美、奇幻的中国进口货,以拥有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茶叶为时尚,而他们对这种时尚的追捧,一点都不比现如今我们对西方奢侈品牌弱。与此同时传教士沾染回来的中国儒教哲学与中国的道德、神学、政治制度,成为精英阶级追求的精神时尚,德国哈雷大学数学与自然哲学教授沃尔夫声称在中国看到了柏拉图式的哲人治国的理想(将政治的基础置于道德教育之上),中国的君主是最英明的统治者。“爱慕时期”西方对东方的推崇近乎丧失理智的,就连后来我们一直批判的早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成为减少社会不道德行为出现的妙计。在西方人的眼里中国的贵族是不能世袭的,除了一直被敬若神明的孔子家族,有学者认为这种西方人印象里的平等,刺激了启蒙运动。很明显,这样的认识对“家天下”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描述是不客观的,西方对中国这种从物质到制度到观念的不断美化,在16~17世纪达到高峰,并在1750年前后达到顶峰并开始衰落与转型。
1750年前后,有些西方学者已经开始批判甚至是丑化中国了,比如孟德斯鸠开始认为中国是一个专制帝国,狄德罗开始贬斥中国人邪恶堕落。前文中提到1750年中国正处于乾隆十五年的“康乾盛世”,GDP占世界总量的32%,中国的经济正处在不断爬升的过程当中,很显然这种西方的中国形象的转型,并不是因为中国的变化,而是西方文化本身的变化。1750年前后,西方扩张在贸易、军事、政治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在这个层面上来讲,造成这种观念变化的不是中国的现实而是西方的文化精神与中西贸易与政治军事关系方面的变化。这种丑化中国形象的行为在19世纪达到了高潮,中国被贴上“专制”、“野蛮”、“停滞”的标签,这时西方人关于中国形象的描述多为国家是贫穷的、法律是不公正的、刑罚是残酷的、人民是麻木又不讲究卫生的,之前被认为最英明的统治者开始变得迂腐、之前被认为完善的社会开始出现空洞。与此同时还通过中国人的“异族特征”进行漫画化和丑化(男人留着辫子、女人裹着小脚,全民穿着可笑的蓝布袍),以便将被丑化的中国形象变得更加形象化。很显然,中国的这些社会现实一直都是存在的,之所以到19世纪才被大力丑化,与西方企图打开中国大门、进行殖民扩张不无关系,因为去攻打一个落后、专制、野蛮的民族,很可能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至少会减少很多质疑的声音。
西方曾在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时代开放的现代性叙事中赞美中国,又在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自足的现代性叙事中批判中国,然而西方的中国形象转型,最终不是因为中国的变化,而是西方文化本身的变化;不是西方的认识能力问题,而是西方的表述问题。研究西方的中国形象,关键不是研究中国,而是研究西方、研究西方文化生产与分配中国形象的机制。西方对中国形象进行丑化的行为一直存在,至今已经有260多年,当然纵观这260年,中国社会存在很多的不足,可是决定西方中国形象的并不是中国本身而是西方国家根据自身不同的利益需求对中国形象进行不同的建构。
《西方的中国形象》一书详细地收集了从13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西方关于中国形象的历史资料,并且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做出了相应的分析,对了解西方中国形象的变迁以及国家形象的建构大有益处,是历史学和传播学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