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思故国静听箫
文/张茜
离开了家乡之后,才知道有种情绪叫乡愁。异国他乡,这一缕缕的乡愁竟成了魂牵梦绕,这一缕缕的乡愁裹挟着游子的心,飘洋过海。回忆儿时的哭、儿时的笑;回忆家族的哭、家族的笑;回忆祖国的哭、祖国的笑。旅美华人周仰之女士,在大洋彼岸,用四年的时光,一字一句地梳理着属于她的时代记忆。
(周立波,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编译家)
《梦思故国静听箫》这个名字听起来文艺又哀伤,然而内容却很写实,周仰之女士以自己的家庭为切入点,回忆着这个家族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故事。该书以著名作家、共产党员周立波同志为中心,讲述自抗战胜利以来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故事。该书的作者周仰之女士是周立波的孙女,她结合了众多一手资料,用了四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一部,以祖父周立波从1945年抗战胜利到20世纪80年代“文革”结束这一时期的遭遇为主线的家族史,通过身边的小矛盾,反映国家民族的大矛盾。
(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是反映土地改革的经典著作)
由于作者家庭成员成分复杂、作者笔触客观清新,这篇记录历史的书稿,竟比小说还要精彩。作者笔下的祖父,热衷于农村题材的写作,高尚又有文化,可是他却另娶了延安知识女青年林兰;被祖父抛弃的祖母姚芷青,在湖南老家拉扯孩子、奉养公婆、参加革命工作无怨无悔;知识女青年林兰,为了爱情陪丈夫回到家乡搞创作。乡愁里有着对某个时段大环境的无奈,也有对大环境下人性的感激和理解。“文革”期间,已经自身难保的巴金被要求举报周立波,巴金翘着二郎腿一本正经的“举报”,却全是褒奖之词。周立波的上司和挚友周扬被打为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总头目锒铛入狱,他的妻子林兰却是“揭发者”,而平反后的周立波面对揭发过自己的林兰,尽显大度。乡愁里裹着太多太多的记忆和思绪。
有国民政府任过职却因两袖清风逃过制裁的读书人徐老五(外祖父),有因家暴愤然离婚的旧时代新女性周姑娘,有被批判的特级作家丁玲……这些人都是周仰之女士的家人或者家人的朋友。虽然他们的身份、成长环境不同,性格也各不相同,但面对内战、“三反五反”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大环境却都是被动、无助的。
(位于黑龙江省尚志县元宝村《暴风骤雨》纪念馆的周立波雕像)
周仰之女士与文中的人物都很熟悉,所以感情很饱满,当回忆到家人及朋友在“文革”中遭受迫害时,周仰之女士有好几次由于血压飙高不得不停下来休息。《梦思故国静听箫》是作者怀念家人、朋友的一部家庭史,也是记录祖国发展轨迹的社会史,回忆里呈现了那一时段中国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也渗透出了那些敏感时期“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息。
读《梦思故国静听箫》,听周立波的孙女讲你不知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