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得知金庸先生去世时,编辑部的老师们有点不知所措,正在进行中的金庸传记这时候出来似乎有点世俗。于是,大家聚拢在一起开始聊天排解这种世俗感,聊得话题是金庸先生,看过的小说、喜欢的人物、念念难忘的情节、撩人心弦的对白。
平时默默改稿审稿的编辑老师们,一聊金庸也都激情澎湃、滔滔不绝,文墨书生也都显露出江湖气概。不自觉聊到晚间还意犹未尽,这才发现大家对金庸痴迷的很,也是在这种痴迷中认清了一个问题,要更加秉承着负责任、不辜负的态度,把出版金庸传记的结尾工作做好,作为出版人,纪念一位世人敬仰者的方式之一,是为其出版一本个人传记,让痴迷于其作品的人,走近他理解他。
终于,《造侠者——金庸》出世了,让我们一起怀着一颗敬畏之心读一读查大侠的人生江湖。
——金 庸 生 平 大 事——
1924 年:出生于浙江海宁县袁花镇一名门望族——查氏家族。
1932 年:读到第一本武侠小说《荒江女侠》,此后对武侠小说越来越着迷。
1939 年:出版平生第一本书《献给投考初中者》,热销省内外。
1941年:就读浙江省立联合高中,接受军训,同年因在壁报写《阿丽丝漫游记》一文讽刺教导处长而被校方开除。
1944 年:考入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因对国民党职业学生不满,向校方投诉,被勒令退学,在中央图书馆阅览室挂一职衔,得以大量阅读书籍。
1945 年:抗战胜利,回家乡,随后在杭州《东南日报》任外勤记者。
1946 年:去上海东吴法学院插班修习国际法课程,考入《大公报》国际电讯翻译。
1948 年:《大公报》香港版复刊,被调派香港,续任国际电讯翻译。
1950 年:应邀北上赴京到外交部求职,但失望而归,并因此导致第一次婚姻破裂,重回《大公报》,几乎被拒绝。不久其父查枢卿被作为“反动地主”在家乡受到镇压。
1952 年:《新晚报》复刊,调任该报副刊编辑,并撰写影评,写出《绝代佳人》等剧本;与梁羽生成为棋友,常常一起谈武侠小说。
1955 年:在梁羽生、罗孚等人影响下,创作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首次用“金庸”笔名。
1956 年:《碧血剑》开始连载。10 月与梁羽生、百剑堂主共同在《大公报》开“三剑楼随笔”专栏。
1957 年:辞去《大公报》职务,进入长城电影公司,写《雪山飞狐》《射雕英雄传》,奠定了新派武侠小说盟主地位。
1958 年:以“林欢”为笔名写出《不要离开我》《午夜琴声》《有女怀春》等剧本,与程步高合导电影《有女怀春》。
1959 年:与胡小峰合导《王老虎抢亲》;退出长城电影公司,创办《明报》。
1961 年:《倚天屠龙记》《白马啸西风》开始在《明报》连载。
1962 年:《明报》因报道“逃亡潮”而名声大噪,发行量剧增。
1963 年:《明报》开始连载《天龙八部》,发表《宁要裤子,不要核子》,引起“左派”报纸批评。
1964 年:与《大公报》展开一系列笔战。
1965 年:赴欧旅游,由倪匡代笔写《天龙八部》。创办《明报月刊》。
1966 年:发表一系列分析“文革”的社评。
1967 年:中国香港爆发“香港式文化大革命”,被列入暗杀名单。
1969 年:创作发表巅峰之作《鹿鼎记》。
1972 年:《鹿鼎记》连载完毕,宣布就此封笔,开始修订全部小说。
1973 年:以《明报》记者身份赴台访问 10 天,之后在《明报》连载《在台所见·所闻·所思》。
1979 年:台湾远景出版社正式出版金庸授权的《金庸作品集》;广州《武林》杂志连载《射雕英雄传》,金庸武侠小说正式进入中国内地。
1980 年:台湾远景出版社在《明报》刊出《等待大师》广告,之后出版 10余册的《“金学”研究丛书》。
1981 年:与妻子儿女回祖国大陆访问;7 月 18 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接见金庸一家。
1984 年:出版《香港的前途——明报社评之一》一书,收入 1981 年后的社评 200 多篇。
1985 年:被任命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1986 年:被任命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政治体制”小组港方负责人;台湾远流出版公司正式授权出版《金庸作品集》,获颁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1988 年:亲自起草的“主流方案”在港引起轩然大波;被聘为香港大学中文系名誉教授。
1989 年:辞去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职务:宣布卸下《明报》社长职务,只担任“明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1 年:《明报》企业挂牌上市,与《明报》签订三年服务合约,与于品海联合宣布:智才管理顾问公司技术性收购“明报”企业。
1992 年:赴英国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
1993 年:与彭定康笔战;宣布辞去“明报”企业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职务,改任名誉主席;在《明报》发表《第三个和第四个理想》一文,确定“退休”一事。
1994 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金庸武侠小说第一部英译本。北京三联书店推出《金庸作品集》简体字版。《20 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将金庸列为小说家第四名;被授予北京大学名誉教授。
1995 年:与国际著名的宗教思想家、日本创价学会的池田大作开始为期两年的对话。
1996 年:获英国剑桥大学荣誉院士。
1997 年:与池田大作的对话录在日本《潮》杂志、香港《明报月刊》、北京《生活》双周刊连载。
1998 年:与池田大作对话录在日本、北京出版。
1999 年:赴任新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因“评点本金庸武侠小说全集”与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交涉;王朔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我看金庸》一文,对金庸小说进行抨击,金庸发表《不虞之誉和求全之毁》进行反击。
2000 年:应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和湖南卫视“新青年”栏目组的邀请,在岳麓书院发表题为《中国历史大势》的演讲;出席北京大学召开的“2000 北京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
2001 年:出席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节目,就即将播出的电视连续剧《笑傲江湖》与观众对话。
2018年:逝世,享年94岁。
金庸说:“金庸的小说写得并不好,也不敢说文学家。不过他总觉得,不应当欺压弱小,使得没有反抗能力的人忍受痛苦,所以他写武侠。他也写得动情,但他知道,这些都是假的。……这世上,有不少更加令人悲伤的真事,旁人有很多,自己也不少。”
金庸先生的真事,《造侠者——金庸》讲给你听。
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