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一生襟怀坦荡、光明磊落,“认认真真唱戏、清清白白做人”是其毕生经历的写照,为世人所称道。
——马龙
马连良先生是与梅兰芳齐名的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京剧大师,著名京剧的“四大须生”之首,是我国京剧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他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马派艺术,代表作《四进士》、《甘露寺》、《赵氏孤儿》等,享誉半个世纪,盛名不衰直至今日。
马连良对艺术认真严肃,刻意求精,不但唱、念、做全面发展,而且武功根底深厚。他从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出发,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千锤百炼,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他的嗓音清朗,唱腔委婉,酣畅中见俏丽,细腻中见洒脱,不少唱段风靡南北。晚年排演新戏,在唱腔艺术上又有创造和发展,于精巧中兼有深沉浑厚的气势。马派念白,吐字轻重相间,发音虚实结合,有如清泉流水,珠走玉盘,富于音乐性和节奏感,堪与其唱腔相媲美。马派做功,气度凝重,举止飘逸,神情潇洒,内外和谐。
京剧大师马连良
在1974年“落实政策”以后,我家搬到和平里十四区居住,在那里我曾有幸接触过尚小云、李万春、叶盛兰、张君秋等京剧泰斗,从他们的口中听到了不少有关祖父的故事和梨园界的奇闻轶事,使我对京剧前辈艺术家们有了一个鲜活的、生动的、立体的了解,并被那些生动有趣的梨园掌故所吸引。
1981年夏季,我的祖母陈慧琏曾希望通过她口述,欧阳中石先生记录并整理的方法,将祖父出版年谱的心愿完成。不料,当年10月祖母突然病逝,使编写年谱之事无法进行,欧阳先生称之为“一大憾事”。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移居香港后,与研究马派的专家沈苇窗先生多次见面,了解了许多祖父的往事。每当我对有些往事有疑问时,常常向在香港的姑姑马静敏请教,姑姑也就滔滔不绝给我讲了不少家里的故事。一天,姑姑拿出不少她珍藏的祖父照片让我看,想不到四五十年前的老照片,被姑姑保存得十分完好,宛如一幅祖父在民国时期的风情画卷,生动传神地展示在我的面前。姑姑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我看呀,咱们家这点儿事,以后就靠你了。”
电影《群英会·借东风》在拍摄中的工作照,马连良(右)饰诸葛亮、叶盛兰(中)饰周瑜、谭富英(左)饰鲁肃
自从电视剧《大宅门》开播以后,我的大伯父马崇仁基本上每播必看,问其原委时他说:“这里面讲得好像就是咱们家的事儿。”因此我也萌生了把祖父的故事写出来的念头。
祖父一生襟怀坦荡、光明磊落,“认认真真唱戏、清清白白做人”是其毕生经历的写照,为世人所称道。友人向他索要手迹时,他经常书写的文字就是:“司马温公尝言,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我想这既是他人生的座右铭,又可以作为我撰写他的传记的宗旨。如果用两句简单的话概括祖父的一生,我想应该是“轰轰烈烈的艺术成就,坎坎坷坷的生活历程”。
有关祖父马连良艺术成就方面的文章书籍已有很多,笔者做为马家的后人,对祖父的认知与了解与社会人士的角度不同。2006年是祖父诞辰105周年暨逝世40周年,我决定写一个我所了解的马连良。通过对他一生坎坷经历的描写,衬托出他所创造的艺术成就是多么得来之不易,以表达对他老人家的缅怀和思念。感谢团结出版社,《我的祖父马连良》于2007年初正式出版。使我始料未及的是此书收获了极大的反响,此后的三五年间,一直受到各方媒体的热切关注。我想,祖父在天之灵当含笑矣。
《海瑞罢官》
马连良饰海瑞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媒体日新月异,很多过去很难找到的资料大量涌现,有关祖父马连良的许多艺术资料也不断出现,说明守护和珍爱传统艺术资料的有心人也是传承有序源源不绝的。特别是上海李世强先生编著的《马连良艺事年谱》一书的出现,对祖父大半生的演出时间、演出剧目、演出评论等艺术资料做了精准详实的记录,是研究祖父马连良的不二法门。
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我近期又对祖父的艺术人生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力求达到纠正谬误还原本来的目的。同时,加强了对马派艺术发展脉络的描写,希望通过此次《我的祖父马连良》修订版的发行,能够使本书成为全方位了解、认知京剧艺术大师马连良的传记。
著名书法家马铁汉先生为本书题写的宋诗
在本书创作期间,笔者对家人马崇仁、马建、马崇延、马力、马崇年、马崇禧、马小曼、冯家荣、冯恩援、王椿立等进行了采访,并作了详尽的笔记。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的图书馆里,查阅了有关祖父马连良的大量资料。同时还走访了京剧研究家吴小如、刘乃崇先生,京剧名家罗蕙兰、萧润德,马家的世交吴崇仁夫妇、马门弟子迟金声、张学津,搜集了难得的素材和珍贵的图片。在本书初步成稿后,又由孙侃、冯恩援、崔岱远先生进行了初步修改,画家郑希成先生为本书绘制了精美的插图。十年飞逝,如白驹过隙。时至今日,以上诸位之中有些已经仙逝,但他们给与我的帮助和支持,本人一直铭记在心。值此之际,笔者再次对上述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此次再版,又蒙著名书法家马铁汉先生为本书题写宋诗,笔者在此一并感谢!
马龙
2017年8月9日于京华古历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