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概是班里跨界跨得比较邪乎的了。但是不管跨到哪一界,想起复旦8011同学,心里还是充满温暖与亲切,如同家人。
毕业后,在北京工作一阵子,有些无趣,于是出国,周游列国。出国后的感受是文学可以做爱好,无法当饭吃。那就做点别的吧。环顾左右,资本主义国家的核心命脉是什么,不就是资本嘛,于是,改行。学习、考察资本主义的看家本领吧。
边上学,边打工,而且将打工的那点银子,除了交学费、生活费,全部用于游历,遍及欧、美、亚、非几十个国家。三十岁前完成了人生第一个梦想:周游世界。
后来二十年,一直沉溺于证券与基金行业。做过卖方,也做过买方;做过融资,也做过投资。
干上这一行,钻进去觉得还挺有趣,虽然当初文学青年转为铜臭青年很是纠结,但了解了金融证券,觉得行当里看见的人间百态,比许多小说里的更加真切与鲜活,待日后有兴趣有闲暇时再写故事吧。
于是,一家一家的企业,中国公司、跨国公司,从小小的初级项目经理做起,一步一步,四十岁前成为中国一线的投资银行家,五十岁前成为华尔街一线资产管理机构的中国CEO;接下来争取六十岁前成为一个专业的志愿者,做点公益的事。
作者近影
二十年资本市场做下来,感受资本的游戏就是以最小的投入赚取最大的回报,回报率是华尔街成功者追逐的梦想。无论是资本主义早期的掠夺与欺诈,还是现在的法律框架内的各种金融游戏,无不如此。
广义来看,人生也是一种投资过程。人生下来到死亡,手中的筹码就是你生命中的时间,只不过回报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从这个角度看,资本主义是相对合理公平的。
但是资本主义弊端也是明显与致命的。因为,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心的贪婪又是无限的,资本又鼓励这种无限得以延续光大。无论何种科技发明,在方便人类生活并赚取高额回报的同时,也将人类推向大自然的对立面。人类因无法道法自然,而不得安宁。最终,是人本身毁灭自己。
对于感性的人来说,这世界是一出喜剧。
对于理性的人来说,这世界是一出悲剧。
但是,喜剧也罢,悲剧也罢,日子总还是得过,因此,度的把握与平衡,便是一种生存的艺术。
其实,在我看来,人生就是一场经历,经历完了,也就结束了。而依佛家所言,轮回到生之外的死后的经历去了。确实,未知死,焉知生,更不知如何生。
因此,生的时候,尽量让自已经历得丰富多彩些,尤其是多做些自已内心喜欢的事,以期自我完善与快乐。
根据老祖宗教导,我改变成自己的目标:修身、齐家、致富、济天下。虽然离目标尚有距离,但有了目标,人生之旅也就不至于乏味。
受安庆兄之嘱,以此小传,让同学见笑。
作者:陈喆,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同年分配到中国画报社工作,1988年赴欧洲留学,1991年回国,进入金融界,曾任美国富兰克林邓普顿基金中国代表、纽银梅隆西部基金公司总经理等职位。著有《闯荡世界》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