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分类检索

呵呵

时间: 2019-07-10 热度: 1521 来源:

毕业三十年,做了三十年编辑,而且还没挪过窝,连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刚到出版社的时候,在文学编辑室编古典文学。老主任李裕康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小李啊,等你退休了,看到满架子的书都是你编的,你就很满足了。”我一时无语,心里堵得慌,似乎在大材小用。多少年过去了,我现在满脸慈祥地告诫新入职的年轻同事:做我们这一行的,第一要识货,第二要帮人。

到底年轻不耐寂寞,不到一年,就去了社里的《青年文学》。那个时候,真是文学的光景。每到一地,总是在和当地的文学高人高谈阔论。十多年后在一次会上遇到韩少功,韩还在问我:李泽厚最近在忙什么?

刚到刊物的时候,闹过笑话。一次在山东,一位热爱文学的企业家塞给我一堆习作。那个时候真敬业,连夜捧读。第二天临上车前,还认真和人家谈意见,然后把稿件悉数退还,气得人家拂袖而去。回到编辑部,老同事捧腹大笑:“你怎么不把稿子带回来,再随便找个理由退掉呢?”我心里却在想:写得那么次,还好意思让我带回!

那个时候真是年轻气盛。应该是1987年吧,同事去上海出差,我嘱咐他一定要找到李晓,带回他的作品。李晓是大师兄,77级的,他的《继续操练》获全国短篇奖,轰动一时。我记得写过信,意思是我是你师弟,你得给我一篇小说。其实我们至今也未谋过面。大学时可能见过,但不认识。李晓师兄重复旦情义,给了我们一部中篇——《天桥》。同事带回来了,但编辑部评价不一。我力主发表,还扯上同学毛浩写了同期评论。感谢领导开明,作品总算发出来了。后来作品被转载,心里还有点小得意。临到申报全国奖,编辑部没有推荐。评委会上,几位评委联手提议,《天桥》入围,最终荣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我们自己推荐的没有获奖,没推荐的反而获了,编辑部很高兴,我也很高兴。

日子似乎就顺畅多了。但不知道是得还是失,从此在职业生涯中越陷越深。1997年去成都开会,晚饭后无事,出于职业习惯,信手翻看电话本,一位五六年没联系的作者跳进眼里。电话打过去,居然通了。第二天一早,两口子来看我。我说很久没你消息了,还写吗。朋友说:“换了工作,一直写得不顺,很苦恼。”我说:“1991年你在《青年文学》上的短篇很好的。好好写,写好了,我这里给你上头题,上封面人物。”我那时是主编,说话有底气,也对朋友有信心。朋友大喜。两个月后,果然寄来一部中篇小说,我读罢连声叫好。果真是上了头题和封面,还推荐给《小说月报》转载了。过了一段时间,朋友来电,想把中篇改成长篇,前半部分续上人物的成长经历。我也说好。记得是夏天,下班后天色尚早。路过昆玉河边,索性坐下来,一气把未看完的长篇看完,天色才慢慢变暗。当即兴冲冲打电话给朋友,谈感受。还顺路去成都谈修改意见,让朋友在小说结尾处加上一尊雕像。朋友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就这么出版了。后来朋友的几个中篇小说被改成了一部红极一时的电视连续剧,还获了茅盾文学奖。之后,再无联系。前年开作代会,在大会堂门口不期而遇。朋友迎面调侃:还没当上总编辑啦?我也不正经答道:等你来提拔。二人一笑而过。几天前,《中华读书报》的一位朋友短信我:“在采访某某,他谈到您当年对他的肯定……回头发您链接?”我回了两个字:“呵呵。”


作者:李师东,男。现为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副总编辑、青年文学杂志社社长。



作者: 李师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