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7 日傍晚 6:33 分,我接到今年以来王韶华同学有关同学聚会的第二个电话。电话里,韶华同学简要介绍了一下本次同学聚会的筹备情况,并说要在老师和同学们中征集稿件,编辑一本聚会文集,我深切感受到各位组织者为办好这次聚会而想出了这一新点子,为你们点赞!
作为元宝山区第一中学第一批入职教师的我和第一届毕业生的你们,我们分别已达 30 年之久,到了该聚聚的时候了!因为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已行进在“奔六”的征程中了,因为我们都曾在元宝山花果山上的八角楼共同学习工作生活过,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每每回想起与同学们在八角楼朝夕相处、共同学习生活的三年,每每回想起我与区一中同呼吸共患难的八年,总是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同时也倍感亲切、情意浓浓。
我是区一中这片热土上的最辛勤耕耘者,我是区一中这座八角楼的最坚定守护者,也是区一中这块阵地的最后坚守者,我是区一中人,我骄傲!
1986 年初冬,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区一中工作。当走进区一中校园时,映入眼帘的景象是:一幢刚刚建好的教学楼,大楼东侧台阶下是锅炉房,大楼东北侧是两层外墙尚未装修好的宿舍楼,整个校园还没有围墙,是一个真正的“开放式”中学。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和时间节点,我与大家相识结缘,让我成为区一中大家庭中的一员,也从此开启了我人生中崭新的一页。
新学校、新教师、新学生,一切从“新”字开始。区一中是 1986 年 8 月建成并于秋季新学期招收新生,教师中绝大多数是 1986 年刚毕业的大学生,而你们则是区一中第一批新生,也是我区唯一一批从全区择优录取的高一新生(从1987 年秋季开始实行划片招生了)。我们这些刚踏入教师行列的年轻老师在一所新高中遇到你们这批全区最优秀的高中生,真是很荣幸。你们都很聪明睿智,很多知识一点就透;学习基础比较扎实,初高中知识能融会贯通、有效衔接;很多同学也比较勤学好问,还传承着六七十年代人的那股渴求知识的拼命学习的劲儿;一些同学思维超前,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有时弄得我们这些年轻教师很尴尬;其中也有些同学兴趣广泛,多才多艺,令人佩服;也有的同学很顽皮,喜欢时常弄出点动静来,令学校和老师有时很头疼。也许是因为我们年龄差距不大、在很多方面还能够达成共识的缘故,我们这些毫无教育教学经验的新老师和你们这些天资聪颖、活泼可爱的高中生们很快融入在一起了。早晨,我们一起在运动员进行曲中出操跑步;白天,我们在一个教室中讲课听课,共同探索知识的奥秘;晚饭后的空档,我们满操场地玩耍:打排球、踢足球、玩篮球,一片热闹景象。相近的年龄、相似的爱好志趣,让我们建立起良好的师生情谊。
分别这近 30 年里,我们大家彼此交往的不多了,但还是与其中一些同学,尤其是在元宝山区和赤峰工作的同学们有些来往。在元宝山区,文科班中的赵金英、李建国、李德生、卢燕、马丽娜、马艳丽、巨世慧、任丽萍等同学,理科班的于力、王旭、尹红怡、岳英等同学,赤峰的王韶华、马明轩、隋金刚等同学。在包头与韩景荣小聚;去呼和浩特开会时还与曹占武、付爱武等同学见面了;在北京与梁久友等同学畅饮了一场。好多年前,我曾在去北京的火车上,与马玉峰偶遇,在火车上聊了许久。现在,因共同参与爱心公益活动,经常与咸勋生见面。前几年还与我曾任班主任的文科班同学们在平庄小聚一次,其中许多同学是毕业后第一次见面,印象深刻。本次聚会是大家毕业后首次大聚会,估计互不相认的会很多,但多数同学的名字还是能够记得的。
作为老区一中的创业者,我们这些年轻教师在以宋校长为首学校领导班子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克服困难、兢兢业业、勤奋工作,为区一中的发展壮大,为区一中一步步走向成熟,奠定了良好基础。我们的老宋校长,他为了区一中的发展壮大,为了我们这些年轻教师的成长,为了你们这些孩子,真可谓鞠躬尽瘁、勤勤恳恳、率先垂范、吃尽了苦,受尽了累。回想起他老人家当时在区一中工作的情景,我感慨万分,心中充满崇敬之情。建校时的区一中,百废待兴、千头万绪。新学校、新老师、新学生,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为了把学校围墙和操场建起来,他老人家不知多少次协调电厂、东电一公司,请求他们给予支持帮助。他和总务处的高峰主任等,终日忙于学校基本建设工作中,起早贪黑是他们的家常便饭。
教学方面,为了尽快让我们这些新教师进入角色,他与教导处的高桢、勾峰利两位主任,费尽心思、口苦婆心、耐心细致,手把手教我们教学方法,帮助我们尽早成长。
我们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新老师,毕业于不同的高校,有东北师大的、有内蒙古大学的、有内蒙师大的、有内蒙民族师院的,还有许多赤峰师专的。有毕业分配来的,更有下派来的。记得赤峰师专派来的有刘景兰、刘国祥、佟玉丽等几位老师,无论是哪个渠道的,我们都相处的很好,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同心协力、努力工作。工作上,大家相互帮助、支持,生活上彼此关心、照顾,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门心思教好学,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现在回想起那段时光,值得怀恋、记忆犹新!虽然大家在一起共事时光不长,有的同志在一起工作近一年就分别了,但那是我走上工作岗位后,最先结缘的好同事、好伙伴,我非常想念他们!
但愿这次我们能够相聚。
区一中是我工作生涯中的第一站,更是我们师生一同激情燃烧岁月中值得铭记的地方,有苦有乐,有难忘更有欢笑。我们共同在区一中这个大家庭里、这片热土上,度过了人生中一段美好时光,我们终生不忘。每当到元宝山那边下乡时,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光顾老母校,甚至到自己曾经的办公室里转转。如今的八角楼,早已成为元宝山镇四合村村委会所在地和部分村民的居住区,除了保存那栋教学楼外,其它建筑已不复存在,但人气更旺、面貌更新了。
在我们这分别近 30 年中,我们共同目睹了我们伟大祖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辉煌历程,我感到欣慰、感到自豪!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都为伟大祖国的改革开放、繁荣富强尽了我们的微薄之力,我们无怨无悔。让我们这群奔六族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满怀豪情,不忘初心,奋勇前行,共同创造我们更加美好的生活!
(2019 年 6 月 15 日于平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