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分类检索

中国历史上有态度的出版人——张元济

时间: 2018-11-02 热度: 34 来源:

到中国出版业,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

商务印书馆从最初的小作坊,发展到中国近代文化的代表,张元济功不可没。商务印书馆在张元济是当家人时确立、改革、重组,不断调整内部结构和应对外界风波,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出版企业。

张元济虽然名义上始终未担任过商务印书馆的“一把手”(总经理),但他是商务印书馆的核心和灵魂人物,因此,1915年至1926年的商务印书馆被称为“张元济时期”。

《辞源》大家都听过或使用过吧?就是张元济组织陆尔奎等人编纂的,继《辞源》之后,张元济又组织编写了《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国医药大辞典》等有价值的辞书。

九年义务教育大家都经历过吧?早在1910年张元济环球旅行考察之时,就关注到了英德等国的强迫教育(即义务教育),并下定决心回国后建议在初等学校实行强迫教育制度(即义务教育制度)。

张元济一生经历了满清、北洋、民国及新中国的沧桑巨变。他亲历了中国自晚清以来无数次社会变革,是唯一一个见过光绪、孙文、袁世凯、蒋中正、毛泽东等“五位国字第一号人物”的人。

张元济这一生嗜书、藏书,最欣慰的是出书,成为了一个有态度的出版人。

张元济做出版,有几个原则,第一个原则就是,与时事政治相冲突的书不出,无论如何不出版为现政权所不能容忍的出版物,以免被当局抓住把柄。因此,1919年在收到孙中山的《孙文学说》出版手稿时,张元济权衡利弊之后拒绝了《孙文学说》的出版。为此,孙中山一直耿耿于怀,大怒之下要登告白,将此事遍告全国,后因张元济去信解释,暂且压下来了。

张元济出书第二个原则就是,不赚钱的书刊不出版。“在商言商”,张元济考虑选题时,首先要对股东负责,要让股本升值,因此拒绝出亏本书。

1917年,蒋梦麟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他向张元济提出编辑出版高等学术著作的建议,并把自己所拟的编辑高等书籍条议交给张元济,当时蒋梦麟雄心勃勃,极为兴奋,但由于销路问题,张元济对此并不热心,蒋梦麟折腾了一年,似乎只出了一本《思维术》,这等于是给蒋梦麟泼了一盆冷水。

张元济出书的第三个原则是,涉嫌诲淫诲盗,或品格低下的图书不出版,也不代销。旧中国的文化产业,其格调普遍低下,无论是新闻出版,还是戏剧电影等各种文化产品,充斥着大量诲淫诲盗的东西,张元济对此现象深恶痛绝,并让商务印书馆发出通告,命令禁止各分馆代销《换巢鸳鸯》《姨太太之秘密》等121种图书杂志。

张元济出书的第四个原则是,不使机器闲置。资本的唯一目的就是追求最大的利润,作为商务印书馆的负责人,张元济也不例外,每一笔钱都要用在刀刃上,不忍有所浪费。

上述原则,大体也为张元济的继任者所遵循,用这样的态度做出版,在出版格调普遍低下的情况下,商务印书馆的品格算比较高的了。

高凤池、张元济成为商务印书馆一把手、二把手后,一直不能意见统一,两人均多次扬言要辞职,在用人上更是矛盾重重。高凤池主张用旧人,非万不得已绝不主动辞退工作多年的老员工,鼓励老员工循规蹈矩、安于职守。张元济出于经济角度考虑,一直极力主张辞退无用的旧人,引进新的有用的人才。后来因多重原因,高张二人矛盾升级,张元济辞职。高凤池约张元济谈话,张元济对高凤池非常痛彻的批评,认为他私心太重,经营出版社没有高度。

张元济与高凤池为了商务印书馆馆事争吵不休,但于私交无损。1943年高凤池80岁寿宴,张元济撰了《高翰卿先生八十寿序》赠予他。

张元济退休后并未停止工作,仍参与公司重大决策。为方便联络,商务印书馆特派一专职通讯员每日两次送信到张元济寓所,张元济每天给各部门的信件平均在七八封以上,他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继续参与商务印书馆的决策。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