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分类检索

第三章 “北洋之虎”段祺瑞 2.“一造共和”

时间: 2020-04-07 热度: 153 来源:

2.“一造共和”

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清廷开始对袁世凯动手,削夺袁世凯的兵权,将他手中的兵权收归陆军部。身为袁世凯的心腹,段祺瑞也被转授了一个镶黄旗汉军副都统的闲职。段祺瑞领着这个闲职,将精力投入到督办军校之中。等到袁世凯被开缺回籍,还乡避祸,段祺瑞与冯国璋一起韬光养晦,曲意逢迎,更以办军校的方法尽量避免惹人注意。不过清廷终究无法真正冷落段祺瑞,他毕竟曾留学德国,是新军不可多得的人才。清廷对段祺瑞不同于袁世凯,还是要加以笼络。宣统二年(1910 年),段祺瑞奉令署理江北提督,加侍郎衔,得以拥兵一隅,为北洋派积存实力。几年间,段祺瑞与隐居河南的袁世凯联络不断。袁世凯筹划日后的东山再起,借革命党人之手逼清帝退位,段祺瑞堪称是居功至伟。

辛亥年,湖北革命党人首义于武昌,各省响应。清廷派精锐的北洋军南下征剿,北洋军只听袁世凯的指挥,隐隐然有阵前倒戈的危险。于是,袁世凯复出,重新主持大局。此时南北之间形成对峙的僵局—南方革命军攻占南京,北洋军收复汉口,双方维持均势,谁也不多进一步。前线指挥北洋军第一军的冯国璋一心精忠报国,发誓要拿下武昌,一举削平乱党、镇压起义。袁世凯只得临阵换将,命令段祺瑞代替冯国璋任第一军总统。段祺瑞同时署理湖广总督,开始主持前线军事。

段祺瑞显然更得要领。他一到汉口,立即下令停战,大谈和平。接下来,他又秘密派亲信到上海与革命党代表谈判。就是在这一场秘密谈判上,双方代表达成了约定—确定共和政体,先推翻清室者为大总统。这是袁世凯不能自己提出来的意见,亏得有段祺瑞这样能领会上意的部下,代他将心中所想变成了实际的目标。

1912 年1 月26 日,段祺瑞领衔姜桂题、张勋、何宗莲、段芝贵、倪嗣冲、王占元、曹锟、陈光远、吴鼎元、李纯、潘矩楹、孟恩远、马金叙、谢宝胜、靳云鹏、吴光新、曾毓隽、陶云鹤、徐树铮、蒋廷梓、朱泮藻、王金镜、鲍贵卿、卢永祥、陈文运、李厚基、何丰林、张树元、马继增、周符麟、萧广传、聂汝清、张锡元、张士钰、袁乃宽、王汝贤、洪自成、高文贵、刘金标、赵倜、仇俊恺、周德启、刘洪顺、柴得贵、施从滨、萧安国等47 名北洋将领,发出著名的致内阁代奏电:

“内阁军咨陆军并各王大臣钧鉴:为痛陈利害,恳请立定共和政体,以巩皇位而奠大局,谨请代奏事。窃维停战以来,议和两月,传闻官廷俯鉴舆情,已定议立改共和政体,其皇室尊荣及满、蒙、回、藏生计权限各条件,曰大清皇帝永传不废;曰优定大清皇帝岁俸,不得少于四百万两;曰筹定八旗生计,蠲除满、蒙、回、藏一切限制;曰满、蒙、回、藏,与汉人一律平等;曰王公世爵,概仍其旧;曰保护一切私产,民军代表伍廷芳承认,列于正式公文,交万国平和会立案云云。电驰报纸,海宇闻风,率土臣民,罔不额手称庆,以为事机至顺,皇位从此永保,结果之良,轶越古今,真国家无疆之休也。想望懿旨,不遑朝夜,乃闻为辅国公载泽、恭亲王溥伟等一二亲贵所尼,事遂中沮,政体仍待国会公决,祺瑞自应力修战备,静候新政之成。惟念事变以来,累次懿旨,莫不轸念民依,惟国利民福是求,惟涂炭生灵是惧;既颁十九信条,誓之太庙,又允召集国会,政体付之公决;又见民为国本,宫廷洞鉴,具征民视民听之所在,决不难降心相从。兹既一再停战,民军仍坚持不下,恐决难待国会之集,姑无论牵延数月,有兵溃民乱、盗贼蜂起之忧,寰宇糜烂,必无完土。瓜分惨祸,迫在目前。即此停战两月间,民军筹饷增兵,布满各境,我军皆无后援,力太单弱,加以兼顾数路,势益孤危。彼则到处勾结土匪,勒捐助饷,四出煽扰,散布诱惑。且于山东之烟台,安徽之颍、寿境界,江北之徐州以南,河南之光山、商城、固始,湖北之宜城、襄、樊、枣阳等处,均已分兵前逼。而我皆困守一隅,寸筹莫展,彼进一步,则我之东皖、豫即不自保。虽祺瑞等公贞自励,死生敢保无他,而饷源告匮,兵气动摇,大势所趋,将心不固,一旦决裂,何所恃以为战?深恐丧师之后,宗社随倾,彼时皇室尊荣,宗藩生计,必均难求满志。即拟南北分立,勉强支持,而以人心论,则西北骚动,形既内溃;以地理论,则江海尽失,势成坐亡。祺瑞等治军无状,一死何惜,特捐躯自效,徒殉愚忠,而君国永沦,追悔何及?甚非所以报知遇之恩也。况召集国会之后,所公决者尚不知为何项政体?而默察人心趋向,恐仍不免出于共和之一途,彼时万难反汗,是徒以数月水火之患,贻害民生,何如预行裁定,示天下以至公?使食毛践土之伦,歌舞圣明,零涕感激,咸谓唐虞至治,今古同揆,不亦伟哉!祺瑞受国厚恩,何敢不以大局为念?故敢比较利害,冒死陈言,恳请涣汗大号,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以现在内阁及国务大臣等,暂时代表政府,担任条约国债及交涉未完各事项,再行召集国会,组织共和政府,俾中外人民,咸与维新,以期妥奠群生,速复地方秩序,然后振刷民气,力图自强,中国前途,实维幸甚,不胜激切待命之至,谨请代奏。” 

隆裕太后被通电吓坏了,赶紧征询朝中大臣们的意见。满朝文武倒还沉得住气,纷纷力劝隆裕太后不要慌,坚持住。袁世凯乐得将这出戏继续演下去,率徐世昌、冯国璋、王士珍等人致电段祺瑞,请其劝告前线各将领切勿轻举妄动。段祺瑞可是聪明人,明白袁世凯这是何等意思,更懂得必须将戏做到极致。

2 月5 日,他又联合第一军八名协统以上将领,再发代奏电注:

“共和国体,原以致君于尧、舜,拯民于水火,乃因二三王公,迭次阻挠,以至恩旨不颁,万民受困。现在全局危迫,四面楚歌,颍州则沦陷于革军,徐州则小胜而大败,革舰由奉天中立地登岸,日人则许之,登州、黄县独立之影响,蔓延于全鲁,而且京、津两地,暗杀之党林立,稍疏防范,祸变即生。是陷九庙两宫于危险之地,此皆二三王公之咎也。三年以来,皇族之败坏大局,罪难发数,事至今日,乃并皇太后皇上欲求一安富尊荣之典,四万万人欲求一生活之路,而不见允,祖宗有知,能不恫乎?盖国体一日不决,则百姓之困兵燹冻饿,死于非命者,日何啻数万。瑞等不忍宇内有此败类也,岂敢坐视乘舆之危而不救乎?谨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痛陈利害,祖宗神明,实式凭之。挥泪登车,昧死上达。请代奏。” 

话里话外,段祺瑞已经露出要逼宫的意思。2 月10 日,段祺瑞将司令部从湖北孝感迁到直隶保定,作出进京逼宫的姿态。2 月11 日,段祺瑞本人到京,进一步施加压力。2 月12 日,隆裕太后迫于各方面压力,终于以宣统皇帝名义下诏退位,清朝终结了。

在这一改变历史的时刻中,段祺瑞充分领会上意,既推动了中华民国的建立,也将袁世凯一手推上了临时大总统宝座。于公于私,两全其美,这勋业便是后人屡屡谈论的“一造共和”。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