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分类检索

第一章 勾践与夫差 01

时间: 2020-04-09 热度: 166 来源: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 《越中览古》

明朝文学家王思任〔1〕曾经说过一句话:“夫越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污纳垢之地也。”春秋晚期的吴越争霸,由于其出人意料的峰回路转的结局,深为后人所津津乐道,更由于充斥其中的阴谋与阳谋的变幻,使得整段历史颇有跌宕起伏的戏剧性,勾践和夫差是这个舞台上出场的主要对手,值得去细细考察一番。

夫差发誓要报杀父之仇,于是就让一个人专门负责提醒他。这人每天向他高喊几次:“夫差,你忘了越王杀死了你的父亲吗?”夫差就流着泪大声回答:“不敢忘,不敢忘。”

勾践(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5年),又称炎执,越王允常之子。越王原是大禹的后代,周天子把他封到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奉守大禹的祭祀。当时会稽还是荒凉而没有被开发的地方,越王便“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吴王欲争霸中原,必先征服越国,以解除后方威胁;越王欲北进中原,更必先征服吴国。公元前537年,越王夫康与吴王余祭交战,揭开了吴越长期对峙、连年战事的序幕。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去世,勾践继位。吴王阖闾不顾大臣伍子胥等人的劝阻,趁越国丧乱之际兴兵讨伐。勾践起兵抵抗,两军在木隽里相遇。勾践发觉吴军阵容严整,便安排预先准备好的30多名死囚,让他们光着膀子,排成一排走到吴军阵前说:“我们大王得罪了贵国,就让我们替大王赎一点罪吧。”说完话,一个个砍下自己的头颅,倒地身亡。正在吴军惊恐诧异之时,越军突然发起冲锋,吴军阵脚大乱,后撤之时,又被越军预设的伏兵袭击,吴王阖闾不仅被越将令姑浮砍掉一个脚趾,而且差点做了俘虏。吴军大败,在回国的路上,阖闾因为伤势过重,还没回到姑苏(今苏州)就一命呜呼了。

继承吴国王位的就是阖闾的儿子夫差(?—公元前473年),他发誓要报杀父之仇,于是就让一个人专门负责提醒他。这人每天向他高喊几次:“夫差,你忘了越王杀死了你的父亲吗?”夫差就流着泪大声回答:“不敢忘,不敢忘。”夫差任命伍子胥为相国,伯嚭为太宰,含羞忍辱,抓紧练兵,决心重振吴国军事力量。

勾践听说夫差日夜练兵,打算先发制人,予以打击,但遭到大臣范蠡的反对。

身为越国重臣的范蠡不是越人。他本来是楚国著名的才子,可惜在楚国混得不太好。吴越在战前原本都是楚国的属国,楚大夫巫臣〔2〕亡命到晋国,向晋王献计联吴抗楚,于是吴楚变成了劲敌。此后楚国助越攻吴,派遣范蠡和另一个有名的谋臣文种到越国帮助勾践。〔3〕

范蠡认为吴军复仇心切,士气高昂,此时贸然出击,不会有好的结果,便规劝道:“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4〕禁之,行者不利。”又进一步分析敌我双方的形势:“吴王夫差因其父阖闾为我所杀,既耻辱又愤恨,三年来矢志复仇,秣马厉兵,同仇敌忾,其志愤,其力齐,兵精将勇,实力雄厚。我们出击硬拼,肯定不力。明智的选择只能是以逸待劳,坚固城防,等待时机再战。”

然而勾践没有采纳范蠡的忠言,于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调动全国精兵3万人,北上攻吴。吴王夫差接报后也出动所有精兵迎击,两军大战于夫椒(今江苏苏州南城)。果然不出范蠡所料,越军大败,勾践只剩下5000残兵,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又被吴军团团围住。勾践身陷绝境,眼望败鳞残甲,亡国之忧,萦绕于怀。他非常后悔,对范蠡说:“因为不听您的劝告,以至于此,下一步如何办呢?”

范蠡早就想好了对策,冷静地说:“为今之计,只有卑辞厚礼,贿赂吴国君臣,大王需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这是危难之时不得已之计。”勾践知事已至此,别无他法,于是派大夫文种前往吴军大营请求议和。文种到了吴军,“膝行顿首”,对吴王说:“亡国之臣勾践自知罪不可赦,情愿做君王的贱臣,而妻子做您的贱妾。”吴王夫差听他说的如此可怜,便想答应下来。

相国伍子胥站出来反对,劝谏说:“从前有过氏杀了斟灌氏又征伐斟寻氏,灭掉夏后〔5〕帝相。帝相的妻子后缗正在怀孕,逃到有仍国生下少康。少康当了有仍国的牧正之官。有过氏又想杀死少康,少康逃到有虞国,有虞氏怀念夏之恩德,于是把两个女儿嫁给少康并封给他纶邑,当时少康只有方圆十里的土地,只有五百部下。但以后少康收聚夏之遗民,整顿官职制度。派人打入有过氏内部,终于消灭了有过氏,恢复了夏禹的业绩,祭祀时以夏祖配享天帝,夏代过去的全部故物都收复如初。现在吴国不如当年有过氏那么强大,而勾践的实力大于当年的少康。现在不借此时机彻底消灭越国力量,反而又要宽恕他们,不是为以后找麻烦吗!而且勾践为人能坚韧吃苦,现在不消灭他,他将来会为祸吴国。”说:“上天把越国赐给了您,不要答应他们的请求。”又说,“吴之有越,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并警告说“今不灭越,后必悔之”。

伍子胥是帮助阖闾夺取王位的有功之臣,夫差得以被立为太子也是他拼死在阖闾面前争来的,吴国东征西讨,称霸于诸侯,全赖他和孙武之力,所以是夫差父子两代的功臣,吴王对他一向是言听计从,听他这样讲,便没有接受勾践的投降。

有一次夫差生病,勾践在他身边服侍,尝了夫差的粪便,告诉夫差说:“大王的病不久就会好了。臣尝了大王的粪便,味酸而苦,与谷味相同,所以大王尽可放宽心。”吴王夫差这次被彻底感动了,决定释放勾践回国。

勾践得到文种的回报,心中绝望,便准备杀掉妻子儿女,毁掉越国的宝器,然后率领5000残兵与吴王决一死战。范蠡、文种劝阻了他。文种说:“吴国的权臣太宰伯嚭贪财好货,可以以利引诱他。”

勾践决定再试一次,便让文种带着美女和宝器暗地去见伯嚭,请他美言,为越王开脱。伯嚭收受了贿赂,便带着文种去见夫差,文种对吴王说:“如果大王能赦免勾践的罪过,肯受降,就能得到越国历代的所有宝器,如果不肯受降,勾践就要杀掉老婆孩子,毁掉所有的宝器,带领剩下的部队与您决一死战,您的军队也会有相当的损失。”伯嚭在旁边说:“越国既然已经诚心降服,要做您的臣仆,如您赦免勾践,这对吴国大大有利啊。”吴王夫差认为有理,加之急于北上中原争霸,便不再听从伍子胥的劝告,决定与越国讲和,罢兵而归,并要求勾践夫妇到吴国为他服务。

越国君臣终于在悬崖边上获得了喘息的机会。范蠡向越王进言说:“行军打仗的事,文种不如臣;管理国家,亲附百姓,臣不如文种。”于是勾践便将国内事务全权交给文种处理,自己带着夫人和范蠡去吴国。大臣们见国君为保国复仇甘受屈辱,都哭着向他保证一定要治理好越国,百姓也哭着为他送行。

勾践到了吴国都城,夫差有意羞辱他,让勾践夫妇住在阖闾墓前的一间石室里养马。每当夫差出行时,便让勾践在前面给他牵马,街道两旁的人都聚集取笑,对他指指点点。勾践忍辱负重,小心侍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顺,胜过夫差手下的仆役。夫妇两人每日蓬头垢面,出入石室,很尽心地喂养马匹,对夫差更是奴颜婢膝,极尽讨好之能事。夫差怒气出过后,反而觉得这对夫妇很可怜,便有了放他们回去的念头,却因遭到伍子胥的强烈反对而作罢。

夫差知道范蠡是个能人,有意劝降他。一天,夫差单独把范蠡找去,对他说:“勾践给我做奴仆,你何必跟着他?俗话说‘聪明女子不嫁败亡之家,明哲君子不跟国灭之君’,你何不抛弃勾践,归顺于我,我保证免除你的苦役,让你享受荣华富贵。”范蠡说:“谢谢大王的好意。但我听说,‘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言勇’。我是败国之臣,何敢再望富贵?还是让我跟着旧主侍候您吧。”夫差见他意志坚定,只好作罢。

三年后,有一次夫差生病,勾践在他身边服侍,尝了夫差的粪便,告诉夫差说:“大王的病不久就会好了。臣尝了大王的粪便,味酸而苦,与谷味相同,所以大王尽可放宽心。”吴王夫差这次被彻底感动了,决定释放勾践回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苦身劳心,发愤图强。为了激励自己不忘报仇雪耻,不用床褥,积薪而卧。又悬苦胆在坐卧之处,饮食起居,必先取而尝之。这就是成语“卧薪尝胆”的来历。勾践夜里常常暗自流泪,恨恨地喃喃自语:“你忘了会稽之耻吗?”

经过几年的努力,越军成了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且“人有致死之心”的精锐部队。在国家迅速恢复生机的同时,勾践又采取许多办法麻痹吴国,造成吴国内耗。

越国遭受严重的战争创伤,田地荒芜,人口减少,生产力受到很大破坏。为使国家富强,勾践采纳范蠡、文种提出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之策。并采用大夫计倪的建议,让范蠡主持内政,而让文种负责伐吴的计划。国家奖励耕种、养蚕、织布。尤其鼓励生育,增加人丁。规定男二十、女十八必须结婚,否则父母受罚;上了年纪的男人不准娶年轻的姑娘为妻;妇女临产前要报官,由国家派医官检查照顾;家有两个儿子的,由国家负责养育一个,有三个儿子的,国家负责养育两个。

文种向勾践进献了灭吴的“六术”,这六术包括:重金收买吴国大臣,高价收购吴国的储粮,美女迷惑吴王夫差,消耗吴国财力,扶植小人擅权,中伤忠直大臣。后来的史实证明,吴国就毁败在这几条计策上了,只是可怜了伍子胥,这六术他几乎全都识破了,可惜吴王夫差却再也听不进他的谏言了。

勾践不忘会稽之耻,准备将国都从诸暨迁往会稽,命范蠡建造新都城。范蠡观测天文、察看地形,筑造新城,将会稽山包括在内。外筑城墙并修城门,还特在西北方向增修一座城门。范蠡等人宣扬说:“如今越已臣服于吴,不能阻塞通往吴国进贡纳献的道路。”吴国正在会稽城的西北方向,吴王听说,甚为快慰。实际上,越人是为了不忘耻辱,为将来出兵伐吴进出之便。

勾践向范蠡请教振兴越国之道。范蠡作了精辟的论述。他认为:“天时、人事都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制定方针、政策要因天时和人事而定。万物生于地上,地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它总摄万物,是一个整体,禽兽、庄稼等始终不能离开大地。万物不论美恶,地都一视同仁,使之生长,人类也依赖大地以养生。然而万物生长又各有定时,不到一定的时机,是不可能勉强生长的;人事的变化也一样,不到最后的转折点,是不可能勉强成功的。因此,应该顺乎自然以处当世,等到机会到来的时候,就会把不利于己的局面扭转过来。”范蠡接着说到了对复兴越国内政方面的建议。他强调要调动、保护老百姓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生产,积蓄力量,富国强兵。他规劝越王本人应拿出时间来与老百姓做同样的工作,越王夫人也应从事一些纺织等具体劳动。不要使百姓旷时废业,而应让他们勤于耕作,这样百姓的生活就会日益富足,国家的财政和粮食也就会充实起来。范蠡主张要礼待弱小国家;对于强国,表面上应该采取柔顺的态度,但骨子里不能屈服。至于吴国,要等待或促使他走向衰落,等到时机成熟了,才可一举而灭之。范蠡最后说:“但愿大王时时勿忘石室之苦,则越国可兴,而吴仇可报矣!”

勾践听了,连连称善。他尊贤礼士,敬老恤贫,以求得百姓拥护。他还积聚财物,演练士卒,修甲厉兵,始终不敢怠懈。为了做出表率,激励部属,他和夫人始终过着清贫的生活,吃饭没有鱼肉,穿衣不加修饰。自己经常同百姓下田耕种,夫人也亲自养蚕织布。

勾践特别注意提高军事力量,决定实行精兵政策,加强纪律,强化战斗力。当时弩已用于作战,战车、战船均“顿于兵弩”,战斗胜败关键又取决于最后的冲锋。勾践请精于弓弩射法的陈音教授军士用弩技术,又聘请善于“剑戟之术”的越女教授“手战”格斗技术,使军士“一人当百,百人当万”。越地民风是“悦兵敢战”,惯于各自为战。为此,勾践反对“匹夫之勇”,强调纪律性,要求作战单位在统一号令下一致行动。规定服从指挥者有赏,违反者“身斩,妻子鬻〔6〕”。经过几年的努力,越军成了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且“人有致死之心”的精锐部队。

在国家迅速恢复生机的同时,勾践又采取许多办法麻痹吴国,造成吴国内耗。勾践按时给吴国输粮纳贡,对吴国表面仍极尽奉承之事,使夫差相信他是真心臣服。又继续贿赂吴国太宰伯嚭,当伍子胥向吴王进谏时为越国说话。又派出奸细刺探吴国的情报,散布谣言离间吴国君臣关系,使夫差杀害忠良。勾践又以越国遭遇灾害为由,大量向吴国借粮,使吴国粮食储备越来越少,而越国的储备则不断充实。勾践又实施美人计,亲到民间选了美女西施、郑旦,加以训练,遣香车送给吴王。同时引诱吴王大兴土木,建造楼台馆所,探知夫差要建造姑苏台,勾践派人送去特大木料,说是“神木”。夫差非常高兴,扩大了姑苏台的设计,使吴国更加劳民伤财。至此,贪图享受的夫差已经完全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

在外交上,勾践针对“吴王兵加于齐晋,而怨结于楚”的情况,采用“亲于齐,深结于晋,阴固于楚,而厚事于吴”的方针,以非战争手段瓦解、削弱敌人,最大限度地孤立吴国。

勾践归越五年,越国国库充实,土地肥沃,人民乐为所用。于是勾践便想立即报复吴国,一雪会稽之耻。范蠡认为时机尚未成熟,谏阻说:“我国虽然尽心人事,但时机不成熟,勉强去求成功,对己不利。”其他一些大臣也认为时机不成熟,不能动兵。勾践接受了大家的意见,隐忍不发。他知道吴王夫差不是白痴,更何况还有伍子胥那样的超级智囊辅佐他。但可喜的是,夫差在替他清除障碍。

伍子胥早已察觉勾践所作所为意在复仇,多次劝谏,不仅未被夫差接受,反而引起夫差的反感和怀疑。夫差征服越国后,为争霸而欲北上伐齐,伍子胥强烈反对,指出“齐鲁诸侯不过疥癣”,越国才是“腹心之疾”,应该“定越而后图齐”,但夫差不予理睬。

夫差的忍耐终于达到了极限,像一只被挑怒的疯狗一样狂怒起来,赐给伍子胥这位元老旧臣一把属镂宝剑,令其自裁。伍子胥临死前愤怒地说:“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夫差听了大怒,命人取伍子胥的尸体,盛以鸱夷之皮,投入江中。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