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分类检索

第五章 诸葛亮与司马懿 02

时间: 2020-04-09 热度: 120 来源:

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经过两年准备,第四次北伐,包围了祁山。诸葛亮为解决粮食运输问题,用木牛作为运输军事物资的工具,准备与魏军进行长期作战。明帝对司马懿说:“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派他西驻长安,都督左将军张郃、雍州刺史郭淮等防御蜀军。司马懿留部将费曜、戴陵率4000人守邽(今甘肃天水),自率主力西救祁山。张郃劝司马懿分兵驻扎雍、郿两地,以作大军后镇。司马懿不同意,他说:“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于是挺进喻麋。

诸葛亮闻魏大军将至,亦分兵一部继攻祁山,自率主力迎击司马懿。郭淮及费曜等部袭击蜀军,被诸葛亮击破。随后诸葛亮亲率蜀军乘势抢先收割熟麦,获得军粮。据《资治通鉴》记载,张郃认为:“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不在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他请求与蜀军一战,司马懿不允。贾诩、魏平等人又数次请战,还说:“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司马懿无奈,只好命张郃出战。诸葛亮派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到六月,诸葛亮因为粮尽退军,司马懿遣张郃追击。张郃追到木门(今甘肃天水西南),诸葛亮早有防范,伏兵齐出,弓弩乱发,张郃被射死。

司马懿遵照明帝“坚壁拒守,以逸待劳”的指示,与诸葛亮相持不战。诸葛亮数次挑战,司马懿均坚壁不出,欲待蜀军粮尽,相机反攻。

诸葛亮第四次攻魏因军粮不继撤军后,在斜谷口设置粮站,积极进行战备。经三年整训,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率军10万出斜谷,开始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同时遣使约吴协同攻魏。并以流马装运军事物资。四月,诸葛亮至郿,进驻渭水之南。

诸葛亮预料司马懿仍会采取上次避而不战的策略,乃作了两手准备,一方面积极进取,一方面占领五丈原(今陕西武功西),攻下陈仓和雍城,随即派兵攻天水,意在使渭水成为蜀军粮草及其他战略物资的供给线。

魏国诸将得知诸葛亮驻军五丈原,都不以为然,唯独扬武将军郭淮深以为忧。他认为,诸葛亮此次若与魏军速战不成,将以五丈原以西为根据地,与魏国展开持久战。因此,他向司马懿建议先占领北原(在渭水北岸,距五丈原约二十五里),以侧护魏军右翼,使诸葛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的图谋无法实现。司马懿初时没有意识到先占北原的重要性,经郭淮一再提醒,觉得有理,遂派郭淮率重兵占据北原。果不出郭淮所料,郭淮的部队刚到北原,蜀军亦至。蜀军毕竟晚了一步,遂被击退。两军于是成对峙状态。

五月,吴军发兵10万分三路攻魏,以配合蜀军作战。魏明帝派秦郎率2万人援司马懿,自率主力反攻吴军。七月,吴军撤走。

诸葛亮东进的道路受阻于司马懿,从渭水前进,又有郭淮阻挡,乃移军攻取散关,陇城等地,然后回师进攻司马懿。八月,司马懿遵照明帝“坚壁拒守,以逸待劳”的指示,与诸葛亮相持不战。诸葛亮数次挑战,司马懿均坚壁不出,欲待蜀军粮尽,相机反攻。

司马懿不战,但部下都想与蜀军决一高下。为平息部属不满情绪,司马懿故意上表请战。明帝不许,并派辛毗〔11〕杖节〔12〕来做司马懿的军师,以节制他的行动。此后诸葛亮一来挑战,司马懿装作要带兵出击,辛毗杖节立于军门,司马懿便不出兵。司马懿心中早有破蜀之策,所以当弟弟司马孚来信问前线军情,司马懿回信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可见他的自信。但当时吴国的大鸿胪张俨却认为“仲达之才,减于孔明”。

辛毗到时,蜀将姜维就对诸葛亮说:“辛毗杖节而至,贼不复出矣。”诸葛亮则说:“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并说司马懿“深知我也”。诸葛亮遂分兵屯田,做长久屯驻之准备。

不久,诸葛亮遣使求战,派人送来女人服饰,但司马懿不仅不生气,还热情地招待被派来送女人衣服的汉使,避而不谈两军交战之事,而是和颜悦色地询问诸葛亮的饮食及军务的繁简情况,那位汉使倒也诚实,说诸葛亮每天食“三四升”“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经过一番不经意的询问,司马懿对人说:“食少而事烦,诸葛孔明其能久乎”!

当月,诸葛亮果然一病不起。

孔明之病,完全是忧劳所致。十余年来,诸葛亮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太过自信,对谁都不放心,夙兴夜寐,事必躬亲,终于积劳成疾。甚至,他还不辞辛苦亲自核对有关部门的账本。主簿杨颗曾劝道:“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譬如一个家庭,主人令奴仆负责耕种,令婢女负责做饭,所养的鸡管着早晨打鸣,狗负责监视有无盗贼,马的任务是充当交通工具。这样一来,家中百事俱兴,主人所求皆足,可以高枕无忧。如果主人什么事也去干,为了些小事劳累不堪,结果却什么也做不好。这难道是其智力不如奴婢鸡狗吗?他是不会当家做主啊。所以,古人称坐而论道者为‘三公’,作而行之者为‘士大夫’。当年丙吉(西汉宣帝时的丞相)不问横道死人而忧牛喘;陈平不知道府库中的钱粮数目,说此等事他不需要知道,自有主管此事的官员。他们都是达于位份之体的人。您治理国家,竟亲自核对簿书,汗流浃背,不是太辛苦了吗?”诸葛亮听了杨颗的劝告,虽也认为言之有理,但还是事必躬亲。他认为,刘备死前,将国事托付于他,他只有兢兢业业,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能报答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

后主刘禅派尚书仆射李福省前来探望诸葛亮的病情,并询问了许多军国大事。几天后,李福去而又返,此时诸葛亮病情已经恶化。诸葛亮对李福说:“孤知君还意,近日言语虽弥日,有所不尽,更来亦决耳。公所问者,公琰(蒋琬)其宜也。”李福又问:“前实失不咨请,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故辄还耳。乞复请蒋琬之后,谁可任者?”诸葛亮说:“文伟(费祎)可以继之”。李福再问后面的接替者,诸葛亮不再回答。

临死前,诸葛亮给后主刘禅上了最后一表。劝告刘禅今后要“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皇,布仁恩于宇下;提拔幽隐,以进贤良;屏斥奸邪,以厚风俗”,然后再说自己身后的家事:“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诸葛亮死后,果如其所言。足见诸葛亮身居相位,却能廉洁自律,严格要求自己。

诸葛亮的北伐,是蜀汉为维护鼎立局面、扩大统治势力而进行的兼并战争,诸葛亮以益州与土地四倍于己、人口五倍于己的曹魏抗衡,又遇到司马懿这样的名将,其北伐无功,也属情理之中。诸葛亮的老对手司马懿在政治上富有权谋,在军事上也颇有一套。导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无功而返的便是此人,所以诸葛亮对司马懿颇为忌惮。

蜀汉建兴十二年八月二十三日,身心交瘁的诸葛亮溘然长逝于五丈原军营之中,享年54岁。裴松之《三国志注》引《晋阳秋》的记载说,就在诸葛亮去世的当天夜里,一颗赤色大星,光亮有角,自东北方向西南方陨落,坠入五丈原的蜀军营地。对于此事,诗圣杜甫赋诗道:“长星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此日倾。虎帐不闻施号令,麟台惟显著勋名。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十万兵。好看绿阴清昼里,于今无复雅歌声。”

诸葛亮死后,军中大将姜维和杨仪依诸葛亮生前部署,秘不发丧,整军从容撤退。当地百姓见蜀军撤走,向司马懿报告,司马懿闻讯来追,姜维令杨仪返旗鸣鼓,做出回击的样子,司马懿以为中计,急忙收军退回,不敢逼近。于是蜀军安全而撤。

第二天,司马懿到诸葛亮营垒巡视,“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谷甚众”。司马懿据此断定诸葛亮已死,并赞诸葛亮为“天下奇才”。当时人有谚语说:“死诸葛走生仲达”,司马懿笑着说:“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蜀军从容进入斜谷后,才下令发丧。诸葛亮遗命将自己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按照惯例,朝廷重臣去世后,皇帝应该为之赠谥号。在群臣的要求下,刘禅赠诸葛亮“忠武侯”谥号。29年后,魏将钟会征蜀,军至汉川,曾亲至诸葛亮庙祭奠,并对诸葛亮墓予以重点保护,命军士不得在附近放牧樵采。对敌国的已故统帅如此尊敬,在中国历史上尚不多见。

历时七年的诸葛亮攻魏之战至此结束。

诸葛亮的北伐,是蜀汉为维护鼎立局面、扩大统治势力而进行的兼并战争,从当时蜀汉偏居益州一隅的情势看,诸葛亮的北伐却又是必要的。诸葛亮以益州与土地四倍于己、人口五倍于己的曹魏抗衡,又遇到司马懿这样的名将,其北伐无功,也属情理之中。

诸葛亮的老对手司马懿在政治上富有权谋,在军事上也颇有一套。导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无功而返的便是此人,所以诸葛亮对司马懿颇为忌惮。

有人认为,司马懿是个大权谋家,但算不上是个大军事家。因为他对付诸葛亮只有一个办法:避而不战。其实不然。司马懿对远道而来的蜀汉大军采取“拖”的战术,是非常正确的。因为蜀汉军队千里北征,粮草补给成了影响其战力的关键因素。而蜀道艰难,要使可以供给十余万大军的粮草及战略物资源源不断运到前线,谈何容易!诸葛亮前五次出征无果而还,失利的原因都与粮草供给有关。所以说,用兵者千里远征,旨在速战速决。一旦粮运不继,则后果不堪设想。诸葛亮想速决战,司马懿偏偏不战,貌似消极防御,实是对付蜀军的最佳战略。

当时蜀汉政权仅剩益州一地,人口约有94万。而魏国有九州,人口443万;吴国有四州,人口230万。仅就人口来看,蜀汉才是魏国的五分之一,还不到吴国的二分之一。况且,当时蜀汉还是尚待开发的偏远落后地区,不仅地广人稀、生产力落后(仅有蜀锦,算是其支柱产业),而且文化也不发达,人才资源奇缺。蜀汉要想在强魏的虎视下图生存,除了联合吴国,别无他策。

诸葛亮迫不及待地北伐曹魏,就是怕曹魏、孙吴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权日益稳固,而成尾大不掉之势。

对于弱小的蜀汉来说,最令诸葛亮担忧的是国人被一时的和平假象所迷惑,沉湎于苟安环境中而不思振作。苟安的结果,自然是兵不习战阵,民不识干戈,到头来,一旦敌军临境,也就只有纳款投降的份儿了。

诸葛亮在世之时,虽然无岁不征,但蜀汉国力颇强,蜀兵能征善战,令魏、吴不敢西顾。由此可见,诸葛丞相北伐乃深谋远虑之举,当然也为一般人所难以理解了。

陈寿作《诸葛亮传》,虽然对诸葛亮充满了崇敬之情,但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却有这么两句评论:“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与?”还为诸葛亮北伐无功作了一番辩护:“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成父〔13〕,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耶?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陈寿将诸葛亮北伐无功的原因归纳为四点:一是与诸葛亮对阵的,偏偏是“人杰”司马懿;二是寡不敌众;三是诸葛亮手下没有韩信、王子城父那样的名将;四是诸葛亮的长处在于处理政事,而不在于用兵打仗。最后,陈寿颇为遗憾地说诸葛亮北伐没有成功是“天命有归”。

应当说,陈寿的总结与对诸葛亮的评价是颇为中肯的,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他北伐的失败。

当时人对诸葛亮有肯定,也有异议。《蜀记》就说诸葛亮“托身非所,老困蜀民,力小谋大,不能度德量力”,张俨则认为“诸葛丞相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

尽管诸葛亮北伐无功,但后人对此评价颇高,并没有“以成败论英雄”。如裴松之《三国志注》引张俨《默记》云:“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擒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张俨是三国时吴国人,在当时,吴国也算是蜀汉的敌国。敌国之人评论诸葛亮,尤如此崇敬,亦可见诸葛亮之才高德劭了。

裴注又引《袁子》云:诸葛亮“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兵尽其力而下不怨”,“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

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称赞其“天下奇才”,南宋思想家陈亮曾说司马懿此叹乃“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

唐太宗李世民与李靖经常在一起探讨军事理论,他们的谈话后来被编辑成《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一书,成为备受兵家推崇的“武经七书”之一。二李谈话中涉及的军事家有17人,多次被提到的军事家有8人,他们被问及的次数如下:孙武21问;诸葛亮13问;姜太公9问;曹操6问;司马穰苴5问;管仲3问;吴起3问;韩信3问。由此可见,诸葛亮在军事家李世民和李靖心目中的地位仅次于“兵圣”孙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盖宋以来兵家之书,多托于亮。”这个现象也说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军事理论家,以至于他们宣扬自己的学说和见解,不得不借助于诸葛亮的大名。

诸葛亮对军事理论的贡献,还有众所周知的“八阵图”。《三国志·诸葛亮传》说他“推演兵法,作八阵图”。西晋永兴年间,镇南将军刘弘至诸葛亮曾隐居过的隆中,瞻仰诸葛亮故居,恭恭敬敬地为诸葛亮立碑,碑文中云:“异世通梦,恨不同生。推子八阵,不亚孙吴;木牛之奇,则非般模……”认为就诸葛亮所创的“八阵图”来说,其军事才华不亚于孙武、吴起。杜甫在瞻仰四川奉节长江边上的“八阵图”遗址时曾写诗赞颂诸葛亮:“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诸葛亮早年无子,其兄诸葛瑾将儿子诸葛乔过继给他。诸葛乔后来虽然做了驸马都尉,诸葛亮对他依然管教很严,外出打仗时,常让他承担艰苦的运输任务,可惜诸葛乔25岁时就死了。诸葛亮晚年又得一子诸葛瞻。诸葛亮死时,诸葛瞻才8岁。后来,魏灭蜀时,诸葛瞻驻守涪城(今四川绵阳),与邓艾作战,以身殉职。其子诸葛尚,当时年仅10岁,闻父亲阵亡,也冲入敌阵战死。所以后人称赞诸葛亮祖孙三代是“三世忠贞”。

取得御蜀战争胜利的第二年(235年),司马懿升任太尉。接着他又率军平定公孙渊之乱。当初公孙渊闻魏军来攻,求救于孙权,孙权也出兵为其声援,并给公孙渊写信:“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深为弟忧之”。足见司马懿声望极高,名震异国。

明帝去世后,齐王曹芳即位,年仅八岁,司马懿乃与大将军曹爽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少主。曹爽极力排挤司马懿,任命他为没有实权的太傅,司马懿隐忍未发。

正始二年(241年)四月,吴帝孙权分兵四路攻魏,司马懿自请出兵往讨。六月,司马懿抵达前线,检选精锐,招募勇士,发布号令,摆出攻城的架势。吴军惊惧,连夜撤退。正始四年(243年)九月,司马懿再次率军出征宛城,赶走了驻扎于此的吴将诸葛恪。

正始八年(247年),曹爽用心腹何晏、邓扬、丁谧之谋,把太后迁到永宁宫,排挤司马氏的势力。司马懿从此与曹爽矛盾渐深。五月,司马懿伪装生病,不问政事。曹爽等人加紧了篡权的步伐。司马懿表面装病,实际上也在暗中布置,准备消灭曹爽势力。不久,司马懿以谋反的罪名,杀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邓扬、毕轨、李胜、桓范等,并灭三族。从此曹魏的军政大权完全落入司马懿的手中,为司马氏取代曹魏奠定了基础。

除军事方面外,司马懿在经济上也为魏国做出了重大贡献。当时曹魏政权为了恢复北方经济,解决军粮问题,曾经推行包括民屯、军屯两类的屯田制度。司马懿在推广军屯事业上有很大的建树。他所进行的大规模的屯垦,对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对增加曹魏的财力、支持与东吴的战争,起了重要的作用。

嘉平三年(251年)八月,司马懿去世,享年72岁。这个三国时期最能隐忍不发、最能韬晦不露、最能忍辱负重之人终于没能熬过真正的疾病的摧残。

当年九月,司马懿被葬于河阴,谥文贞,后改为文宣。他的孙子司马炎受魏禅为晋武帝,给司马懿上尊号为宣皇帝,称其陵墓为高原,庙号高祖。

晋明帝时,王导侍坐,晋明帝问起晋前世得天下的具体情形,王导不加掩饰地叙述了司马懿创业时的业绩和种种猜忌手段,又说起司马昭在高贵乡公〔14〕时的所作所为,晋明帝大惭,把脸埋覆在床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可见当时司马懿大搞权谋的名声不太好。

唐太宗李世民曾为《晋书·宣帝纪》作史论,对司马懿作出了全面评价,认为他“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雄略内断,英猷外决”“兵动若神,谋无再计”。这是对于司马懿较为恰当的评价。

注释

〔1〕 琅琊:山东省临沂市旧称。阳都: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的古名。

〔2〕 黄承彦,汉末三国时期襄阳名士,诸葛亮岳父,黄月英之父。南郡大士蔡讽的女婿,与襄阳名士上层社会圈子——庞统(凤雏)、庞德公、司马徽、徐庶等人交好。

〔3〕 徐庶(生卒年不详),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后归曹操,并仕于曹魏。

〔4〕 司马徽(?—208年),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名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有“水镜先生”之称。司马徽为人清雅,学识广博,有知人之明,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庞统等人,受到世人的敬重。

〔5〕 管仲(?—公元前645年) : 春秋初期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颍上(颍水之滨)人。齐桓公即位后,由鲍叔牙推荐,被任命为相。在齐国改革内政,整顿军队,确立选拔人才制度,主张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使齐国力大振。又提出“尊王攘夷”的策略,终使齐桓公成就霸业。

〔6〕 乐毅:战国时燕将。中山国灵寿(今河北灵西北)人。乐羊后裔。燕昭王时,任亚卿。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率军击破齐国,先后攻下七十余城,因功封于昌国(今山东淄博东南),号昌国君。燕惠王即位,中齐反间计,改用骑劫为将,他出奔赵国,被封于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号望诸君。后死于赵国。

〔7〕 崔钧,字州平,即崔州平,博陵安平人。太尉崔烈(字威考)之子,议郎崔均(字元平)之弟。钧少交结英豪,有名称,历任虎贲中郎将、西河太守。献帝初,钧与袁绍俱起兵山东,讨董卓。后与诸葛亮、徐庶等人相善,与石广元(名韬)、孟公威(名建)、徐元直(名庶)为“诸葛四友”(但从史书记载崔钧并未与孟建、石韬有所交集)。当时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时人大都不认同,只有崔钧与徐庶认为诸葛亮确实可比。之后徐庶、石韬、孟建三人均在魏国为官,诸葛亮则为蜀汉丞相,而崔钧本人则下落不明。

〔8〕 官名。相传少昊时所置,周为六卿之一,即冬官大司空,掌管工程。汉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与大司马、大司徒并列为三公,后去大字为司空,历代因之,明废。清时别称工部尚书为大司空,侍郎为少司空。

〔9〕 厕身:置身。

〔10〕 沔:miǎn,~水,水名,在中国陕西省,是汉水的上流。

〔11〕 辛毗(生卒年不详),字佐治,颍川阳翟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原居陇西(郡治在今甘肃临洮县),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其先人东迁。当初,辛毗跟随其兄事袁绍。曹操任司空时,征召辛毗,他不受命。官渡战后,辛毗事袁绍的儿子袁谭。公元204年,曹操攻下邺城,上表推荐辛毗任议郎,后为丞相长史。公元220年,曹丕即皇帝位,以辛毗为侍中,赐爵关内侯,后赐广平亭侯。魏明帝即位,封辛毗颍乡侯,食邑三百户,后为卫尉。公元234年,诸葛亮屯兵渭南,司马懿上表魏明帝。魏明帝任辛毗为大将军军师,加使持节号。诸葛亮病逝后,辛毗返回,仍任卫尉。不久,逝世,谥肃侯。

〔12〕 杖节: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四方,给旄节以为凭信。

〔13〕 王子成父(公元前717年—?),又称姬成父,周桓王(姬林)第二子,原为东周都城洛邑王城的城父(古文通假称为“成父”),故尊称为“王子成父”,避“子克之乱”奔齐,成为齐桓公手下第一大将,他为琅琊王氏开族始祖。

〔14〕 曹髦即位前为高贵乡公,司马师废齐王曹芳后,身为宗室的曹髦被立为新君,但曹髦对司马氏兄弟的专横跋扈十分不满,于公元260年召见王经等人,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带领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授予铠甲兵器,率领僮仆数百余人讨伐,然而此次行动却被司马昭知晓,在司马昭心腹贾充的指使下,曹髦被武士成济所弑,年仅20岁。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