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分类检索

第一章 06 丁忧期满,举家迁京

时间: 2020-04-29 热度: 405 来源:

06 丁忧期满,举家迁京

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 年)秋天,苏轼、苏辙兄弟丁忧期满。此时。苏洵父因子贵,两年间里先后两次接到朝廷的诏命,召他进京为官。父子三人经过商讨,决定举家迁往京城。

于是,父子三人带着家眷迁京,包括苏轼的乳娘任采莲。采莲这个不识字的善良女人显得很快活,因为她的主人也要带她进京,一直不把她当外人看待。现在,她正在伺候苏轼的长子苏迈。

苏轼一家在嘉州登船,沿岷江而下,过嘉州,入长江,出三峡,船停江陵再弃舟北上。水路七百里,陆路五百里,他们整整走了 3 个月。对此,苏轼在《初发嘉州》中写道:

朝发鼓阗阗,西风猎画旃。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

锦水细不见,蛮江清可怜。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

野市有禅客,钓台寻暮烟。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

这首诗的意思是,鼓声喧阗,画旗在西风中猎猎招展,美丽可爱的故乡已经远去,渐渐消逝在视线外。此一去,天高水阔,不知何日是归期,苏轼心中不免有几分依恋。但是,崭新宽广的道路已展现在眼前,建功立业的时机已经到来,对未来的期待与向往,很快代替了苏轼心中的一丝伤感。

船经过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时,他们得到一只名叫“山胡”的鸟,于是,苏轼和苏辙分别作了一首诗。苏辙在《山胡》中写道:“山胡拥苍毳,两耳白茸茸。野树啼终日,黔山深几重。啄溪探细石,噪虎上孤峰。被执应多恨,筠笼仅不容。”东坡则次韵相酬,写了一首《涪州得山胡次子由韵》:

终日锁筠笼,回头惜翠茸。谁知声哗哗,亦自意重重。

夜宿烟生浦,朝明日上峰。故巢何足恋,鹰隼岂能容。

苏轼借物言志,言说眉山已不足以施展自己的抱负,要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展翅高飞、自由翱翔。而另一首《江上看山》,更体现了苏轼此时此刻愉快的心情:

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这首诗所表达的是,在船上看山犹如骑马疾走,数百座群峰顷刻间就从眼前过去了。错落不齐的前山瞬间变化万千,纷杂繁多的后岭犹如惊骇而奔跑。仰看山上的小路歪斜回环盘旋,高远隐约地看见有人行走在上面。在舟中高高地举起手想和山上行人打招呼,无奈孤单的船只已如飞鸟往南驰逐而去。全诗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描绘出了苏轼此次出行轻松愉快的心境,以及舟行旅途的惬意享受。全诗一气呵成,气势雄豪,景物变幻,动静之间,颇富妙意。尤其是结句“孤帆南去如飞鸟”,与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苏轼一行一路诗酒唱和,尽赏沿途风光。一天,他们来到忠州,听说这个跟屈原毫无关系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便专程前往吊祭。站在塔前,苏轼思绪万千,挥笔写下了一首《屈原塔》: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屈原,这位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节操,而不惜慷慨赴死的伟大爱国诗人,千百年来都是人们心中一座永恒的丰碑。尽管屈原并不曾来过忠州,但是,在忠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却建有纪念屈原的碑塔,人们用立碑建塔的方式,怀念这位心中永恒的英雄。这份敬仰和怀念,完全跨越了时空。苏轼用反衬的笔法,来强调屈原高洁的灵魂和自己对英雄无限的景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诗也宣示了苏轼未来的志节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也昭示了他坚持真理以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离开忠州,继续沿江直下,两岸延绵的群山,不时冒出秀奇险峻的山峰,再加上江上连日无晴,水雾蒙蒙,犹如缥缈的仙境一般。在路过重庆奉节境内的八卦阵遗址时,苏轼想起当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西蜀丞相诸葛亮。当时,诸葛亮独创了一种阵法:御敌时以乱石堆成石阵,按遁甲分成生、伤、休、杜、景、死、惊、开八门,变化万端,可挡十万精兵。这个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即为八阵图。苏轼望着当年让东吴大将陆逊差点魂飞魄散的八阵图遗迹,一首《八阵碛》当即咏出:

平沙何茫茫,仿佛见石 。纵横满江上,岁岁沙水啮。

孔明死已久,谁复辨行列。神兵非学到,自古不留诀。

至人已心悟,后世徒妄说。自从汉道衰,蜂起尽奸杰。

英雄不相下,祸难久连结。驱民市无烟,战野江流血。

万人赌一掷,杀尽如沃雪。不为久远计,草草常无法。

孔明最后起,意欲扫群孽。崎岖事节制,隐忍久不决。

志大遂成迂,岁月去如瞥。六师纷未整,一旦英气折。

惟余八阵图,千古壮夔峡。

在这首诗中,苏轼首先感叹八卦阵绝技的失传,继而又把画面拉回到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逐鹿中原,致使战火纷飞、民生离散的悲惨场景。苏轼慨叹诸葛亮英雄出世、横扫千军,却因为隐忍不决的个性,错失了大好时机。历史的车轮已滚滚而逝,当年曾叱咤风云的八阵图,如今也只能在夔峡的山间默默伫立。夔峡是瞿塘峡的别称。

过了八阵图遗址,就来到了白帝城。白帝城原名子阳城。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时,他手下大将公孙述割据了四川,自称蜀王,并在此屯兵积粮。公孙述在天府之国里势力渐渐膨胀,野心勃勃,有僭越称帝之心。一天,他骑着马来到瞿塘峡口,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便扩城修垒,屯兵严防。后来,公孙述听说城中有口白鹤井,井中常冒出一股白色的雾气,其形状宛如一条白龙,直冲九霄。他便故弄玄虚,说这是“白龙出井”,是他日后必然登基成龙的征兆。于是,他于公元 25 年自称白帝,并于此建都,将子阳城改名“白帝城”。

东汉建武十二年 (36 年 ),刘秀入川,公孙述战死,白帝城毁于战火。在公孙述称帝的 12 年间,各地战乱频繁,而白帝城一带却比较安宁。后人为怀念他,在白帝山上建庙对他进行祭祀,故称“白帝庙”。白帝庙坐落在瞿塘峡口的白帝山上。远远望去,红墙显影,树木葱郁,楼台亭阁点缀其间。朝霞如锦、彩云缭绕之时,更有仙山琼阁之美。望着这些历史遗迹,苏轼作了一首咏史诗《白帝庙》:

朔风催入峡,惨惨去何之。共指苍山路,来朝白帝祠。

荒城秋草满,古树野藤垂。浩荡荆江远,凄凉蜀客悲。

迟回问风俗,涕泗悯兴衰。故国依然在,遗民岂复知。

一方称警跸,万乘拥旌旗。远略初吞汉,雄心岂在夔。

崎岖来野庙,闵默愧常时。破甑蒸山麦,长歌唱竹枝。

荆邯真壮士,吴柱本经师。失计虽无及,图王固已奇。

犹余帝王号,皎皎在门楣。

以雄伟险峻著称的长江三峡,有着说不尽的秀美景色和历史人文:瞿塘之雄、巫峡之秀、西陵之险,一行悬壁上的古栈道,一曲悬崖边的川江号子,一个巫山远雨的传奇……苏轼一行在荆州离船登岸,一路北上,途经襄阳、南阳到达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

许州有一湖面,分为东、西两部分,中间有一横堤。北宋初年,宋庠为许州太守时,征发了疏浚黄河的役夫,将东西两边疏通,成为一片广大的湖面,被称为西湖。苏轼旅行至此,适值西湖雨后初晴,波光粼粼,颇为赏心悦目。于是,他作了一首《许州西湖》,不仅赞美西湖美景,更加称赞了太守宋庠的疏浚之功:

西湖小雨晴,滟滟春渠长。来从古城角,夜半转新响。

使君欲春游,浚沼役千掌。纷纭具畚锸,闹若蚁运壤。

夭桃弄春色,生意寒犹怏。惟有落残梅,标格若矜爽。

游人坌已集,挈榼三且两。醉客卧道旁,扶起尚偃仰。

池台信宏丽,贵与民同赏。但恐城市欢,不知田野怆。

颍川七不登,野气长苍莽。谁知万里客,湖上独长想。

诗的大意是:小雨后的西湖分外晴朗,湖水满满,春堤狭长。湖水来自古城边,夜深之时能够听到流水的回声。太守宋庠为了游玩,动用了成百上千的民夫挖通西湖。堤上满是铁锹、畚箕,民夫们往来忙着搬运泥土,好似蚂蚁劳作一般。艳丽的桃花虽然生机盎然,却因春寒料峭而不快,唯有几株残梅精神抖擞,依然坚毅挺立,清爽宜人。游人聚集湖边,三三两两提着酒壶来游玩,喝醉了就睡在路旁。湖中亭台宏伟华丽,好在可以让普通的游人欣赏游乐。可惜人们只沉浸在城市的欢乐中,不了解农村的痛苦。颍川一带庄稼连年不收,田野满目荒凉。不会有人想到,此时还有一个游人自远方到来,独自在湖上沉思这些事情。

这首诗,堪称苏轼这次南行途中的经典之作。

为了纪念这次水陆颠簸的行程,苏轼父子三人把舟行途中所作诗文总计一百多首编辑整理成集,并命名为《南行前集》,也作《江行唱和集》。此集收录苏轼诗 42 首,这是现存的苏轼最早期的作品。此后,他们又把登岸后沿陆路前往汴京途中所作诗文,合编为《南行后集》。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