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分类检索

第二章 02 修筑东湖,闲建小园

时间: 2020-04-29 热度: 310 来源:

02 修筑东湖,闲建小园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 年)腊月十四,苏轼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抵达凤翔任所。这位笑傲官场的千古英雄,终于在凤翔这片黄土地上,开始了他入仕的第一步。

凤翔古称雍州,因传说“凤凰鸣于岐、翔于雍”而得名。凤翔距离京都1170 余里,地处宋与西夏国交界之处。早年西夏国的连年入侵,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使得当地百姓民不聊生。后来,宋朝以每年向西夏输入大量金银布帛为代价,才换来凤翔暂时的安宁与和平。然而,沉重的赋税压得百姓难以喘息。苏轼看到民生凋敝,一派破落衰败的景象,不由得心生痛楚,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

在凤翔任上,苏轼除了“签署一局,兼掌五曹文书”外,还负责着“编木筏竹,东下河渭”供应皇家用木,以及集运粮米、草料供给西部边防两大要务。当时,此二要务均由服衙前役的百姓来义务完成,政府虽有优轻酬奖之名,其实不及所费百分之一。在运送途中,官物如有丢失,服役的百姓还要负责赔偿,许多人因此破产,而无力赔偿者则被投入牢狱。走投无路之下,便有人选择远走他乡,甚至沦为盗贼。

苏轼上任伊始,就注意到了木筏水运带给百姓的沉重负担和灾难。他经过广泛调查寻访,了解到若在黄河渭河未涨水时,放筏操运,时间掌握好了,损失就可以减轻不少。于是,苏轼立即上书朝廷,力求更改衙规,使衙前可自择水工,按时令编木筏竹,从此衙前之害减半。改革衙前役可以说是苏轼步入仕途后,为民所做的第一件大事。

在凤翔县城东南方向,有一泓池水,古称饮凤池。相传周文王元年,瑞鸟凤凰飞鸣过雍,在此饮水,故取其名。苏轼来凤翔就任后,偶有闲暇,常到饮凤池边闲游。他发现,饮凤池池面很小,池底厚积淤泥,池岸周围环境也遭到破坏。因此,苏轼经过勘察,决定在公事之余组织民众把这里重新加以修葺改建。他决定将城西北的凤凰泉的水引到饮凤池,解决活水水源的问题。引入活水后,他又开始组织民众扩展池面。很快,原来的饮凤池变成一方清澈见底、水平如镜的湖面。他又组织人力在岸边栽植垂柳,于水底种植莲藕,并依地势修筑曲桥勾栏、亭台阁榭,一座美丽清幽的园林景观就这样建成了。因其位于凤翔城的东面,他将其改名为“东湖”。东湖建成后,苏轼即赋《东湖》诗一首:

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尔来走尘土,意思殊不堪。

况当岐山下,风物尤可惭。有山秃如赭,有水浊如泔。

不谓郡城东,数步见湖潭。入门便清奥,怳如梦西南。

泉源从高来,随流走涵涵。东去触重阜,尽为湖所贪。

但见苍石螭,开口吐清甘。借汝腹中过,胡为目眈眈。

新荷弄晚凉,轻棹极幽探。飘摇忘远近,偃息遗佩篸。

深有龟与鱼,浅有螺与蚶。曝晴复戏雨,戢戢多于蚕。

浮沉无停饵,倏忽遽满篮。丝缗虽强致,琐细安足戡。

闻昔周道兴,翠凤栖孤岚。飞鸣饮此水,照影弄毵毵。

至今多梧桐,合抱如彭聃。彩羽无复见,上有鹯搏鹌。

嗟予生虽晚,考古意所妉。图书已漫漶,犹复访侨郯。

《卷阿》诗可继,此意久已含。扶风古三辅,政事岂汝谙。

聊为湖上饮,一纵醉后谈。门前远行客,劫劫无留骖。

问胡不回首,毋乃趁朝参。予今正疏懒,官长幸见函。

不辞日游再,行恐岁满三。暮归还倒载,钟鼓已韽韽。

凤翔古城因历史悠久,故而文化遗迹、人文景观留存较多。这些名胜古迹激起了苏轼浓厚的兴趣,只要稍有闲暇,他就去寻访。

这一天,苏轼去孔庙拜谒圣人,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他在这里见到了闻名已久的石鼓。那古拙的形态、飞动的文字,恰如传闻所描述的那样,这大大激发了苏轼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知道,这些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石刻文字,经历了将近两千年的沧桑,为历代文人所景仰。历史的兴衰更替,无论富贵或者贫贱,都不过是过眼烟云,唯有这岿然不动的石鼓,是永恒的存在。苏轼抚今追昔,不禁发出深深的感慨,作《石鼓歌》以记之:

冬十二月岁辛丑,我初从政见鲁叟。

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学郁律蛟蛇走。

细观初以指画肚,欲读嗟如钳在口。

韩公好古生已迟,我今况又百年后。

强寻偏旁推点画,时得一二遗八九。

吾车既工马亦同,其鱼惟鲔贯之柳。

古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

模糊半已似瘢胝,诘屈犹能辨跟肘。

娟娟缺月隐云雾,濯濯嘉禾秀莨莠。

漂流百战偶然存,独立千载与谁友。

上追轩颉相唯诺,下揖冰斯同 鹁。

忆昔周宣歌鸿雁,当时籀史变蝌蚪。

厌乱人方思圣贤,中兴天为生耆耇。

东征徐虏阚虓虎,北伐犬戎随指嗾。

象胥杂沓贡狼鹿,方召联翩赐圭卣。

遂因鼓鼙思将帅,岂为考击烦朦瞍。

何人作颂比嵩高,万古斯文齐岣嵝。

勋劳至大不矜伐,文武未远犹忠厚。

欲寻年岁无甲乙,岂有名字记谁某。

自从周衰更七国,竟使秦人有九有。

扫除诗书诵法律,投弃俎豆陈鞭杻。

当年何人佐祖龙,上蔡公子牵黄狗。

登山刻石颂功烈,后者无继前无偶。

皆云皇帝巡四国,烹灭强暴救黔首。

六经既已委灰尘,此鼓亦当遭击掊。

传闻九鼎沦泗上,欲使万夫沉水取。

暴君纵欲穷人力,神物义不污秦垢。

是时石鼓何处避,无乃天公令鬼守。

兴亡百变物自闲,富贵一朝名不朽。

细思物理坐叹息,人生安得如汝寿。

全诗共六十句,在诗中,苏轼感叹世间之兴亡百变,人生之苦短。咏物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大气磅礴,意境深远。与韩愈所作的《石鼓歌》旗鼓相当,堪称名作。

苏轼游开元寺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一座石碑,经过仔细辨认,发现石碑上刻的是秦国诅咒楚国灭亡的文章。苏轼把这座石碑移到知府的便厅内,仔细研究,并热情地赋诗说明石碑的来历。这就是《诅楚文》:

峥嵘开元寺,仿佛祈年观。旧筑扫成空,古碑埋不烂。

诅书虽可读,字法嗟久换。词云秦嗣王,敢使祝用瓒。

先君穆公世,与楚约相捍。质之于巫咸,万叶期不叛。

今其后嗣王,乃敢构多难。刳胎杀无罪,亲族遭圉绊。

计其所称诉,何啻桀纣乱。吾闻古秦俗,面诈背不汗。

岂惟公子邛,社鬼亦遭谩。辽哉千载后,发我一笑粲。

后来,这座石碑得到了欧阳修的整理和注释,引来众多文人士子为之题咏考证,成为文化界的一大热点话题。

在普门寺和开元寺,苏轼还参观了绘有王维、吴道子画作的壁画。苏轼自幼喜欢绘画,尤其酷爱这两位画家的作品。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长于绘画,他的山水画为南宗画派之祖,素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称。吴道子,又名道玄,唐代著名画家,尤其擅长画佛像,曾为唐玄宗的宫廷画师,

被誉为“画圣”。苏轼有幸看到这两位著名画家的真迹,立即被深深地吸引,当即题诗《王维吴道子画》:

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

中有至人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祗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

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

诗的大意是:到哪儿去寻访吴道子的画?普门和开元两座寺院的墙壁上都有。开元寺内有一座东塔,上面留存着王维绘画的手迹。我看古往今来的画家,谁也比不上这两位先生尊贵的品级。吴道子的画风实在是雄奇而奔放,那浩浩荡荡的气势,如同海浪一样波涛汹涌。当他灵感骤现时,往往画笔未到,气势就已先声夺人。在那高高的两棵娑罗树间,灿烂的朝阳从扶桑冉冉升起。画中间是至高无上的佛祖,正在宣讲寂灭的真相与超脱轮回之法。觉悟的信徒全都在悲哀哭泣,也有人手扪胸膛表示理解不深。天竺的众多君长和千千万万鬼王,互相拥挤着争听佛法,像鼋一样拼命把头伸得老长。摩诘本是一位可敬的诗人,诗风秀美芳芬如同佩戴了香草一般。现在观看他的壁画,也像诗品一样意境优美、芬芳清淳。画中的袛园弟子个个清瘦如仙鹤,内心枯寂宛若死灰一般不会泛起任何波澜。门前的两丛竹子,如霜雪般清劲,

竹节贯连着竹根。枝干交错,繁乱的叶子像在摇动,仿佛每一片叶子都能找到根源和经脉。吴先生的画虽然绝妙,但还只能看作是杰出的画工,拥有超凡的记忆。而摩诘得到了物象内在的精神,他的画作就如仙鸟飞离樊笼一般,超脱于形迹以外。苏轼认为,两人的画全都气势飞扬寓于神采,对于王维,苏轼尤其崇敬得说不出一句异议。

此外,苏轼又游览了天柱寺,参观了杨惠之塑维摩诘像,登真兴阁,游李氏园,吊秦穆公墓。每到一处,苏轼皆作诗寄情,汇为《凤翔八观》。在《凤翔八观》的诗序中,苏轼写道:《凤翔八观》诗,记可观者八也。昔司马子长登会稽,探禹穴,不远千里;而李太白亦以七泽之观至荆州。二子盖悲世悼俗,自伤不见古人,而欲一观其遗迹,故其勤如此。凤翔当秦、蜀之交,士大夫之所朝夕往来此八观者,又皆跬步可至,而好事者有不能遍观焉,故作诗以告欲观而不知者。

闲来无事之时,苏轼还在自己的住所附近建了一座小园,园内有竹有花,有假山有石桥,俨然一个小小的世外桃源,成为苏轼修养身心的最佳场所,常常让他流连其间,乐而忘返。为此,苏轼写了《新葺小园二首》,其中的第一首是:

短竹萧萧倚北墙,斩茅披棘见幽芳。

使君尚许分池绿,邻舍何妨借树凉。

亦有杏花充窈窕,更烦莺舌奏铿锵。

身闲酒美谁来劝,坐看花光照水光。

这首诗,不难看出小园风景的清幽秀美,以及苏轼流连其中的惬意。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