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虔诚祈雨 ,护佑百姓
苏轼到凤翔没多久,就遇上了一场大旱。好几个月滴雨未下,刚刚返青的小麦眼看着就要枯死,老百姓忧心如焚。苏轼觉得,身为父母官,管的就是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保他们安居乐业。在那个科技极不发达的年代,人们面对自然灾害,只有祈求神灵的护佑。于是,苏轼就向太守宋选请求带领一干人,代表官府前去太白山祈雨。在古代,官员带领老百姓祈求神灵保佑,是一种公务活动,求雨,当然也是地方官办理的正事。太守宋选很赞同苏轼的想法,委托他全权代理。
凤翔城南的太白峰是秦岭的最高峰,也是凤翔周边最有名的景观胜地。李白曾登临过太白峰,并且留下了《登太白峰》一诗,其中有“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这一绝句。山上有座祭祀太白山神的神庙,庙前有个小塘,无论天怎么旱也不会干,当地人都把这个池塘里的水叫做“龙水”。传说龙王爷就是住在这小塘里面,化身为小鱼。当地有一种风俗,每当有旱灾,就要到太白山神庙来祈祷,并取“龙水”回城,希望龙王和山神能够降下喜雨。据说,太白山的神仙很是灵验:军队在此行军,不能打鼓吹号,否则一旦惊动了神灵,就会风云突变、飞沙走石,引来雷霆之怒。过去,苏轼只是听说太白山的神奇,现在,他马上就要体验这处神奇的地方。苏轼不是无神论者,他信佛敬神,经常烧香拜菩萨。得知三月初七是太白山神的生日,苏轼就提前斋戒三天,然后带着准备好的丰厚礼物,到太白山祈祷求雨。他认为,祈雨就是要请求神灵护佑,既是求神,就应该体现在一个“诚”字上,才能取得心诚则灵的效果。于是,在出发前,苏轼写了一篇情真意挚的祈雨祝文,以此表达自己的诚意。香案设好,祭品上桌,礼数尽悉,苏轼就开始诵读他所写的《凤翔太白山祈雨祝文》:
维西方挺特英伟之气,结而为此山。惟山之阴威润泽之气,又聚而为湫潭。瓶罂罐勺,可以雨天下,而况于一方乎?乃者自冬徂春,雨雪不至,西民之所恃以为生者,麦禾而已。今旬不雨,即为凶岁,民食不继,盗贼且起。岂惟守土之臣所任以为忧,亦非神之所当安坐而熟视也。圣天子在上,凡所以怀柔之礼,莫不备至。下至于愚夫小民,奔走畏事者,亦岂有他哉!凡皆以为今日也。神其盍亦鉴之。上以无负圣天子之意,下以无失愚夫小民之望。尚飨。
这段祈雨祝文的大意是 : 万能的山神啊,至高无上的龙王啊,你们只要施舍一小瓶水就可以滋润天下,更何况凤翔这个小地方!但是从去年冬天到现在滴雨未下,百姓就依靠种点粮食为生,这个春天如果还不下雨今年就是凶年,百姓今后没有粮食吃,就会出现盗贼四起的现象。作为地方官不能不管百姓的疾苦,两位英明的神灵也不会坐视不管吧?当今皇帝都关怀百姓而准备厚礼求雨,更不用说担心旱灾发生的百姓,他们把希望都寄托在今日求雨了 ! 神应该有所了解吧?还是应上不负皇帝爱民之意,下不使百姓失望。
第一次祈雨,他们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历经艰难险阻。结果,只下了一场小雨,对于久旱待霖的禾苗来说,只是解了解渴,润了润喉。要说从根本上解除旱象,这雨远远不够。苏轼初来乍到,年轻气盛,一股决不服输的精神,迫使着他,一定要找到失败的原因。他查找资料,分析原因,走访经验丰富的农民,寻求新的办法。
后来,有经验丰富的老农提醒他,这次祈雨并没有什么不周。而是本朝有一皇上封太白山为侯爵,从此祈雨就不再灵验了。苏轼在《唐书》上一查,发现太白山神在唐朝时,曾被封为公爵。按爵位高低来说,太白山神地位实际上是降低了。他想原因可能就出在这里。于是,他立刻向皇上草拟了一个奏本《乞封太白山神状》,请求恢复太白山神以前的爵位。乞状写好后,立即派人送往朝廷。然后,他与太守宋选斋戒沐浴,派特使敬告神灵,说他们已为神灵求得更高的封号,又派人从庙前的池塘里取回一盆“龙水”。 苏轼和宋选又沐浴更衣来到城中的真兴寺,举行一次祈雨仪式,并作了一首《真兴寺阁祷雨》:
太守亲从千骑祷,神翁远借一杯清。
云阴黯黯将嘘遍,雨意昏昏欲酝成。
已觉微风吹袂冷,不堪残日傍山明。
今年秋熟君知否,应向江南饱食粳。
在去往真兴寺的路上,苏轼看见一团乌云在地面低低飘过,犹如一群野马,奔腾而来。他从农夫手中借了个篮子,用手抓了几把乌云,藏在篮子之中。在祷雨回来的路上,大雨果然应声而降。于是,苏轼又即兴赋诗一首《攓云篇》:
余自城中还道中,云气自山中来,如群马奔突,以手掇开,笼收其中。归家,云盈笼,开而放之,作《攓云篇》:
物役会有时,星言从高驾。道逢南山云,欻吸如电过。
竟谁使令之,衮衮从空下。龙移相排拶,凤舞或颓亚。
散为东郊雾,冻作枯树稼。或飞入吾车,偪仄人肘胯。
搏取置笥中,提携返茅舍。开缄乃放之,掣去仍变化。
云兮汝归山,无使达官怕。
这是一首非常有趣的诗。苏轼在完整的诗题中,简要叙述了攓云的过程,其动作是“手掇”“抟取”。所攓之云,是大雨将至时山中涌出的云气,在奔突浪荡中迎面而来。攓云之后携归山中茅舍,开笼放云,云气仍然保持变化万端的状态。苏轼的想象力可谓奇特,他的行为举动,也带着与生俱来的天真与洒脱。
这次大雨一直持续了三天三夜,大地、庄稼喝足了雨水,一切变得生机勃勃。全城的百姓欢喜欲狂,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庆祝活动。苏轼更是欣喜万分,把自家院子里刚刚落成的亭子命名为“喜雨亭”,并因此作了碑记《喜雨亭记》: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苏轼从喜雨亭命名的缘由写起,记述了建亭的经过,表达了人们久旱逢甘露的喜悦心情,反映了作者重农、重民的儒家仁政思想。文章句法灵活,笔调活泼,在风趣的对话中,轻松含蓄地发表见解。文章从一开始即点明了用“雨”命名的缘由,与“喜”字紧密联系在一起。苏轼一共援引了历史上的三件事作铺垫,说明古人有了喜事,常常会用这件喜事来命名,以纪念喜事,或者也有预示将来喜事连连的意思。这三件事都很有趣。第一件事,相传周成王的同母弟堂叔得一异禾,献给了成王。成王将禾转送了周公。周公于是作了《嘉禾》一篇。第二件事,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16年在汾水上得一宝鼎,于是改年号为元鼎。第三件事,鲁文公十一年,北狄鄋瞒国伐鲁,鲁文公派叔孙得臣抗敌,获胜,并俘获了国君侨如,于是,特将自己的儿子命名为侨如。
这是作者为要以雨志亭所作的铺垫,有了这一铺垫,使作者的论述得以娓娓展开。
这篇文章,无论就其使用的散文形式,还是就其表现的内容和给人的艺术感受来看,都是一篇值得后人品读的艺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