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任职期满,痛失亲人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 年)腊月,苏轼在凤翔任职三年期满。凤翔三年,苏轼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好事,诸如改革衙前之役、查决囚犯、赈济自然灾害、修筑东湖等。可以说,凤翔是苏轼政治生涯的起点。在这里,让这位从小抱有致君尧舜理想的书生,完成了从纸上谈兵到实战演练的蜕变。仕途的历练,让苏轼的政治主张开始走向成熟。他的亲民爱民、关注民生的思想与作为,深得凤翔百姓的尊敬与爱戴。
三年的时光,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却足以让苏轼对凤翔这个地方淳朴的民风、悠久的历史文化产生深厚的感情。尤其那个自己在住所附近精心设计建造的小园子,更让他舍不得放不下。
临别的前夜,家人们都在忙着收拾行李,而苏轼却一个人来到园子里独坐饮酒。酒罢微醺,他开始挥毫泼墨,《新葺小园二首》便跃然纸上,其中之二是:
三年辄去岂无乡,种树穿池亦漫忙。
暂赏不须心汲汲,再来惟恐鬓苍苍。
应成庚信吟枯柳,谁记山公醉夕阳。
去后莫忧人剪伐,西邻幸许庇甘棠。
诗中说,三年的时间里,又是种树又是凿池,辛辛苦苦建造了这座小园,现在马上就要离它而去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再回来。再来的时候,或许已经是鬓发苍苍的老翁了。离开后,再也不用担忧有人会伤害园子里的花草树木,因为好心的邻居,已经答应替我照管它们了。这首诗,足以看出苏轼对这座倾注了心血的小园子的留恋与不舍。
腊月二十七,苏轼告别了同事和朋友,便带着家人回京了。经过长安时,一家人游历了骊山,并在华阴的驿馆里过了春节。不久,一家人回到了京城。苏轼回到京城后,便接替弟弟苏辙照顾老父亲苏洵。于是,苏辙就应朝廷征召,出任大名府推官。兄弟之间好不容易小聚,又不得不依依惜别。英宗皇帝久闻苏轼大名。得知苏轼还京,他非常高兴,想破格提拔苏轼为翰林院学士,委以知制诰(起草皇帝诏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在皇帝身边素有“内相”之称,相当于皇家的顾问兼秘书长。
年轻的英宗皇帝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宰相韩琦,征求他的意见。没想到的是,这个计划遭到了韩琦的强烈反对。韩琦心里暗想:这皇帝陛下是有意要让苏轼这毛头小儿一步登天,这还了得?照这样下去,过不了多久,我这个老臣就会被取而代之了。于是,韩琦心里表示坚决反对。可是,既要反对,还不能让皇帝一眼看出自己的私心,得想个万全之策。想到这里,韩琦这老头捻捻胡须,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便说道:“启奏陛下,依老臣之见,像苏轼这样的顶尖人才,需要全方位的打造和培养,要从多方面培养他的能力,就像打造一口宝剑,需要火候,需要时间,需要千锤百炼,陛下,您不能操之过急啊!”
英宗皇帝说:“韩爱卿言之有理,那就叫苏轼修起居注吧!”英宗皇帝的意思,就是想把苏轼拉到身边。修起居注,就是记录皇帝的起居百事,主要工作是跟在皇帝屁股后面,记录吃喝拉撒等大小事宜。为了不影响皇帝的胃口,这职位必须是皇帝看得上眼的人来担任。这个职位看似无聊,其实升迁是旦夕之间的事。
韩琦一听,眼珠子骨碌一转,又生一计:“启奏陛下,依老臣之见,还是让苏轼在基层先历练一下吧,用人要得法,升迁要走相应的程序啊!”
英宗皇帝看出宰相明显是在阻挠,很不耐烦,可是念在当初自己登上皇帝宝座的时候,这老家伙没少出力,所以也不好太驳他的面子,只得强压怒火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你说怎么办?”
韩琦一看反对生效,心中窃喜,便说:“陛下,苏轼文才了得,不如让他进直史馆(编修国史的机关)先历练一下,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他的特长!”英宗皇帝见此情形,不耐烦地说:“行行行,就照你说的办吧!”
没想到,韩琦这老伙计看到皇帝让步,又变本加厉起来:“陛下,苏轼进直史馆,需要走正常的程序,通过考试公开录取,这样才能服众!”英宗皇帝把怒火压了又压,摆摆手说:“算了算了,你看着办吧!”
就这样,苏轼不得已又参加了一次选拔考试。当然,这些根本难不倒苏轼,他再次以最高“三等”的优异成绩入选,名正言顺地进入了直史馆。馆阁之职,最重文才,一经入选便成为大学士,跻身社会名流之列。虽然没有实权重任,却是一般文人最为向往的清要之职。苏轼在这个职位上,得以饱览宫中收藏的各种珍本典籍、名玩字画,好不惬意。
可是,没等苏轼把直史馆的板凳坐热,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 年)五月二十八,苏轼的结发妻子王弗因病不幸去世,年仅 27 岁,扔下了才刚刚 6 岁的小儿子苏迈,更留下了不知所措的苏轼。苏轼不到而立之年就痛失爱妻,想到上有年迈的老父,下有不谙世事的小儿,这个堂堂七尺男儿,不禁感慨万千,悲从中来。
王弗虽然是个普通女子,没有做过官,没有流传的诗文,在她身上也没有发生过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然而,她的名字,却如夏日里的一缕清风,沁人心脾。这样一位冰清玉洁的女子,在青春年少时期,就让自己出落得绝美,用诗书礼义、琴棋书画,将自己熏染得知性优雅、人情练达。这样的如水般清澈温婉的女子,在二八年华嫁做人妇,在人生最美的时光里,嫁入的虽不是豪门,但却是世间多少女子梦寐以求的归宿。
王弗有着与丈夫同吟唤鱼池的心灵默契,有着幕后听言的精明贤惠,有着红袖添香的温婉柔情……从 16 岁到 27 岁,她将一个女子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默默奉献给了她最敬爱的丈夫,伴他宦海沉浮,为他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庭港湾。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聪颖贤惠的女子,却偏偏红颜薄命,年仅 27 岁,就凋落于红尘,留给丈夫的只有绵绵的思念与悲痛。
也许,这样完美的女子,本不属于凡俗尘世。上天早早将她召回,早早地剥夺了属于她的一切幸福。从这个角度说,她是苦命的,也是悲哀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她又是最幸福的。她没有婆婆的刁难,没有丈夫拈花惹草移情别恋的烦恼,也没有无后的心理压力,更不用为衣食生计发愁。有的,只是跟丈夫情投意合、伉俪情深的美满姻缘。她把自己最美好的时光、最美丽的形象,定格在了丈夫的记忆里,让他永生难忘。人们提起她,永远不会像提起唐婉那样,心痛惋惜,更不会像提起李清照那样,倍觉凄惨。
王弗,这个女子到底拥有怎样的智慧,怎样的温婉与柔情,才能永远占据了丈夫的心,成为丈夫内心深处永远的温情的港湾?在以后的宦海沉浮中,苏轼无论走到哪里,即便是身边有娇妻美妾,都取代不了王弗在他心中的位置。以至十年后的一个夜晚,妻子美丽端庄的形象,依旧款款走入苏轼的梦境,让他悲不自胜,提笔写下了千古绝唱《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情意绵绵,含悲带泪。苏轼将长久郁结于心中的悲叹,以及满腔的思念化作一个个字符,从心底喷薄而出,创造出缠绵悱恻、浓挚悲凉的感人意境。任岁月流逝,生活变迁,都无法冲淡词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思念之情变得愈来愈深,愈来愈浓,盘结于心解不开,亦拂不去。
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下阕记述梦中和亡妻一起生活的场景,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情调凄凉哀婉。
在这首小词中,读不到一句令人感觉矫情之语,词语的运用简练凝重。每一个音节的连接都有冷涩凝绝之感,犹如声声咽泣,压抑沉重的气氛就在这“幽咽泉流”中弥散开来,让人艰于呼吸,又难以逃避。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说:“此首为公悼亡之作。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陈后山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也。”
王弗死后,灵柩暂时停放在京城西郊,准备日后有时间再扶柩还乡,安葬在苏轼的母亲程夫人的墓旁。
因为王弗素以仁义孝道、温婉贤淑而深得苏氏父子的认可与赏识,现在她英年早逝,突然离去,不仅苏轼大受打击,就连苏洵也心中大悲,不久便一病不起。
当时,苏洵参与编写的《礼记》刚好完成,共一百卷。参知政事欧阳修上奏英宗,皇上下诏赐名《太常因革礼》。而苏洵独自编撰的《易传》却还没有完成。苏洵自知自己大限已到,谆谆嘱咐儿子苏轼帮他续写成书,完成遗愿,苏轼含泪接受遗命。
苏轼一边努力为父亲求医问药,一边派家人快马加鞭催回了居官在外的苏辙。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 年)四月二十五,苏辙快马冲入苏府,急奔老父榻前。此时,苏洵已音容大变,呼吸非常微弱。他艰难地嘱咐两个儿子几句,就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享年 58 岁。
苏洵逝世的消息奏闻朝廷后,英宗皇帝立即下诏赐银一百两,绢两百匹,并准许以国丧之礼葬之。苏轼婉拒了朝廷的赏赐,并奏请陛下为父亲赠官进爵。英宗皇帝追封苏洵为光禄寺卿,从六品以上的官职。同时,英宗皇帝还命官府派船专程护送苏洵的灵柩回四川老家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