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分类检索

中国抗日名将郑洞国

时间: 2019-03-15 热度: 101 来源:

1924年春,一位从湘西大山中走出的热血青年,辗转数千里地,由湖南风尘仆仆地赶到广州,准备投考黄埔军校。因军校报名期已过,他只好顶用别人的名字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谁能料到,当初这位看上去清秀、文弱的青年人,十余年后竟成为一代名将。他,便是在抗日战场上战功赫赫的郑洞国。

在第一次东征战役中,年轻的郑洞国先声夺人。他报名参加了奋勇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率先爬上淡水城,挥枪大呼:“党军登城了!党军登城了!”后继部队潮水般涌入,很快将淡水之敌消灭了。

北伐途中,参加北伐东路军作战的郑洞国,所部如出山猛虎,在永定、松口等地连战连捷,不到24岁便升任团长。

1933年初,日军悍然进犯长城各口,长城抗战爆发。任中央军第17军少将旅长的郑洞国,率部星夜赶往古北口前线,与装备精良的日军殊死鏖战两月余。一次激战中,我军阵地全线崩溃,郑洞国率部冒死反攻,他脱掉军衣、钢盔,提着手枪,带领身边仅有的特务排,朝着枪声最密集的地方,亲自冲锋。官兵们士气大振,拼死将敌人击退。

抗战全面爆发后,郑洞国率第52军2师死守保定。在友军相继撤退,与后方完全断绝联系的情况下,他仍率部与日军血战不退,城破后继续与敌展开激烈巷战,最后成功突围,全师而出。因音讯不通,后方许多报纸发表了“郑洞国壮烈殉国”的消息,让他的家人着实虚惊了一场。

保定失陷后,郑洞国率第2师深入敌后,在河南林县山区积极袭扰日军,给日军很大打击。

1938年春,日军精锐的第5、第10师团在津浦路北段快速向徐州推进。奉命参加与日军会战的郑洞国率第2师刚到达徐州,就惊悉滕县已失,日军主力正向运河北岸临庄一线席卷而来,他立即指挥所部星夜驰援前线。部队刚到达运河南岸利国驿,日军大部队已蜂拥而至, 两军隔河激战。郑洞国指挥重榴弹炮营猛烈轰击敌阵,将日军打得狼奔豕突,溃不成军。日军渡河不成,只能主力东移,沿台枣支线转攻台儿庄。利国驿之战至关重要,倘运河不守,则徐州不保,也就没有后来的台儿庄之战了。

为策应我第2集团军防守台儿庄,郑洞国部一战枣庄、二战峄城,最后会同友军在杨楼、底阁一线,大败日军獭古旅团和坂本旅团,获得台儿庄大捷。在攻打峄城的激战中,郑洞国曾被日军炮弹弹片击中胸部倒地,左右大惊,以为师长休矣,敌人炮击过后却奇异地发现,弹片仅将郑洞国偶然放在胸前口袋里的一枚银圆击弯,人却毫发无损。

日军在台儿庄失利后,仓皇退往峄城一线,凭险固守。郑洞国采用“精兵夜袭”的方式,派出一支几百人的精悍突击队,携带短枪和手榴弹,悄悄潜伏在日军阵地前沿,夜间突然发起攻击,一举夺占峄城城外险要高地九山,前线中国军队士气为之大振。

以后,日军调集重兵增援徐州战场,郑洞国部在邳县以北燕子河一线顽强阻击日军二十余日,阵地寸土未失,直至奉命撤出徐州战场。

1939年底,日军为切断我国西南国际交通线,以重兵在北部湾登陆,攻占我西南重镇南宁,并以号称“钢军”的第5师团所属第21旅团占领了距南宁西北八十余华里的昆仑关天险。

1939年12月18日,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5军向昆仑关之敌发起反攻,担任主攻的荣誉第1师与敌于迭克罗塘、同兴、仙女山、界首等要点血战兼旬,击毙敌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在争夺昆仑关西南重要制高点441高地的激战中,荣誉第1师1团、2团官兵,顶着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浴血搏杀多日,死战不退。日军最后丧心病狂地施放毒气,守军伤亡殆尽。在日军一波波的凶猛冲击下,郑洞国手下悍将汪波团长也有些沉不住气了,连连请求撤出阵地。郑洞国斩钉截铁地命令道:“你必须死守到底,就是打到一个人,也要给我守下去。丢了阵地,我砍你的头!”随后,郑洞国将身边仅有的特务连和部分轻伤员集合起来,组成一支突击队,借着夜色掩护,突然在日军背后发起凌厉攻击,高地上守军也趁势夹击敌人,精疲力尽的日军猝不及防,被打得丢盔卸甲,犹如山崩般地溃退了。至此,我军将整个昆仑关天险稳固占领了。

是役,我军击毙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以下五千余人,缴获武器弹药无数,获得抗战以来我军正面攻坚战役的空前大捷,大振了军威、国威。

昆仑关战役后,郑洞国升任第8军军长,率部参加了枣宜会战。鄂西战略重镇宜昌失守后,第8军驻守宜昌以西、宜都以北沿长江一线两年多,与日军多次恶战,屡建战功,该军也在战火中锤炼成一支抗日劲旅。1941年9月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为支援第九战区,第六战区主力大举反攻宜昌。郑洞国奉命率第8军以偏师渡江,策应战区主力作战。他巧妙用兵,以一师兵力趁夜色偷渡长江,突然攻袭沙市,迫使日军龟缩城内固守。自己则亲率军主力大举渡江,迅速切断汉宜公路,并封锁了襄河水上交通,歼灭大批日军,使日军后方交通线彻底断绝了多日,有力地支援了战区主力的作战行动,此战受到上级明令嘉奖。

1943年春,郑洞国受命赴印,就任中国驻印军新1军军长、副总指挥。他协助中国驻印军总指挥、盟军将领史迪威(后为索尔登),指挥驻印军反攻缅北,与卫立煌将军指挥的滇西中国远征军一道,经过一年多的浴血鏖战,重新打通了滇缅国际交通线,歼灭了日军精锐的第18师团、第56师团,重创了第2师团、第33师团,还歼灭了第49师团、第53师团各一部,前后毙伤日军十余万人。中国驻印军所属新1军、新6军,后来成为号称国民党军队“五大主力”中的两支主力部队,郑洞国本人也成为一代中国抗日名将。

在攻击缅北战略重镇密支那的战役中,中美军队曾屡遭顿挫,伤亡很大。总指挥史迪威为此接连撤换了三个美军指挥官,最后决定由郑洞国全权指挥战斗。郑洞国亲到火线观察敌情,调整部署,加强火力协同,督导各部掘壕并进,最后一举夺占该处战略要地。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看重郑洞国打通滇缅路的声誉,曾有意他为侍从室侍卫长。郑洞国却以不善内卫事务为由婉拒,不久出任国民党第三方面军副总司令兼京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1946年春,郑洞国奉派到东北,就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副司令长官、代司令长官职务,从此卷入东北内战。

1948年10月,在辽沈战役的关键时刻,郑洞国脱离国民党阵营,率部投诚,长春和平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郑洞国历任水利部参事、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1991年1月27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8岁。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