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1891年12月28日出生于上海大东门外,其祖居在安徽绩溪上庄。胡适出生的50年前,先辈以卖茶为生,维持一家四房老幼20余人的生计。父亲胡传(1841—1895年)字铁花,号钝夫,同治四年(1865年)进学为秀才,后入龙门书院师从扬州经师刘熙载先生,受程朱理学影响很深。这也影响到少年胡适。光绪八年(1882年),胡传任钦差大臣吴大澂的幕僚,参与机要;后由吴保荐,在河南一带治理黄河。胡适出生时,其父在上海担任“松沪厘卡总巡”;1892年调赴台湾,任知州和统领四年;1895年8月离台,8月22日病故于厦门,终年55岁。著有诗文集四卷,《钝夫年谱》四卷,日记若干卷,禀启存稿若干卷。
母亲冯顺弟(1873—1918年),农家女,16岁给胡传做填房。23岁守寡——当时胡适才3岁零8个月。为了将胡适抚养成人,她经历了贫困、羞辱、亲友的疾病死亡等种种磨难,凭着对胡适的希望挣扎着又活了23年。她46年的生涯中,跟儿子生活了12年6个月,跟丈夫只生活了6年4个月。她一生最大的失误,是为胡适包办了一门并不般配的婚姻,使在新旧道德之间挣扎的胡适有苦难言。
胡适幼时仔家塾读书。1905年15岁时到上海,进中、小学合一的澄衷学堂;第二年9月考入为留日学生创办的中国公学。1910年7月被录取为清华“庚款留学官费生”,将姓名胡洪骍改为胡适。同年9月抵达美国绮色佳,入康乃尔大学农学系。后出于兴趣,1912年放弃农科改习文科。在校期间,胡适通过讲演增强了对政治的关注,并提出了“诗国革命何自始?要须作诗如作文”(《和任叔永再赠诗》)的见解。1915年9月下旬抵纽约,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杜威哲学,并与友人酝酿发动文学革命:“文章革命何疑?且准备搴旗作健儿。要前空千古,下开百世,收他臭腐,还我神奇”(《沁园春·誓诗》)。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要“白话文学,将来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因而点燃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火种,从此暴得大名。同年4月完成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6月,《尝试集》出版,为中国旧体诗词想白话诗转变搭建了桥梁。同年7月归国,先抵达上海,回来探亲完婚后于9月到北京,应蔡元培之邀出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英国文学、亚洲文学名著等课程,先后担任过北大编译会评议员,英文学研究所主任,评议部评议员、书记,研究所国学门委员会委员,教务长及英文系主任,组织委员会委员等职。在北京期间,胡适曾反对将废帝溥仪驱逐出故宫,并参加段祺瑞政府为对抗孙中山召开的国民会议而举行的善后会议,因而遭到社会舆论的批评。
1926年2月至5月,胡适作为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访问团的成员,先从上海到南京、杭州、北京、天津等地考察,接着又出访了苏联、英国、法国、美国、日本。归国途中“四一二政变”爆发,胡适对蒋介石发动清党表示同情。同年4月30日,胡适出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兼文学学院院长,并跟友人徐志摩等创办了《新月》月刊。胡适后来批评国民党政权的文章,主要是在该刊发表的。
胡适与蒋介石政治态度的分歧,在陈炯明反叛孙中山的事件中已见端倪。
1922年6月16日,原任广东省长、粤军总司令的陈炯明派兵包围位于广州观音山的孙中山总统府。孙中山混在卫队中间,逃到了珠江水面的永丰号军舰。当月29日,蒋介石从上海秘密回到广州,登上永丰舰,跟几乎陷入绝境的孙中山共死生,从而赢得了孙中山的信任,成为了他政治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而胡适却在6月25日出版的《努力周报》第8号发表时评,袒陈抑孙,认为孙、陈的冲突仅仅是政见的不同,两人的主张都是可以成立的。他是甚至认为陈炯明的行为“本是一种革命”,而“不是叛逆”。
胡适的评论,不仅引起国民党人的反感,孙中山本人也大为震怒,以致两年之后仍将广州《民国日报》援引胡适言论的记者革除。
北伐战争期间,胡适开始对国民党寄予期望。他虽然历来反对武力革命和一党专政,但认为国民党总比北洋军阀有现代知识,只要他们真能实行三民主义,便可有利于国,所以愿意助其完成统一使命,在中国结束军阀长期割据的局面。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清党”,大批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并奠都南京。胡适此时正在从美国归国的旅途中。他在日本东京对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赫贞(Manly O.Hudson)发表谈话,声明“蒋介石将军清党反共的举动能得着一班元老的支持……是站得住脚的。”胡适的这种表现连周作人都十分反感。周作人在《语丝》周刊140期发表《人力车与斩决》一文,批评作为“当时明哲”的胡适认为中国以人力车为交通工具不文明,不人道,但对“清党”过程中发生的大屠杀却视若无睹,充耳不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