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分类检索

壹 天缘:殊途同归 01

时间: 2019-03-15 热度: 38 来源:

一个书香世家,一个盐商门第,两少年均立从军志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编著的《中国名人传》中赫然列着两个人的名字:蒋介石,孙立人。蒋介石,国民党“总裁”,是中国现代史的重要人物。孙立人,《中国名人传》记载:“孙立人出生于安徽省舒城,在接受传统和现代课程的完全训练后。他进入了清华大学。他留学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回国后,加入国民革命军当陆军下士。”

是什么把蒋介石与孙立人联在一起?一位哲人的说法最能说明问题,他说:“国家最优秀的公仆,不论是军人或政治家,很少是最能顺从的人物,杰出的人物一定具有杰出人物的心灵和魄力。”孙立人和蒋介石虽算不上这样的人,但他们都是非常有个性的人。孙立人、蒋介石均出生在清末,此时,爱新觉罗的子孙已失去了祖先剽悍尚武的精神,他们为一己之享乐、幸福,甘愿向侵略者屈膝称臣,而把亿万中国人抛入了痛苦的深渊。而又为了取悦洋人,巩固统治,他们又不得不实行新政,而新政则培育出蒋介石、孙立人这批叛逆者。

孙立人和蒋介石相识于20世纪20年代。蒋介石和孙立人两人籍贯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历不同。蒋介石是军人,更是政治家,孙立人则是纯粹的军人,由于同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两人同受传统文化熏陶,两人身上都充满了民族主义色彩,都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倔强的性格,都效仿班超投笔从戎,正是英雄惜英雄,才使两人互相认同,走到一起。

孙立人(1900—1990)字抚民,号仲能,祖籍安徽省舒城县,1900年10月17日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金牛镇山南村。蒋介石,乳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后改名中正,字介石,1887年10月生于浙江奉化溪口镇。

舒城位于合肥西南,汉代曾置龙舒县,清代属庐州府,为宛北重镇,是三国名将周瑜的故乡。清代李鸿章合肥系的骨干多出于此地。孙立人一家是舒城望族,祖孙炳炎,经商成巨富,生三子。父孙熙泽,光绪年间举人,官外务部主事,山东登州知府,山东全省审判厅厅长。伯父孙浤泽,光绪年间进士,官广西贺县知县,台湾沪尾海关监督。叔父孙春泽,经营贸易。

溪口镇,在剡溪之北,南距奉化县城约十五公里,依山环水,风景优美,在山、水之间,点缀着桑园、水田、樟木树,蒋氏家族世代居于溪口,相传为周公旦第三子伯龄之后,溪口蒋氏成员自明末以来,均不为清朝当官。蒋祖父玉表以经商为主,开办玉泰盐铺,蒋父肇聪精明强干,专开盐铺,重振家业,家道日益富裕。

正是江南这片广袤的土地,深厚的文化氛围,才养育出了孙立人与蒋介石这样的人。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中,家庭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因素,而孙立人与蒋介石的家庭则是不同的。孙立人的家庭是舒城望族,孙父熙泽在清末任山东登州知府,伯父浤泽跟随刘铭传到台湾参与政务,因此家境优裕,无被侵扰凌辱之忧。孙家又为书香世家,父亲、伯父是清代举人、进士,家庭中文化氛围浓厚,孙父熙泽注重正统文化教育,1905年,在孙立人幼年时,即聘师上门,让孙立人在家里念私塾。开学那天,孙熙泽亲捧一方戒尺,很尊敬地送给宋执中先生,意思就是说:我把孩子交给先生,请先生严加管教。那种严肃的场面令孙立人及其弟孙衡人面面相觑,捏一把冷汗。孙熙泽对孙立人管得很严,一天到晚,孙立人很少有自由活动时间,白天念书,只准晚上出来和家人见见面,晚上睡觉也在书房里,主要读四书五经。在近于严酷的教育下,孙立人很有长进,基础很扎实,兴趣也浓厚,使孙立人身上更多地带有知识分子的味道。

蒋介石则相反。蒋介石父亲为盐商,处于社会生活的中下层,不追求功名,也不愿做清朝的官,比较追求实际而不是理想。而蒋介石又甚顽皮好动。他六岁上学,1893年、1894年曾从周有能、蒋谨藩读私塾,学习《论语》、《孟子》、《礼记》,仍贪玩好动,常充任群儿之首,舞刀弄棒,带兵打仗,镇中儿童多畏惧他,称他为瑞元无赖。1895年7月,蒋父肇聪病死,其母王采玉带二男二女孤门度日,无父亲管教,蒋介石越发横行。四年后,蒋兄锡侯即与其母分家另过,蒋锡侯分得玉泰盐铺家产,蒋母只分得自住的一幢小楼,名叫丰镐房。分家后。蒋介石家境从社会生活中下层沦落到底层。蒋母及子女倍受族人的欺压与排挤,生活十分艰难。蒋母往往饮泣吞声,无可申诉,田产被夺,被诬告于公庭,备受屈辱。蒋母于逆境中生一自强不息、振兴家室的意志,将希望寄于儿子蒋介石身上,对蒋竭尽全力教导,促使其努力学习、刻苦自强、做大事业。然而,蒋介石并未如蒋母所愿,生活日艰,使蒋介石难以适应前后反差,众人的白眼,使他顿生反抗、倔强之志,他要改变现实,要出人头地,他已无心学习、求功名利禄。1899年至1902年,蒋介石虽从姚宗元、毛凤美、毛思诚读私塾,学习了《易经》、《尚书》、《左传》,但他心思已不在学习上,其“狂态不可一世”,“每当打闹时,以讲舍为舞台,以同学为玩物”,大有玩世不恭、愤世嫉俗之态。1902年,蒋介石到奉化县城考秀才,见考场苛虐场规、清吏凶横,遂弃考扬长而去。从此与功名绝缘的蒋介石虽不愿求取功名,但中国传统文化却对他影响很大。

孙立人与蒋介石虽家庭背景不同,学习态度不同,但他们在少年时代便显现出共同的发展方向。1905年孙立人从父居于青岛。青岛原是一个渔村,经宋、元、明的发展,清初形成商业集镇,乾隆年间设胶州税关,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三面环海,一面临陆、逶迤的群山,绿树葱茏、无数的红瓦楼房,错落有致地镶嵌在青山翠绿之中,是避暑胜地。然而这美丽的地方,却成了德国人的势力范围。1907年孙立人入了当地的德文学校,这是一所高等小学。1909年一个春天的下午,孙立人和一个小朋友在海边玩耍,忽然看见有几个德国孩子围着一个中国孩子嘲笑辱骂。孙立人生性爱打抱不平,不畏强暴。他挺身斥责德国孩子不该欺人太甚,那些德国孩子见孙立人理直气壮,相顾失色。这时站在一旁的一个德国大孩子,突然气冲冲走过来,给了孙立人两个耳光。孙立人没有流泪,眼中只有复仇的火花。而对这一侮辱,孙立人苦思了一夜,后来他明白,中国是殖民地,外国侵略者在中国总是以主人自居。欺压中国人民。这两个耳光,不仅是个人的耻辱,更是国家、民族的耻辱。在孙立人幼小的心灵中,希望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能保护人民的政府,他忽然动了从军习武的愿望,他决心去学习军事,作一个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自由的战士。

孙立人感受到的,蒋介石也感受到了。1903年,蒋介石到新式的凤麓学堂学习,因向校方提改革建议、领头闹学潮而被迫离校。1904年,蒋介石入箭金学堂,其老师顾清廉鼓励学生出国学军事对蒋介石影响很大。蒋介石在校又读了《革命军》等反清书籍,遂决定学习军事,使中国自立自强。1905年初,蒋介石转到奉化龙津中学读书。村中甲首因他家孤儿寡母、好欺负,便额外多派差粮。蒋介石不满拒不交纳,竟被传到案,勒迫认交。蒋介石此时痛愤乡里土豪的横行,目击国家遭受帝国主义压迫,百感交集,促成为国雪耻自强、为家自立之志。蒋介石出国留学、学习军事的愿望更坚,母亲也大力支持他,并为他东渡准备费用。3月,蒋介石剃去发辫,决心东渡赴日本,4月,蒋介石东渡日本,拟入军校,但因无清政府介绍而未果,心中惆怅,便进入东京清华学校,主要学习日文,于这年冬季回国。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