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分类检索

壹 一升一降话蒋胡 02

时间: 2019-03-15 热度: 41 来源:

胡向孙中山建议:援蒋制陈

胡汉民和蒋介石,一个是孙中山的“文臣”,一个是孙中山的“武将”,可是二人在对陈炯明的认识上趋于一致,较早地识破了陈炯明的野心。

胡汉民和陈炯明同是广东人,在辛亥革命前的新军起义时二人就相识。武昌起义成功后,广东光复,胡汉民任广东省都督,并提名陈炯明任副都督,当时二人合作很好,无丝毫芥蒂。护法运动开始,孙中山偕胡汉民等南下广州。一向积极支持孙中山革命的广东省省长朱庆澜,首先向胡汉民提议,将广东警卫军拨出二十个营,改编由孙中山统辖,可作为亲军,亦可作为建立护法军的基本部队。但此事要经过老桂系军阀陆荣廷、陈炳焜的同意。胡汉民把朱庆澜的意思告诉孙中山,孙中山听了非常高兴,命胡和朱执信等分头活动,促其早日兑现。

在广东掌握实权的老桂系军阀陈炳焜督军,对朱庆澜早存不满,对护法运动也不甚热情,正寻找种种借口迫使朱庆澜辞去省长职务。这样,交还二十个营军队之事亦成了空言。

朱庆澜辞去省长职后,广东省议会选举胡汉民任省长。老桂系军阀亦不同意,想让绿林出身的李耀汉任省长。陈炳焜派军队围住省议会进行恫吓,还夺去了省长的印信。孙中山派人与李耀汉协商,胡汉民辞去省长职,荐李代之。陈炳焜与孙中山的矛盾没有解决,而老桂系为了保全两广的地盘,只好与孙中山联合,欲换派其爪牙莫荣新代理粤督。胡汉民抓住这个时机,提出以陈炯明复任亲军司令职,为莫荣新督粤的交换条件。结果,莫荣新同意,但要把亲军改为援闽粤军,进驻闽粤边境,陈炯明仍任援闽粤军总司令。

援闽粤军创建之初,只有二十个营的基本部队,约五千人枪。开拔到潮梅地区后,进行了多方的整顿和扩编,人数翻了一番,达一万人左右。孙中山十分重视援闽粤军的建设,把它看作掀起革命高潮的依靠力量。孙中山派在军事上有才干的蒋介石、吴忠信等人到粤军中任职,蒋介石任作战科主任。

作战科主任,其官衔虽不大,但其作用是重要的。当时军队的主要任务是打仗,战略的谋划,战术的布置皆要由作战科主任担负。陈炯明和援闽粤军的参谋长邓仲元很信任他,陈炯明曾对蒋介石说过“粤军可百败而不可无兄之一人。”然而,援闽粤军乃是由旧军队中分出来的,旧军队中的地方帮派习气仍然很重,士兵们对革命的真谛知之甚少。蒋介石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其阻力是很大的。终于有一天,1918年7月31日,蒋介石拂袖而去。

事情的起因是陈炯明的部下对孙中山不够尊敬。一天,陈炯明宴请蒋介石,粤军中的其他将领亦在被请之列。席间,陈炯明的一部将谈到孙中山时,出言不逊,称为“孙大炮”,陈炯明闻后未加指责。蒋介石闻后立即起立斥责该人,并对陈炯明也多有指责,气愤之余,仍不平静,只好一走了之。

从此,蒋介石的心目中便埋下了陈炯明对孙中山不够尊敬的阴影。

从1918年7月31日蒋介石辞援闽粤军作战科主任一职到1920年8月,援闽粤军回粤作战,在两年时间里,蒋介石又两度辞职。1919年9月27日辞第二支队司令职,1920年4月11日,回到粤军中不到四天,又不辞而别。至于蒋介石辞职的原因。仍是看不惯陈炯明不断培植私人势力的做法,自己反倒没有受到重视。他在援闽粤军中工作时曾私下对邓铿说过,到军中工作,是为了服从革命而来,不是为了帮陈炯明而来的。

蒋介石的多次辞职,引起了胡汉民的不安。胡汉民与陈炯明共事多年,对陈有较深的了解。陈曾对胡说过,他少年时做过这样的怪梦,梦中左手揽月,右手挽日,取名炯明就是应了这个梦。辛亥革命后,陈炯明不如意时作诗中有“日月梦持负少年”之句,心中念念不忘想要做扭转乾坤的人物。从此,胡汉民已看到陈炯明个人野心很大。陈把援闽粤军看成是个人成就霸业的资本,多次抗拒孙中山的命令,是革命队伍中不稳定分子。蒋介石辞职后,胡汉民几次写信或面见蒋介石,劝他回到援闽粤军中。

援闽粤军在闽西立稳脚跟之后,开始休整训练,做回粤驱除桂军的准备。

1920年8月,援闽粤军开始回粤讨桂。不到两个月,就攻占了广州,驱除了老桂系在广东的大部分势力。回粤之后,陈炯明以英雄功臣自居,阻挠孙中山在广州建立正式国民政府,反对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职。在广东,陈炯明手握军权、政权和财权,羽毛日渐丰满。他派人与北方军阀吴佩孚频繁接触,唆使下属大力鼓吹“南北两秀才联省自治”,因吴、陈二人均为前清秀才。除了勾结吴佩孚外,陈炯明还派人联络湘督赵恒惕、浙督卢永祥、赣督陈光远,搞联省自治。其目的是借联省自治之名,做逍遥自在的“两广王”,不受孙中山的管辖。

鉴于此,胡汉民主张要改变陈炯明在粤军中独揽大权的局面。其办法之一就是把蒋介石引入粤军,牵制陈炯明。因为胡、蒋二人对陈炯明的认识较一致。粤军回粤后,蒋介石迟迟不到军中就职,胡汉民非常着急。胡汉民建议孙中山,请他力劝离开粤军的蒋介石、许崇智迅速回粤,认为蒋、许二人离开军队,“抛弃兵权”,正中陈炯明之下怀。胡汉民还多次与蒋介石函电交驰,对他离粤军一事晓以利害,请他回粤。

在多方的劝阻之下,蒋介石于1921年2月回到粤军中,参与讨桂的部署准备工作。但蒋介石与粤军将领不和,不到两旬便又离去。

通过几次的辞职与复职的风波,蒋介石觉得陈炯明对自己不够信任,感到陈炯明“外宽内忌,难与共事。”此次辞职后,1921年3月5日,蒋介石又写信给孙中山,表露出他对陈的总的看法:“先生之于竟存(陈炯明字),只可望其宗旨相同,不超范围。若望其见危援命,尊党攘敌,则非其人,请先生善诱之而已。”可以说,对陈的这个评价,还是比较恰当和正确的,只可惜孙中山过于宽厚和容忍罢了。

老桂系军阀被逐出广东后,不甘心失却此块肥肉,投靠北洋军阀,企图颠覆广州革命政权。孙中山下令讨桂,以解后顾之忧。讨桂很快取得了胜利。两广大局平定后,孙中山决定兴师北伐,在广西桂林建立大本营,胡汉民兼任大本营文官长,同廖仲恺、邓仲元、许崇智等协助孙中山进行北伐,征讨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另外,孙中山又让胡汉民电召蒋介石到桂林,任命他为大本营参军兼许崇智第二军参谋长。

孙中山的北伐计划遭到了陈炯明的反对,陈炯明借口“后方不稳”、“保境息民”等,反对孙中山北伐。实际上,陈炯明怕北伐打破他“两广王”的梦想。一则大军北上,与北方军阀接仗,树敌过多,会拆散他“联省自治”的同盟伙伴;二则大军出征,需有“粮草”接济,必将花费广东大批的财物;三则北伐胜负对己均不利,胜则功不在己,败则大军退回两广,客强主弱。陈炯明发表言论,表示:“南之北伐,未有饷有械,焉能出师对抗,……仍当暂留军于广西。”为了北伐大业,孙中山处处迁就陈炯明,并亲自对陈许如下之诺;只要陈不阻挠北伐,无论北伐胜负,自己都不会有颜再回两广,两广仍由他主持。

尽管有孙中山的许诺,陈炯明仍然对北伐一事冷然视之。孙中山只好让善于调和的胡汉民去居中斡旋,以缓解二人间的紧张关系。

此时,胡、陈二人间的关系也不是很融洽的。胡汉民早已对陈炯明的一些所作所为不满,料定他必不是革命的支持者,更不是革命同志,对他的野心洞若观火一样的清楚。陈炯明对胡汉民也是戒备十足,二人虽早就共过事,但胡的声望要远远高于陈炯明,二人同为广东省人,一省容不了“二主”,对野心大,一心想做“两广王”的陈炯明来说,当然视胡为眼中钉,肉中刺。

胡汉民是硬着头皮去做陈炯明工作的,当他于1921年8月去南宁面见陈炯明商量北伐出兵事宜时,陈敷衍搪塞,没有任何结果。

胡汉民刚刚离开南宁,陈炯明就对前来的蒋介石表示反对北伐,并把1913年二次革命时广东出师讨袁的失败归罪于胡汉民,对蒋介石抱怨说,假如民国二年不听胡汉民的话,广东由他主管到现在,什么都会大变样的。陈炯明得出结论,胡汉民“实在害了我”。蒋介石赞成孙中山的北伐主张,曾写了“北伐军事意见书”给孙中山,当他听了陈反对北伐的话后,非常反感,便以头痛为借口,结束了与陈的谈话。

胡汉民、蒋介石分别把与陈炯明见面及所谈内容报告给了孙中山,二人都建议孙中山要提防陈炯明。

1922年2月3日,孙中山在桂林下令北伐,派李烈钧攻江西,许崇智出兵湖南。与此同时,陈炯明也加紧了对北伐破坏。一方面,断绝了对北伐军饷械的接济;另一方面,与湖南督军赵恒惕结成联盟,由赵阻止北伐军取道湖南,他则从后方加以掣肘。

直到邓铿被刺事件的发生,孙中山才对陈炯明的真正用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邓铿,字仲元,时任陈炯明的参谋长兼粤军第一师师长,他积极支持孙中山北伐,当孙中山与陈炯明之间出现分歧时,他能为大局多方调解。1922年3月21日,他在广州车站被陈炯明的亲信部属所暗杀。孙中山闻此案后大为震惊,为支持自己的爱将遇害而深感哀恸,又为大后方接济乏人而不安,从而打乱了北伐的整个计划。孙中山马上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许崇智、胡汉民主张回兵广州,蒋介石更为积极主张讨伐陈炯明。

于是,孙中山采纳胡的意见,大军即刻南下,陈炯明见重兵压境,不觉手忙脚乱,未敢公然抵抗。孙中山于4月16日抵梧州,陈炯明忽来电表示辞职,孙中山召开扩大军事会议,讨论今后的行动。会议产生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应先回师消灭陈炯明,待后方巩固后再行北伐,蒋介石、许崇智、吴忠信持此意见。一种认为应趁直奉战争爆发之际,举兵北伐。讨论结果,以持后一种意见者居多,孙中山采多数人意见改道北伐。

蒋介石坚决主张先回粤讨陈,真有点“宁折勿弯”的味道,除了在会上坚持己见外,还多次单独谒见孙中山,力陈自己的主张,可终未能让孙中山采纳,蒋介石乃再次辞职而去。

孙中山的宽容并没有感化陈炯明,孙召见陈不至。陈对改善孙陈关系毫无诚意,并电孙中山,要“清君侧”,将孙中山身边的“坏人”清除掉,这个“坏人”指的就是胡汉民。孙中山忍无可忍,宣布免去陈炯明粤军总司令、陆军部长、广东省长之职。陈炯明也毫不示弱,离开广州避住惠州,在幕后遥控,指使部下叶举率五十营“陈家军”回广州,以索饷为名,在广州为非作歹,并准备在广州发动兵变,置孙中山于死地。1922年6月1日,孙中山不顾胡汉民的劝阻,只身回到广州,处理“陈家军”问题。

就在陈炯明叛迹已经暴露无遗之际,蒋介石还写信给指挥北伐的许崇智,提出要速回师平定陈炯明,尔后再图北伐,否则“食脐莫及,不可挽救之一日”。形势的发展正向蒋介石所预料的那样,陈炯明已经下手了。先将孙中山的“荷包”锁住,在6月14日诱捕了孙中山的得力助手,财政部代理部长廖仲恺于石龙,然后囚禁于石井兵工厂。6月15日,陈炯明指使叶举等发出通电,与北方直系军阀互相唱和,要孙中山与徐世昌同时下野。同时,叶举布置亲兵围住孙中山在广州的住地观音山粤秀楼,悬赏二十万元擒杀孙中山。

对于陈炯明的种种行径,孙中山依然以领袖的胸怀,对之宽容、忍让。当不断有人告知孙中山“陈家军”将有不轨行为时,孙中山仍认为“竟存恶劣,当不至此”。然而,不幸的事件终于发生了,6月16日凌晨,“陈家军”炮轰总统府,孙中山只好避于军舰之上。

在韶关留守代行大元帅职的胡汉民得知陈叛消息后,便星夜去北伐前线搬救兵。可是,北伐军回师受挫,胡汉民只得“且将风景去离愁”、“不是秋时也欲愁”了。

与胡汉民搬师的同时,另一个较早识破陈炯明叛迹的人——蒋介石,则应孙中山之召,赴孙中山避难之舰,日夜陪于孙中山左右,直至孙中山脱离险境去上海。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