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3月10日,孙中山逝世,国民党顿时失去重心,论资排辈,党内有几位能列到前排,即: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他们是孙中山的膀臂,但孙中山威望之高,地位之重,在人们心目中不但无人能比,甚至无相接近者,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能填补孙中山走后留下的空位,因而在党政军中均采取了委员会合议制,也就是集体领导。在以后的时间里,他们当中哪一位能成为国民党内的第一把手,还很难说,只能说有资格,有希望,如果争夺党魁的话,他们可称对手。而蒋介石,在当时还不是他们当中的一个,也就是说,他还没有资格争夺国民党的最高领导地位,还不是他们的对手。不妨比较一下:
胡汉民(1879—1936年),系国民党元老,1905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任执行部书记长、《民报》编辑主任。从此追随孙中山,奔走于海内外。辛亥革命后,被举为广东都督。孙中山归国,随行到南京。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临时大总统府秘书长、广东都督兼民政长、同盟会广东支部长。参加讨袁、护法斗争,任非常大总统府总参议、大本营秘书长、文官长兼政务处长、广东省长。广州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建立,任大本营总参议。国民党改组,任筹备员。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会,为主席团五主席之一。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上海执行部组织部长,并为中央常务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省长,兼大本营秘书长。总之,是孙中山的左右手。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胡汉民几度代理孙中山主持的工作。1924年5月,孙中山移居白云山养病,将胡汉民由上海召回,代理大本营事务;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孙中山决定督师北伐,命胡汉民代行大元帅职权;10月23日,直系军阀冯玉祥倒戈,举行北京政变,孙中山应北方之请,决定北上解决国是,仍由胡汉民以大本营总参议留守广州,代行大元帅职权,并代理中政会主席及军事委员会主席。虽全面考虑尚不能说胡汉民在国民党中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习惯,很容易理解为胡汉民最有资格接替孙中山的职务。此外,胡汉民的理论水平非他人能比,是国民党早期理论家之一。
廖仲恺(1877—1925年),孙中山在世时,没有胡汉民的高位,孙中山逝世后不及汪精卫升得迅猛。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即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1904年奉孙中山之命回天津筹设机关,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任执行部外事部干事,曾在日本、天津、吉林等地从事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后,任广东省军政府总参议兼理财政。辛亥革命失败后,随孙中山奔走国内外,从事反袁及护法斗争。曾任广州护法政府财政部次长、广东省财政厅长、《建议》杂志编辑。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被囚于广州。获释不久,受孙中山之托,与苏俄代表越飞赴日本东京商讨联俄联共等问题。广州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成立后,任财政部长、广东省省长、大本营参议。受孙中山委托,与胡汉民等筹划改组国民党。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并为常务委员、中政会委员。与蒋介石一起筹办陆军军官学校于黄埔,任该校党代表。廖仲恺是国民党人中最接近工农、受工农爱戴的领导人,先后担任过国民党工人部部长、农民部部长及省港大罢工委员会顾问等领导工农运动的职务。他二十余年如一日,与孙中山患难与共,甘苦同尝,不遗余力,是国民党中孙中山最忠实的战友和同志。
汪精卫(1883—1944年)也是国民党元老,资历和胡汉民、廖仲恺相当。1905年参加成立同盟会的筹备工作,为会章起草人之一。同盟会成立后,主持最初设的三部(执行、评议、司法)之一的评议部,任评议长。《民报》创刊后,汪精卫和陈天华、章炳麟、胡汉民、朱执信、宋教仁为主要撰稿人,与改良派进行论战,鼓吹革命和共和。汪精卫的笔才、口才和组织才能都有超人之处。1906年在日本法政大学毕业以后,随孙中山赴南洋吉隆坡、越南河内等地,秘密设立同盟会分会一百多处。曾在新加坡出版《中兴日报》,他与胡汉民也是主要撰稿人。孙中山被日本政府驱逐出境后,准备再发动革命起义,为了筹集经费,汪精卫在南洋各地会见同志,报告军事,劝募军需。孙中山对他的工作成绩很满意。固然,推翻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是那时的潮流所向,海内外华人一致赞成,因而南洋华侨仗义疏财;汪精卫联络组织、宣传鼓动之功,亦不可忽视。胡汉民有一段记录当时工作情况的文字:
先生(按:孙中山)乃使同志刊行“中兴报”,以与保皇机关报之‘南洋总汇报,对垒,革命保皇之论战,几若在日本之所为。然敌人较梁启超脆弱已甚,余与精卫只以余事应之,惟行文须至浅显,俾一般华侨认识耳。保皇派在星洲不敌,则急由美洲请徐勤至。徐亦庸陋,非劲敌,稿数续,不能终篇,托他故去。保皇军既墨,华侨乃渐趋于革命旗帜下。余前此未尝闻精卫演说,在星洲始知其有演说天才,出词气动容貌,听者任其擒纵,余二十年未见有工演说过去精卫者。
得到胡汉民的赞誉,说明汪精卫的演说天才实在令人无法挑剔。汪精卫充满革命激情的慷慨陈词,吸引着听众,每场演讲,听众争先到场,他尚未登台,全场即无虚席。他登上讲台,满堂鸦雀无声,每讲到精彩之处,便掌声如雷而起,听众之热情亦随之被唤起。宣传鼓动才干,为革命之所需,汪精卫亦因之博得喝彩。
汪精卫还有一项刺杀摄政王的“英雄”行为。暗杀,并非孙中山的号召。然而,革命党人在一段时间竟大兴暗杀之风。清政府官员,上自摄政王,下至地方文官武将,遇刺事件迭起。那些行刺的革命志士,不成功而成仁者颇不鲜见。清朝的贪官污吏实在是不杀不解心头之恨。可是,即使把他们杀尽,封建专制主义的制度不根除掉,岂不如割韭菜,去一茬又生一茬?何况,那封建官僚群,搜刮民脂民膏,喂养着一大批卫士,戒备森严,完成一桩暗杀,极其艰难;用革命者生命作赌注,实在得不偿失。而那些暗杀者,当他们决心去做暗杀活动时,竟满怀壮志,大义凛然,其精神又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当汪精卫“决心与虏酋拼命”时,孙中山、黄兴、胡汉民等纷纷劝阻,均无效。汪精卫对劝阻同志的回答慷慨激昂,催人泪下。他在致南洋同志书中说:今者将赴北京,此行无论事之成否,皆必无生还之望,愿诸同志协力,巩固现在之基础,努力将来之进行,则革命之成功,有如明晨旭日之必东升。那时,“弟虽流血于菜市街头,犹张目以望革命军之入都门也。”胡汉民劝汪精卫不要因暗杀之举而牺牲人才,伤党的元气。汪精卫不这样想,而认为“凡为党死,死得其正”,回信说,求人才为了用,比如做饭,薪尽饭熟,“若吝薪则何由有饭乎?”他说革命党人用途有二:一为薪,二为釜,薪投于火,化为灰烬,而釜受煎熬,二者成饭以供众生之饱食。他临入京行刺前,破指血书给胡汉民:“我今为薪,兄当为釜。”很有视死如归的气概。
1909年冬,汪精卫与黄复生、喻培伦等入京,在琉璃厂火神庙夹道(今太平桥)组织秘密机关,并设守真照相馆打掩护,第二年开业。初拟炸庆亲王奕劻,但庆王侍从如云,戒备森严,不得下手。载洵、载涛从欧洲考察军事回来,汪精卫等携铁壶盛炸药到车站,准备炸这两位皇叔。但下车的人流中载红顶花翎的人很多,汪精卫以辨别不清攻击对象为由,炸药未出手。又探悉摄政王载沣每天上朝必经鼓楼大街,打算隐蔽楼前短墙内,掷铁罐炸死摄政王一行。因鼓楼大街修马路,摄政王改变行走路线,事不果。最后选定摄政王府附近、什刹海旁边的银锭桥。此外三面环水,仅一面有居民,非常幽僻,为摄政王出入必经之地。桥北有阴沟,计划把装有炸药的铁罐置于桥下,人藏于阴沟,伺摄政王过桥时,以电气发火引爆轰炸。黄、喻负责埋药,汪引放电机。1910年2月21日夜,黄、喻到桥下挖坑,次日夜将铁罐埋在坑中。因电线长度不够。第三天添沟,夜12时再去敷设,被人发现,未及完成即离去。清廷根据铁罐线索侦察到守真照相馆,先后逮捕黄、汪及罗世勋三人,汪、黄被判永远监禁,罗监禁十年。辛亥革命后,清政府开放党禁,赦免不同政见者,汪精卫与黄复生、罗世勋同被释放。刺杀摄政王这件事,汪精卫没为革命立下功绩,却也是一笔资本。
孙中山临终时,表示担心,对汪精卫说:“我看你们真是危险的。我如果死了,敌人是一定便来软化你们。如果不被软化,敌人一定是要加害你们。如果要避去敌人的危害,就是一定要被人软化。”这,也许是指汪精卫们,也许是分析斗争形势。不论如何,他放心不下。如果是针对的汪精卫,那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他谋刺摄政王不成,入狱后,被袁世凯软化,在辛亥革命后南北议和中,以及袁世凯篡权后,他对革命是消极的,促退的,若即若离的,甚至曾帮袁世凯的忙,而拆孙中山的台。不过,中国国民党改组后,汪靖卫在党内的地位依然很高。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孙中山指定汪精卫为主席团成员之一,并参加大会宣言的起草工作。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并为常务委员兼任国民党中央上海执行部常务委员、中央宣传部部长,后兼实业部部长。7月,成立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为成员之一。此时,汪精卫的言论行动很拥护国民党改组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虽然没有胡汉民那种“代理”之重托,也处在孙中山左膀右臂地位。孙中山组织反直三角联盟时,派胡汉民联络段祺瑞,汪精卫联络张作霖。孙中山北上,随从任中文秘书。孙中山病重在京开政治委员会会议,时委员分散各地,只汪精卫一人,乃加派于右任、吴敬恒、李煜瀛、陈友仁、李大钊五人为委员。中政会决定请孙中山立遗嘱,并决定由汪精卫起草。汪精卫担任了这位伟人遗嘱的起草人和签字的主持者。这笔资本也不算小。
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中央的领导体制有所调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中央领导体制采取委员会制。同时保留总理制,因孙中山的历史功绩与地位而定。孙中山逝世后,不再实行总理制,取单纯委员会合议制。国民党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三人,二届增至九人,由中央执行委员互选产生,不设主席。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设主席一人,初胡汉民,不久改汪精卫任。1925年7月1日,将大元帅府改组,成立国民政府,采取委员会制,设主席一人,为汪精卫。国民政府设军事委员会,主席汪精卫。
孙中山去世时,胡汉民正代理大元帅和中政会主席、军委会主席。从国民政府成立开始,情况发生变化,汪精卫任国民政府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后又任中政会主席。胡汉民仅是国民政府常委、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政会委员、军委会委员。廖仲恺为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还是中政会常委,国民政府委员、军委会委员。蒋介石仍是国民政府军委会委员。这中间的变化是汪精卫地位突出,胡汉民地位下降。原因主要是国民党改组后,汪精卫对“三大政策”比较积极,威信提高,而胡汉民正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