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66年11月12日晨4时(清同治五年,农历丙寅年十月初六寅时),在我国南部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今中山市属),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者、中华民国创始人孙中山先生诞生了。
孙中山这位历史巨人的名字,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但是他的各种名号,并不为一般人所知晓,并且在现有各类图书中对其名号的记载也颇不一致,还有程度不等的颠倒错乱之处。
粗略一算,孙中山的名、字、号和化名、笔名确实很多,据不完全统计,总数竟达30余个。这些名号都反映了他所进行的斗争和他的意向。从这一侧面,也可反映出孙中山一生的斑斓多彩和奋斗历程的艰苦辛劳。
准确地说,孙中山的谱名(即上族谱的名)是德明,他幼名帝象,稍长读书时取名文,字载之。
1883年底,在香港拔萃书室读书入基督教受洗礼时,取号日新;1886年在香港补习国语时国学老师区凤墀为其改号逸仙(日新的粤语谐音),以后在广州、香港、澳门学医行医及游历欧美各国时常用此名,有时也把名号“孙文逸仙”连在一起用,如给人书写“序”“跋”之文以及签署某种个别委任状时曾是如此。1897年,在日本进行秘密革命活动时,一位掩护他的日本友人平山周在旅馆登记簿上为他写了“中山樵”的化名,孙则言其意为“中国的山樵”。“中山”既是日本人的姓,也是“中山樵”的省略,孙中山的名字由此得来。在此前后,又化名为陈文、陈载之、林行仙、兴公、中山二郎、高野长雄、张宣、吴仲、山月、翠溪、高达生、杜嘉诺、东山、艾斯高野、肃大江、武公、逸人、高野方、阿罗哈(Dr. A1aha)、Dr. Nakayama、Longsang等。曾用笔名中原逐鹿士、南洋小学生、杞忧公子等。他在公文、函电及书写条幅等时,多自署孙文。
辛亥革命后,在中国,人们习惯地称呼他为孙中山;在日本,统称孙文;在欧美各国,则称孙逸仙(Sun Yat-sen)。
孙中山一生中除用过许多名号外,还有过一些尊称和绰号。这些号和尊称的来源,说来也颇有意思,兹择要者,略述梗概。
谱名德明,是最先之名。孙中山长兄谱名德彰,名眉;次兄谱名德佑,名典。1885年,孙中山在家乡与卢慕贞结婚时,使用的是谱名。他平时与亲属通信,多用此名。
孙中山出生不久,就由他的长辈取“象”为乳名,家人则昵称“阿象”,嗣即惯称“帝象”。据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二册载:“其帝象二字之称谓,乃由其母杨太夫人平日信奉乡人所崇祀之神祇有所谓北方真武玄天上帝者,因以此名赐之。”在封建社会神权思想的束缚下,一些人为了求助神灵的保佑,总让新出生的孩子契某神某佛,拜为谊父(母)的。孙中山的母亲杨氏也不能免俗,她把两个儿子于满月时都拜“北方真武玄天上帝”为“契爷”,长子取名帝眉,次子取名帝象,藉获神明保佑,健康成长。孙中山自己则说:“因我母向日奉关帝像,生平信佛,取号‘帝象’者,望我将来像关帝耳。”此即孙中山幼名帝象的由来。尚有一说:该名是孙中山的祖母黄氏所起的,“象之意义系取义于某山形状”。一直到1884年4月15日孙中山在香港中央书院注册入学时,还是用“孙帝象”这个名字。
文,是孙中山的正式名字,乃1876年孙中山读村塾时,塾师为他取的名字;另一说是他父亲所取学名;尚有一说,是孙中山“立志革命时,自改名文,取义于前有武子,以兵法而垂后世;己则以文治而改革……”最早使用此名见于1890年《上郑藻如书》,此后至1925年3月11日在遗嘱上签字,30多年间所颁发的各种政令、文告、通讯、题签等,大抵皆用此名。
“载之”之字,据孙中山自述:“系由成语‘文以载道’而来,并无别情。”
“日新”之号,则是从《大学》中“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语取义的。改号“逸仙”,出自“日新”的粤语谐音。孙中山在与友人、亲属通信中常用此名。1895年孙中山亲自发动的第一次广州起义失败后,清政府悬赏缉拿的通缉令中注明孙文即孙逸仙。
因革命斗争的需要和在流亡生活期间摆脱清政府派出的密探跟踪的考虑,孙中山曾先后用过前面已提到的21个化名,都分别反映着他自己的意向。
民国成立以后,在各个不同时期,人们又以孙中山的职衔相称。由于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中华革命党和中国国民党中都担任过总理职务,所以人们称他为孙总理。他又于1912年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及1921年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1917年以后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所以人们又尊称他为孙大总统或孙大元帅。
孙中山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富强奋斗了终生,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建了中华民国,对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民国建立后,国民党内及民间已有尊称他为国父者。为了表彰和纪念孙中山的伟大功勋,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于1940年3月做出决议,同年4月1日国民政府通令全国正式尊称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从此以后,人们皆尊称他为国父。
孙中山的先世、亲属与子孙的情况如何呢?
孙中山自述:“文之先人躬耕数代。”他的曾祖父孙恒辉(1767—1801年),娶程氏,业农,有田产十余亩,堪称小康之家。他的祖父孙敬贤(1788—1849年),娶黄氏(1792—1868年),继承父业,亦务农,起初薄有田产,由于笃信堪舆学,醉心术士们的风水之说,常登山玩水,致后来家道中落,成为一个没有土地的佃农。他的父亲孙达成(1813—1888年)为了生活,在16岁时被迫背井离乡,到澳门打工,先是学裁缝,后来又在外国人办的一家鞋铺当鞋匠,每月工钱只有4元。他一直干到32岁,当薄有积蓄时,才回乡结婚安家;后来主要依靠佃耕二亩半田地,并兼做村中更夫,为村里人打更报时,一年得谷12石来维持全家人的生计。孙中山的母亲是距翠亨村不远的隔田村(今崖口乡)农民杨胜辉之女杨氏(1828—1910年),是一位温柔善良又非常勤劳俭朴的农村妇女,不仅料理家务,还参加辅助性农业劳动。他有叔父二人,孙学成(1826—1864年)和孙观成(1831—1867年)。他们因在家乡难以谋生,只好离乡,先后远赴美国金矿当华工,在异国苦苦挣扎,最后均身遭不幸,一人病逝海外旧金山,一人葬身于上海附近的海中。
孙中山的家庭中,除父母和祖母黄氏外,有同胞兄妹四人,他排行第三,上有哥哥孙眉(字德彰,号寿屏,1854—1915年)和姐姐孙妙茜
(1863—1955年),下有妹妹孙秋绮(1871—1912年)。此外,有一个姐姐孙金星(1857—1860年)及哥哥孙德佑(1860—1866年),在孙中山诞生之前均先后夭亡。
孙中山幼年时,家境非常穷困,全家六七口人挤住在村边一间简陋的泥砖屋里。尽管一家人终年辛勤劳动,也只能勉强维持着半饥半寒的穷困生活。到孙中山3岁那年,刚刚15岁的哥哥迫于生计,便到邻乡南蓢村地主程名桂家里做长工。后来由于受不了东家的欺压,1871年17岁时,又被迫背井离乡,跟随舅父杨文纳远渡重洋,跑到遥远的檀香山(当时华侨对位于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的泛称)另谋生计。开始在一个菜园里当工人,不久转到一个农牧场做雇工,后来奔往茂宜岛(Maui,是夏威夷群岛中五大岛之一)开垦荒地,他凭着自己的慧敏聪颖,经过艰苦劳动,逐渐积累下一些资财,又开办起商店和畜牧场,还兼营酿酒、伐木等业,使经营规模日益扩大。到1877年左右,他已自有6000英亩山地的大牧场,雇工数百人,从事畜牧垦殖,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华侨资本家。到1885年时,孙眉自有大牧场的领地达2万英亩,有雇工1000多人,畜养牛、马、猪等数万头,成了茂宜岛的首富,曾被当地人称曰“茂宜王”。当孙眉的经济富裕后,他寄回的侨汇成为孙家主要经济来源,生活得到大的改善,使家庭的经济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孙达成才不再充当更夫,并有时雇工从事耕种。这样,孙家便由贫困农户逐渐转化成为华侨资本家的家庭。
孙妙茜与孙中山相貌酷似,自幼朝夕相处,共同劳动,备尝艰辛,致二人甚是情深。后来她和同里商人杨紫辉结婚,杨曾在檀香山、台湾经营树胶等商业。孙中山5岁时,妹妹孙秋绮(1871—1912年)出生,她成人后嫁同邑东镇榄边墟林喜智。林喜智曾在美国旧金山经商,资产富厚,孙中山旅居美国时,相互过从甚密。
1885年夏,在孙中山实际年龄17岁半时,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八字之合,与同县外壆乡(今珠海市外沙村)卢耀显之女、年刚16岁的卢慕贞(1867—1952年)结婚。婚后7年,生子科(字建华,号哲生,1891—1973年),后又生有二女,长女孙娫(1895—1913年),次女孙婉(1896—1979年)。卢慕贞是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旧式女子,是传统的贤妻良母型的人。她不理解孙中山的革命理想,更反对他因此而长期过艰难困苦的流亡生活;她要求丈夫安分守己,走读书做官之路,在家乡过安宁的日子,不要去做那些大逆不道、累及全家之事,而这些对于有着强烈爱国激情的孙中山来说,都是不能接受的。由于他们在理想、志趣、知识和生活习惯上,都相差太远,特别在革命事业上则完全是一对陌生人,因此,二人在感情上产生隔阂,生活在一起时没有什么乐趣,并且长期的聚少离多,天各一方,彼此徒有夫妻名分。1915年3月,孙中山与分居多年的卢慕贞经过协议离婚。
据《香山孙氏族谱》中的记载,孙中山还有一妾侍陈粹芬(原名香菱,又名瑞芬,1874—1962年)。对这件事,长期以来由于观念、资料及“为贤者讳”等多方面的原因,人们都避而未述。其实,把此事放在百多年前的当时社会及闽粤习俗(旧社会长期都有“妾侍”及“平妻”之说)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就毫不足奇,也毋庸讳避了。
那是在1891年,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时,通过好友陈少白认识了时年19岁的陈粹芬。陈原籍福建厦门,出生于香港新界之屯门,家庭贫寒,文化程度不高,为人聪敏热诚,性格敦厚、刚毅,愿意追随孙中山进行反清革命。不久,两个人在距屯门不远的红楼租屋,成为革命伴侣。从此以后,她伴随孙中山奔走于日本、南洋各地,一起策划革命工作,共度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其中,“日本横滨是他们居住和活动的一个据点。她经常为往来的同志洗衣、做饭。革命党人在香港和横滨之间,密运枪械,她上下船只,传递信息。同志们都很称赞她的英勇和勤劳”。在二人朝夕相伴的10余年岁月里,她照顾孙中山和一些革命党人的生活,诚心竭力,任劳任怨,备尝艰辛,深为人们所称道,革命党人多半称其为“陈四姑”(因她排行第四)。1910年间,她身患肺病,返香港疗养,后来隐居于澳门和中山石歧。孙眉等孙家人一直视其为家族之一员,待之甚善,并在其去世后把她的遗骨安葬于翠亨村北山脚。
在孙中山25岁时,他的儿子孙科出生。孙科从小随母亲到檀香山读书,16岁便加入中国同盟会,参与革命党的办报工作。1912年赴美留学,专攻政治经济科。曾先后担任过民国时期的广州市长,交通、青年、铁道等部部长,立法院长,行政院长,国民政府副主席等职。1973年病逝于台北。
孙科的夫人陈淑英,亦中山县人,与孙科同学于美国,早年曾协助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孙科另有妻室严霭娟、蓝妮。
孙中山的长女娫,曾在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读书,英年早逝。次女婉,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文学系,1912年与戴恩赛结婚,生有一子永丰(1923—1952年),一女成功(1921—1991年)。
孙中山有孙子女6人:长孙治平(1913年生)、次孙治强(1915年生),孙女穗英(1922年生,适林达文)、穗华(1925年生,适张家恭)、穗芳(1937年生)、穗芬(1938年生)。
他的第四代,曾孙有国雄、国欣、国元,曾孙女有嘉琳、嘉瑜等。
他的第五代,玄孙女有美玲、美兰等。
概而言之,孙中山的后裔现散居在美国、加拿大,以及中国台湾等地区,他们承继祖志,基本上都学有所成,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国的统一大业,为振兴中华,为世界和平做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