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分类检索

1. 又依恋又诅咒的大家庭 03

时间: 2019-03-22 热度: 97 来源:

正当巴金在广元过着幼年时代最特殊的一段生活时,中国国内发生一连串惊心动魄的大事。1911年6月,为反对清政府向帝国主义出卖铁路权,四川人民奋起抗争,组织了川汉铁路保路同志会,保路运动风起云涌。9月8日,保路同志会武装起义,包围省会成都。25日,荣县同盟会以“保路”为口号起义,一举成功,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权——荣县军政府。荣县首义极大地推动了四川的革命运动,并成为辛亥革命的序幕。在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清王朝风雨飘摇的形势下,这一年初秋,也许是感到清王朝已朝不保夕,也许是心仪革命运动,也许是不愿在这苦寒山区久留,巴金的父亲李道河辞去了知县的官职,带全家回到阔别两年的成都。不久,武昌起义爆发。11月25日,成都宣告独立;不久,成立了大汉军政府。巴金的父亲带领孩子们用碗口、杯口印制图案为18圈的新国旗。但是,军政府成立才12天,12月28日(夏历10月18日)成都就发生了一场兵变。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这场兵变是由部分巡防军带头起事的,继而,一些边防军、陆军、武装巡警都卷入了。变兵抢劫银行、银号、捐号、票号,繁华街道上的商号、当铺,乃至一些大公馆、大住宅,闹得偌大个成都城鸡犬不宁,户户自危。巴金的父亲忙着埋藏了银圆和其它贵重物品。母亲带着不满七岁的巴金和除大哥尧枚以外的其他孩子,躲到外祖母家,起初呆在房内,后来听到外面的哭闹声和枪声,担心不安全又爬过围墙,在墙外菜园的茅棚里坐了一夜。当晚,正通顺街家中真的冲进十来个变兵,由于有十几个堂勇和三叔从南充带来的镖客持枪以待,家里才免遭洗劫,只“借”给变兵一百圆银元了事。这场持续了半天一夜的兵变和洗劫,使全城关门闭户,人心惶惶。第二天(夏历10月19日)本是巴金和他的母亲的生日,但心神不定的家人却忘了这件事,也无心顾及这件事了。年幼的巴金不可能理解这场兵变,对他来说,这是一场难忘的惊骇。它使一颗幼稚的心在更广大的范围内第一次直接感受到社会动乱给普通人带来的忧虑苦难和不幸。

回到成都以后,已经懂事的巴金常常同哥哥、姐姐以及同辈的堂姐妹、表兄弟们聚会,做各种游戏,拍皮球,踢毽子,掷大观园图,逢年过节,还行各种酒令助兴。除了玩耍,当然还得读书。巴金同三哥尧林一起上家塾,在先生的强迫下,不仅读“四书”“五经”,还熟读了许多其它诗文,特别熟悉《古文观止》中的两百多篇散文。《红楼梦》是家里的大人们都读过的书,巴金常常听长辈们谈论,因此,熟知书中的人物和故事。唐诗、宋词、晚清小说和先秦以来的各体散文,这些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遗产,成了最早浇灌巴金心灵之花的精神养料。

巴金在公馆里受到的最初的教育,主要来自母亲陈淑芬。在荒僻的广元时,母亲自然是巴金幼小的世界的中心。回成都后,长辈、亲人多了,活动的天地更广了,但巴金最依恋、最敬重的人仍然是母亲。巴金后来把母亲称作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先生”。母亲对巴金的言传身教主要是“爱”。巴金说:“她教我爱一切的人,不管他们贫或富;她教我帮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她教我同情那些境遇不好的婢仆,怜恤他们,不要把自己看得比他们高,动辄将他们打骂。”母亲作为大家庭的长房长媳,是一个温和宽厚的贤妻良母。“一张温和的圆圆脸,被刨花水泯得光光的头发,常常带笑的嘴。淡青色湖绉滚宽边的大袖短袄,没有领子。”这就是巴金在追忆中描绘的母亲的肖像。母亲絮絮教诲巴金兄弟“忠实地生活,忠实地爱人,帮助人”,力图让孩子们懂得为人立身处世最根本的道德规范。她把中华民族民族性中宽厚待人的一面,同传统伦理中施善积德的泛爱思想揉和起来,作为做人的根基。母亲“爱一切人”的教诲,深深地植在巴金幼小的心中。它对巴金的影响主要在于推己及人:“因为受到了爱,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分给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把我和这社会连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这是我全性格的根柢。”

巴金的母亲谆谆教诲的“爱”,在抽象的意义上讲,是不管贫富贵贱,不分阶级阶层,泛指“一切的人”,但它的实际内容,却往往偏向于现实生活中处于困顿、不幸境地的贫穷者和弱小者。这使得巴金最初就把“爱”同对被压迫、遭凌辱的贫苦人民的同情联系在一起。在大家庭中,这首先表现为母亲允许他到轿夫、仆人、厨子这些“下人”中去。这样,巴金得以经常同“下人”们谈天说地,玩耍嬉戏,以至“下人”们成了什么事都不对他隐瞒的亲密朋友。与“下人”的交往,使巴金在大公馆的高墙深院中,除了花厅、书房、卧室、花园,除了祖父、父母、叔婶、胞兄弟姐妹和堂、表兄弟姐妹以外,还有了另外一个迥然异趣的环境,这就是“下人”们生活的马房、门房、厨房。

在狭小的马房、在寒冷的门房,巴金常常听到病弱的轿夫、衰老的仆人叙说自己辛酸的经历,倾诉自己绝望的胸怀。他还亲眼看到这些人惨苦的遭遇:有的因偷了主人的字画被赶出门外,沦为乞丐而死;有的病死门房,身子瘦得像一捆干柴;有的被诬陷“盗窃”,在大门内上吊自杀……这一切,开阔着巴金的眼界,使他知道在“家庭”以外,还有“社会”;除了锦衣秀食、养尊处优的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之外,还有许多劳作不息、身份低贱、经历坎坷并且受穷、受饿、受苦的人。使他知道大地上并不都是明媚的阳光,还有沉沉的黑暗;生活中并不都是温馨的爱,还有苦难、辛酸、不平和憎恨。当少年巴金听到、看到“下人”的困苦处境和悲惨遭遇时,他深怀同情,“含着眼泪,心里起了火一般的反抗的思想”。他从心底升出这样一个念头:“我不要做一个少爷,我要做一个站在他们一边,帮助他们的人。”

从那些为生活压得干瘦羸弱的劳动者身上,少年巴金还看到了劳动者忠厚、正直、爽朗的品格。饱经艰辛的轿夫老周是“下人”中对巴金最有影响的一个人。这个备受生活薄待的老人孤身独处,老婆早离开他跟别人跑了,儿子当兵又死于战场。他不懂得自己遭受苦难的根源,不恨旧社会,而以自己的生活信念执著地活着。有一次,巴金帮他烧火,老周指着熊熊燃烧的灶堂对他说:“你记住,火要空心,人要忠心。”他说的是烧火的窍门,也道出了做人的态度。他还对巴金说过:“对人要真实,不管别人待你怎样,自己总不要走错脚步。自己不要骗人,不要亏待人,不要占别人的便宜。”老周的话语,深深地刻在了少年巴金的心上。20年以后,巴金成人并做了作家,还深情地把这个倔强而执著的轿夫称为自己幼年时的“先生”,并认为他所说的“忠心”“并不是指奴隶般地服从主人。他的意思是忠实地依照自己的所信而活下去。”a老周告诫的为人要“真实”“忠心”,成为了巴金毕生生活信念的两个基石,成了他律己待人的长鸣警钟。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