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 17 岁,但他们相知相交,成为风雨同舟,携手共进的密友。毛泽东说: “何胡子是一条牛,是一堆感情。”何叔衡说:“毛润之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他们的同学、朋友形容两人的友谊说:“毛润之所谋,何胡子所趋;何胡子所断, 毛润之所赞。”毛泽东和何叔衡这对湖南第一师范的忘年密友成为中共湖南 党组织的最早创始人,他们风雨同舟,携手共进,为中共历史谱就了一曲美 丽的壮歌。
叔翁办事,可当大局
何叔衡 (1876—1935),字玉衡,号琥璜,谱名启璿,学名瞻岵。湖南宁乡 县黄涓乡杓子冲(今宁乡县沙田乡长冲村)人。虽然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 家庭,但因为何叔衡出生时恰好是端午节这天,在家又排行老五,按宁乡农 村的迷信说法:“男子要午又得五,逢五就福。”何父对他十分看重,节 衣缩食供他读书。何叔衡十分刻苦勤奋,1902 年考中了秀才,县衙请他去管 理钱粮,他深感“世局之汹汹,人情之愦愦”,拒绝了这份肥差,回到乡间 做穷教书先生,他一边种地一边教书,这一干就是 10 年。其间,1909 年,何 叔衡受聘于云山高等小学堂,开始接触到孙中山倡导的新民主义,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外界新书,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过去信奉康有为、梁启超的 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到被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感染。1912 年,云山 高等小学堂的新任校长极力主张复古,何叔衡坚决抗争无果后愤而辞职。
1913 年春,已 37 岁的何叔衡考取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成为简义科 一班的学生。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还来求学,何叔衡解释:世居穷乡 僻壤,风气不开,外事不知,耽误了青春,旧学根底浅,新学才启蒙,急盼 求新学,为国为民出力。这些话体现了何叔衡求学的真实目的,热情真诚, 勤奋好学的他很快赢得了很多同学的尊重。此时,毛泽东是湖南省立第四师 范预科一班的学生。1914 年 2 月,四师被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何叔衡于 这年 7 月毕业。毛泽东和何叔衡同校读书的时间不长,但两人在学校结识后, 很快成为挚友。何叔衡为人热忱、真挚,办事认真、能吃苦,他在教书时与 学生谈话,常常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毛泽东称赞他:“何胡子是一条牛, 是一堆感情。”何叔衡也钦佩毛泽东的聪明机智、见识超群。为何叔衡并列 为“宁乡四髯”的谢觉哉回忆说:“在我还未认识毛泽东同志以前,叔衡告 诉我,毛润之是个怎么了不起的人物。”
何叔衡毕业后受聘于长沙楚怡学校,担任主任教员,他们之间的深厚友 谊并没有随着距离而相远,反而在一件件活动中日益志趣相投,走上了同一 条革命道路。何叔衡仍参加毛泽东等一师同学的讨论和活动,毛泽东也常到 楚怡学校与何叔衡交谈,两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1918 年 4 月,毛泽东、蔡 和森等经过长期酝酿,成立新民学会。一开始,何叔衡认为自己年纪大了, 不配与 20 岁左右的年轻人为伍,提出不入会。几经毛泽东的劝说,他在 1918 年 8 月加入新民学会,并成为了骨干会员之一。何叔衡入会时已 42 岁,是年 纪最大的会员,但他热心于会务工作。之后大半年时间,毛泽东、蔡和森等 人为赴法勤工俭学在北京、上海等地奔波,何叔衡成为在长沙的会务和通讯 联络的实际负责人。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毛泽东回到湖南组织湖南青年 学生声援北京五四运动,何叔衡全力协助毛泽东,积极组织开展湖南的反帝 反封建斗争,体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极强的办事能力,这年学会改选时, 何叔衡就被选为执行委员长。
1919 年冬,毛泽东发起组织驱除湖南军阀张敬尧的斗争,何叔衡积极参与。 12 月 4 日,何叔衡在楚怡学校主持召开长沙市各校师生代表会议,按照会前 与毛泽东讨论的意见,向大家说明了驱张斗争的意义和策略,提出“张毒一 日不出湘,学生一日不返校,教师一日不受聘”的斗争口号,得到代表们的 赞同。会后,毛泽东、何叔衡又召集新民学会会员、省学联骨干举行紧急会 议,决定组织驱张代表团,分赴北京、上海、广州、衡阳、郴州、常德等地, 争取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毛泽东率领代表团上北京,彭璜率领代表团到 上海广泛地开展驱张斗争。同时,何叔衡负责率领衡阳代表团,他于 1920 年 3 月带队到达衡阳,有条不紊地开展起驱张工作,他根据衡阳的局势,制定了 相应的措施。一方面他以衡阳三师为基地,联合当地爱国学生夏明翰等,发 动学生和各界民众参加驱张斗争;另一方面通过召开群众大会,举行游行示威, 发表通电等方式,揭露张敬尧祸湘罪行,取得舆论支持。何叔衡不惧危险亲 自带领学生,跋涉于耒阳、资兴等各县,进行驱张宣传。何叔衡还亲自登门 拜访或联络衡阳一些社会上层人士,请他们对驱张斗争予以支持或保持中立。 夏明翰的祖父夏时济曾做过清朝户部主事、江西等地营务处总办,与当地驻 军首脑吴佩孚颇有交情,在衡阳很有地位。何叔衡不仅亲自登门拜访夏时济, 争取他同意联系湖南各界知名人士发表驱张请愿电文,还充分利用夏时济和 吴佩孚的交情以及吴佩孚和张敬尧的矛盾,促使吴向张施压。1920 年夏,驱 张斗争取得胜利,何叔衡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毛泽东十分赞赏,他说:“叔 翁办事,能当大局。”
风雨同舟
1920 年 7 月,毛泽东发起筹办文化书社,以传播新文化和新思想。何叔 衡慷慨地拿出自己勤俭节约储存起来的钱支持书社,还四处奔走,积极为书 社筹集资金。当时长沙县知事姜济寰是他一个学生的父亲,思想比较开明, 何叔衡便邀毛泽东一同拜访姜济寰,取得姜对书社的支持。在姜的影响下, 商会会长左学谦,教育界知名人士朱剑凡等人都资助文化书社。9 月初,文化 书社正式营业,何叔衡不仅在楚怡学校设立贩卖部,而且在老家宁乡办了分社, 为传播马列主义作出了贡献。在毛泽东的影响下,何叔衡也开始走上马克思 主义信仰的道路。8 月 22 日,毛泽东、何叔衡等发起组织湖南俄罗斯研究会, 会议在长沙县知事公署开会,姜济寰也参加了会议。会议指定毛泽东、何叔 衡等为研究会的筹备委员。何叔衡利用一切社会关系,积极推动研究会的工 作,介绍任弼时、萧劲光等第一批留俄学员于 9 月赴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俄语。 后来,又介绍了彭述之、刘少奇等人去该学社。上海外国语学社学员最多的 时候约 50 人,其中湖南就占了 22 人。
也就在这年秋天,何叔衡被任命为湖南通俗书报编辑所所长。他聘请谢 觉哉任《通俗教育报》主编,周世钊、熊瑾玎、罗宗翰为编辑,又特意邀请 毛泽东参加第一次编辑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发言,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 他首先向大家分析湖南政治、社会各方面的情况,提出将《通俗教育报》改 名为《湖南通俗报》。接着,他提出办这份报纸的基本方针:“通俗报是对 一般群众进行教育的武器,文字必须浅显生动、短小精悍,尤其是要根据事 实说话,不要专谈空洞的大道理。”毛泽东的主张被何叔衡等人接纳,成为 何叔衡主持通俗报期间的工作纲领。9 月 11 日,《湖南通俗报》以崭新的面110 / 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 目出版,何叔衡、毛泽东等人利用《通俗报》公开合法的身份为“我”服务, 刊登宣传民众联合、妇女解放、劳工神圣、文学革命、反对军阀等新文化新 思想的文章。文字以白话文为主,生动通俗、短小精炼、尖锐泼辣。毛泽东 隔几天就要到通俗报馆来一次,随时对编辑工作提出意见,使编辑质量得以 不断提高,通俗报的发行量也从此大大增加,不仅一般市民和工人爱读,有 些中小学将它定为课外读物。毛泽东称赞:“这一年的《通俗报》办得很不错。” 毛泽东还将通俗报馆作为基地,常约集新民学会会员在此开会谈论建立共产 党的问题。
何叔衡、毛泽东在通俗报馆的活动很快引起了赵恒惕政府的警惕,他们 大骂:“政府自己办的报纸,专门骂政府,真是岂有此理!”“何叔衡专听 毛泽东的主张,尽用些新民学会的人,这些人都是过激派。”1921 年 6 月, 何叔衡被赵恒惕政府免职。毛泽东、何叔衡等人在船山学社商议重新办报问题。
1921 年元旦,毛泽东、何叔衡等组织新民学会召开新年大会。三天的会 议都由何叔衡主持,毛泽东报告开会的理由和经过后,何叔衡将要讨论的各 问题提出。会上在讨论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道路问题时,何叔衡说:“主张过 激主义,一次的扰乱,抵得二十年的教育,我深信这些话。”毛泽东表示:“我 的意见与何君大体相同。社会政策,是补苴罅漏的政策,不成办法。社会民 主主义,借议会为改造工具,但事实上议会的立法总是保护有产阶级的。无 政府主义否认权力,这种主义恐怕永世都做不到。温和方法的共产主义,如 罗素所主张极端的自由,放任资本家,亦是永世做不到的。急烈方法的共产 主义,即所谓劳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最宜采用。” 经过新年大会,新民学会的宗旨转向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何叔衡成为坚 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6 月底,毛泽东接到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的来信,要湖南推举两名代 表到上海出席中共一大。6 月 29 日,毛泽东和何叔衡作为湖南共产主义组织 的代表,离长沙赴上海。为了保密,他们形色匆匆,没有告知他人。仅有的 几个知情人中有谢觉哉,他在日记中记载:“午后六时,叔衡往上海,偕行 者润之,赴全国 OOOOO( 注:‘OOOOO’意为‘共产主义者’) 之召。”何叔衡往日蓄着胡须,所以大家又称他“何胡子”。这次为了隐秘,他特意把 胡须剃了,头戴遮阳帽,和毛泽东趁着暮色,登上了小火轮。
中共一大后,回到湖南的何叔衡继续协助毛泽东开展各项工作。10 月 10 日,毛泽东在长沙建立中国共产党湖南支部,任支部书记,何叔衡、易礼容 等是成员,在他们的努力下,湖南党组织迅速发展,谢觉哉、姜梦周等人由 何叔衡介绍入党,这时的何叔衡被称为湖南建党的“老母鸡”。衡阳、岳州、 常德等地都建立了党的支部和小组,党员人数也极大增加。1922 年 5 月底, 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成立,毛泽东任书记,何叔衡担任组织委员。
这期间,在 1921 年 8 月,毛泽东、何叔衡创办湖南自修大学。自修大学 在国内外各重要大学和学术昌明地方以及湖南省内中等以上学校、学术团体, 设通信员以进行联络和交流学术。该校是一种平民主义的大学,采取“自己看书, 自己思索”,“共同讨论,共同研究”的方法学习。9 月,自修大学设补习学校, 何叔衡任主事,主持招收学生 120 余人。自修大学在 1923 年被当权政府封闭后, 何叔衡又和毛泽东一起组织筹办湘江学校,他在罗宗翰、易礼容后还曾担任该 校校长。自修大学和湘江大学是湖南革命干部的培养摇篮,被誉为“湖南革命 的总汇处”。1921 年夏秋间,毛泽东还推荐何叔衡接任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附小 主事职务。
从四师开始,在多年的学习生涯和革命活动中,毛泽东和何叔衡高度信 任、感情亲密,两人间的深厚友谊当时在新民学会中众所周知,大家说:“毛 润之所谋,何胡子所趋;何胡子所断,毛润之所赞。”毛泽东对何叔衡的信 任从 1921 年 9 月 28 日他给萧子升的信中也可见一斑,他在信中谈到为新民 学会旅法会友陈赞周筹款治病问题时说,“此款在国内同人中似只能以你我 和叔衡三人担任为度。”
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
1928 年 6 月,何叔衡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早在湖南组织赴法勤 工俭学时,何叔衡就有赴法的想法,毛泽东劝他“不必留法,不如留俄”。何叔衡深以为然,放弃了留法的机会,后来湖南又组织留俄时,远在法国留 学的新民学会会员蔡和森为学会发展计,给毛泽东写信说“叔衡似永不可离湘, 去俄不如留湘之重要”。何叔衡又一次放弃了留俄的想法,而是组织其他青 年赴俄国留学。直到这一次因为组织需要,何叔衡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离家路。 在赴苏途中,他吟诗:“身上征衣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生合是忘家 客,风雨登轮出国门。”“忘家客”三字表达了何叔衡舍家为国的崇高品质, 这和毛泽东教育弟妹们干革命时说的“舍小家为大家”所表现的革命精神又 是完全的一致。
何叔衡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十分刻苦认真,当时共产国际在中国革命问题 上存在着复杂激烈的斗争,何叔衡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对重大政治问题 的判断十分准确,而且行动果断,同在莫斯科学习的徐特立、吴玉章、林伯 渠等几位老同志在政治上都是跟着何叔衡走。何叔衡常向他们表示自己对毛 泽东的心悦诚服,“润之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润之说我不能谋而能断, 这话是道着了”。
1930 年 7 月,何叔衡从莫斯科回国,在上海担任共产国际救济总会和全 国互济会主要负责人。1931 年秋,他到达中央苏区。此时,毛泽东任中华苏 维埃中央临时政府主席,他对何叔衡的到来十分高兴,力荐何叔衡担任工农 检察部部长。何叔衡每天随身带着“三件宝”——布袋子、手电筒、记事簿, 起早贪黑,走村串户,亲自调查核实苏维埃机关、企业和合作社的工作作风 和态度等情况。
1932 年 2 月 10 日,毛泽东到中央工农检察部检查工作,表扬何叔衡等人 的出色工作,并一再强调检察部工作的重要性:“我们苏维埃政府机关里仍 有一些不顾党和根据地事业而唯利是图的不纯洁分子,有的手中有了点权就 大手大脚,浪费公款公物毫不心痛,败坏了党的优良传统和声誉,破坏了党 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损耗了根据地大量的资财,给革命带来严重的危害。” 毛泽东要求,要下决心刹住苏区内出现的这股贪污浪费歪风。2 月 19 日,毛 泽东主持召开人民委员会第七次常务会议,决定组织临时最高法庭,由何叔 衡兼任临时最高法庭主席。
何叔衡身兼数职,检察、民政、司法等工作都由他主持,任务繁重,但他 严肃认真,不辞劳苦,不惧危险,坚决进行反腐肃贪。在他的带领下,工农检察 部查获并严肃处理了很多腐败贪污案件,使苏维埃政府成为“空前的真正的廉洁 政府”。
叶坪村苏维埃政府主席谢步升强占公田,利用手中权力,贩卖水牛获利, 强占民妇,恶迹斑斑,调查人员全面掌握了谢步升贪色贪财的罪证后,何叔 衡决定逮捕谢步升。没想到,案件审理遇到巨大阻力,谢步升刚被关押,苏 区中央局一些领导攻击检查部推行右倾机会主义,通知释放谢步升。何叔衡 亲自到苏区中央局讲清谢步升的犯罪事实。同时,他派人向毛泽东汇报情况。 毛泽东说:“腐败不清除,苏维埃的旗帜就打不下去,共产党就会失去威望 和民心!与贪污腐化作斗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天职,谁也阻挡不了!”毛 泽东的指示为检察部处理谢步升案件增添了勇气和决心。1932 年 5 月,苏维 埃临时最高法庭对谢步升案进行了公审判决,谢步升被执行枪决。一时间, 苏区上下反响强烈,人们看到了共产党铲除贪污腐败的决心。
在何叔衡的斗争下,苏区还严肃惩处了蓝景勋、徐景魁、左祥云等一批 贪污腐败分子,在这些案件的处理中,何叔衡得到了毛泽东的大力支持。
毛泽东、何叔衡当时是在一种极端严峻的环境中工作,从 1931 年 11 月 的赣南会议开始,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对红军的领导遭到博古、李德等人的排挤。 何叔衡也被作为“罗明路线”的代表遭到错误的批判,1933 年年底职务被撤 销,对此毛泽东感到十分无奈。红军长征时,当时在中央掌握领导权的博古、 李德等人惮于毛泽东的威望将他临时加进随军名单,而何叔衡则被留在了中 央苏区。
1935 年 1 月,党组织决定派人护送何叔衡、瞿秋白等人去上海工作,2 月 24 日在途经福建上杭县时,他们被敌军包围,何叔衡不幸壮烈牺牲,时年 59 岁。他实践了生前所说“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直到 1937 年,党中央才得到何叔衡牺牲的真实消息,在纪念党成立十六 周年大会上,毛泽东悲伤沉痛地宣布了这个噩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