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分类检索

祝大寿欣慰元老颁特勋安抚众心

时间: 2015-03-16 热度: 138 来源:

祝大寿欣慰元老 颁特勋安抚众心

(一)

在蒋介石时代,每逢何应钦的大寿,蒋均有所表示。此中的原因,除了蒋与何的特殊关系外,蒋要借给何应钦庆寿,鞭策他为自己更好地效劳,同时也激励他的同僚和部属,像他那样矢志尽忠。

1939年4月2日,何应钦五十大寿,鉴于抗战吃紧,陪都新迁,百废待举,何应钦不敢庆祝。但蒋介石没有忘记,挥毫写了一个“寿”字以示祝福。抬头是“敬之同志五十大庆”,落款是“蒋中正敬祝”。

1949年3月12日,何应钦届满花甲,已经“下野”的蒋介石在溪口写下了“安危同仗,甘苦共尝”意味深长的寿轴,让何应钦至死难忘。

1959年3月21日,何应钦进入古稀,时值台湾政局渐趋稳定,经济也开始起步,“反攻大陆”的鼓噪也随之高涨。蒋介石写下了“同舟共济”四字祝贺,上款写上“敬之同志七十大庆”,下款署“蒋中正敬祝”。蒋介石虽期许“同舟共济”,但他却无所济于何应钦。大约有感于元老们被冷落,为何应钦七十大寿题诗作画者特别多,也各有旨趣和弦外之音。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素来钦佩何应钦,为何应钦的七十寿诞题诗一首相赠。诗中写道:

浩浩复肫肫,时贤莫比伦,

昔经北山下,道左一平民。

寿见降人祝,交因弟子亲。

中兴元老壮,乐道不忧贫。

附缀“敬之上将七十大庆于右任恭祝”。

以诗词祝寿者大有人在,但何应钦独偏爱这首,除了个人私交甚笃外,诗中道出了两桩鲜为人知的旧事。为了让别人明白此诗的旨趣,何应钦在事后作了一跋语,加以注释和谦谢:

钦既迁台之明年某日,自草山返台北,而车不能进,乃策杖行于榛莽间,为三原老人见我而载之归。越数岁,七十初度,承惠瑶章,颈联即志此事。腹联以日韩之谊相饰。“交因弟子亲”之句,由于韩使金弘一为钦长贵州讲武学校时及门。其时化名王雄,人鲜知者,三原遇钦素厚,此诗奖许过甚。览之滋愧。夫乐道安贫,固所夙励;然浩浩肫肫,钦曷敢妄企先贤哉!己未春,应钦谨跋

作为何应钦的西南同乡和志同道合的良友,张群也写了两首诗,一祝何应钦七十初度,二祝何应钦、王文湘结婚五十二周年。

第一首写道:

浩荡盘江漱涤深,云腾溥作九州霖。

七旬上寿开新纪,二月当春惬好音。

辅国久知须柱石,收京重待启山林。

郊垌小队看行猎,省识平生射虎心。

这首诗的末联宜“正面文章反面读”。其中明是称赞何应钦去台以后,打猎的兴趣仍不减当年。但时移境迁,当年打猎的乐趣在戎马倥偬之余寻求刺激和轻松,而去台以后的行猎,却是转移心中的烦忧,因厌苦党争政潮而寻求山林野趣的恬淡闲适。不过,论行猎的水平和实绩,在台湾的国民党要人中,何应钦的打猎队几乎可以与杨森的打猎队相伯仲。

张群的第二首诗写道:

结契苔岑笃不移,艰难军国共驱驰。

每缘雪虐风饕候,益显松贞竹劲姿。

同列又联鸳鸯侣,双栖相贺凤凰枝。

宾筵酬献多鸿藻,桃熟千年正此时。

这首诗中,道出了王文湘之为人妻,克尽妇道,与何应钦反共志同道合,为何应钦在官场中排忧解难的情况,认为这是他俩“双星并耀”的基础。

与何应钦同为黄埔系“八大金刚”之一的顾祝同,自从军以来多在何应钦手下,无论内战外战、官场政坛、冷暖寒热都与何应钦感同身受。去台后同样被打入冷宫,成了“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的副主任,陪伴何应钦坚守冷衙门,自然感慨良多,希冀何应钦东山再起,自己也可重新风光,所以他的祝寿诗述往与瞻前并重:

黔灵瑞气自天申,五百年间诞哲人。

开国勋名光日月,匡时肝胆尚轮囷。

曾专节钺经千战,每系安危在一身。

今日中原犹板荡,待公筹策靖烟尘。

一些致词祝贺者,更以何应钦不以功高而踌躇满志,而几渡重洋,讲求“道德重整”,学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基督“舍身救世”,学释迦牟尼“发大悲心拔众生苦”,何应钦几乎被捧为圣人。

1969年3月31日,何应钦八十大寿,蒋介石又写了一个“寿”字相贺,所不同的是抬头为“敬之主任委员八秩大庆”,署名“蒋中正”,并加盖了一方印,更显慎重恭谨。“副总统”严家淦与张群、孙科等455位军政要员,请画家林克恭绘制了何应钦接受日军降书的油画,并为之作序,不仅在旌表其功,更在激其奋发忠勇,为台湾的“中兴”再任驱驰。序的后部分写道:自大陆败退,“我政府越在东陬,日以光复大陆为务。公总领顾问,从容咨度,规划战略。今岁春二月中浣之吉,为公八旬悬弧之辰,牧野鹰扬,犹是尚父神采。朋旧宾僚及门弟子,谋为庆颂之宜,乃浼林克恭君绘公代表蒋公接受日本降书图,具姓名于次,籍介眉寿,且券中兴伟业之成。夫一图曷足以尽公生平,冀人人仰斯图也,缅想往烈盛德,穆然兴起。世人观斯图也,鉴于军旅艰难,而征得道多助,于以窥公寿身寿国寿世之义,以合于诗人戬谷九如之颂,公其笑而许之”。

何应钦主持的“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的各位委员推王家榘撰稿,由钱大钧撰书寿序。何应钦任会长的“联合国中国同志会”也撰写寿序相赠。似乎要对何应钦的八十寿诞有进一步的表示,在4月5日召开的国民党第十届“全国”代表大会上,何应钦当选为“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

何应钦一生坚持不写自传,据他自己说,没什么好写。其实,可写和值得写的东西太多太多。八十大寿时,他写了《八十诞辰感言》,对外界关于他拒绝写自传的事儿谦虚至极地作了交代:“我个人极平凡,过去30多年,对于党国有一些贡献者,不外下面三点:第一,得蒋‘总统’的信任;第二,将士用命,上下一心,精诚合作;第三,每担任一要职,必选优秀之幕僚相助。”如照此三点写来,还有什么自传可写?不过,从上面总结的这三点中,可以看出“武甘草”的性味,上下左右、尊卑贵贱处处照应周全,无一遗漏。当然,何应钦坚持不写自传的原因,并非纯粹出于谦虚,而是有许多苦衷不能与外人道,不如身后任人评说。

(二)

1979年3月11日,是何应钦的90大寿,台湾当局专门成立了“何应钦上将九秩华诞筹备委员会”,办理祝寿表功事宜。为了表彰这位对蒋氏父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元老,这天上午,蒋经国在“总统府”正厅中举行了隆重的授勋仪式,将台湾当局给军人的最高奖赏——国光勋章——奖给何应钦。这是一枚金质的八角形勋章,中心圆环中以蓝天、白云为背景,岩石上兀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鹰。在勋章证书上,有如下文字:

兹以“总统府”战略顾问何陆军一级上将应钦追随国父与先“总统”蒋公,献身国民革命五十余年来,凡北伐、“剿匪”、抗战迄今戡乱,无役不从,殚精竭虑,保国卫民,或戮力疆场,指挥决胜,或运筹帷幄,克壮勋猷。特颁国光勋章,以表国家崇酬功勋之至意。

在这份证书上签名的有“总统”蒋经国、“行政院长”孙运璇、“国防部长”高魁元。

授勋之后,蒋经国亲自斟上半盏红色的香槟酒,向何应钦道贺。何应钦于受勋后发表声明:“这项殊荣,首应归之最高统帅先‘总统’蒋公的领导,次则应为我全军将士共享。”

下午,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在台北三军军官俱乐部为何应钦举行祝寿茶会。

俱乐部大厅布置得富丽堂皇,喜气洋洋。进门处高悬着“捍卫党国”的奖额。这幅长约3米,宽约1米的锦缎横幅,是何应钦参与指挥“龙潭大捷”的奖赏。1927年9月,何应钦、李宗仁和白崇禧共同指挥国民革命军第一、七等军,在龙潭之役中打败孙传芳的主力,既解了南京之围,又为后期北伐的全胜奠定了基础,国民政府特制了这幅奖额颁赠何应钦。

何应钦九十寿诞时获蒋经国颁授特勋后握手之情形

奖额之上,是仙鹤凌云的图案,衬托着“万寿无疆”四个篆字;门墙两侧均饰以鲜花彩绸,旁立一高约3米余的寿星像。大厅正面设置寿堂,堂上高悬红纸金字的“敬之先生九秩华诞”的巨型横幅;横幅下鲜花簇拥着“寿同金石”匾额;正中是一巨大的圆形“寿”字。寿台设在鲜花之前,台子正中旋转着何应钦所获“国光勋章”的证书,寿台左侧竖立着蒋经国所赠的寿轴,上书“松柏不凋于岁寒”,落款署名:“晚蒋经国”。寿台前饰以100个不同写法的“寿”字的“百寿图”。台前右侧的圆案上,高耸着宝塔一般,高约2米多的蛋糕;左侧是讲台。讲台左侧摆着2把太师椅,一为蒋经国席,次为何应钦位。

茶会开始前,蒋经国、严家淦、谢东闵、孙运璇、张群、谷正纲等率领台湾各界要人一齐步入寿堂;会场上的1000多人起立鼓掌,何应钦春风满面地从座位上起立致敬。众人趋近何应钦面前,如众星捧月般地拱手道贺。何应钦身着崭新的戎装,胸前佩戴着当日上午所获得的勋章,笑容可掬地应接着盈耳绕梁的称颂。

何应钦九十寿诞时台湾画家所赠之受降图

蒋经国未执掌大权的那些年,因何应钦与他的老师、挚友陈诚有嫌隙,对何显得有些怠慢。时光流逝,何应钦失势而陈诚腾升,嫌隙渐消。当了党主席和“总统”的蒋经国无论是公开场合还是私下相会,对何应钦都执晚辈礼。也许,精明的蒋经国从何应钦待人处世中奉行的“礼多人不怪,尊己先敬人”的态度中学到了广结人缘、和睦左右的诀窍。

蒋经国主持茶会并率先致词。这篇祝词从台湾当局的立场出发,对何应钦的一生作了“隐恶扬善”的概括;对某些重大历史事件中何应钦所起的作用虽奖誉过甚,但却能帮助人们了解何应钦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更可窥视致词者在当时国际形势下的特殊心态。他说:

今天欣逢我们敬爱的革命前辈何敬之先生九秩大寿,看到敬公精神健旺,体气康强,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到非常欢欣。

敬公追随国父与先“总统”蒋公,献身国民革命,不仅在军事上、政治上贡献国家民族,勋绩崇隆,而且致力于促进民主宪政、文化复兴、道德重整、革命外交,事功德业,树立了国人一致仰望的风范。

敬公革命一生,实在和我们国民革命光荣奋斗的历程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尤其是在东征、北伐、“剿匪”、抗战、“戡乱”时期,如棉湖之役,惠州之战,龙潭之胜,独山之克,没有一次不是激烈艰难的战斗,也没有一次不是敌众我寡、兵力悬殊的形势,但是敬公都能指挥若定,以寡击众,扭转战局,造成决定性的胜利。尤其是在本党清党的时候,敬公坚持反共,不稍妥协;而西安事变发生,敬公拥护领袖,号召忠义;日本侵华日急之际,敬公主持军务政务于华北,筹策肆应,完成抗日的战略政略部署;对日抗战期间,和胜利受降之后,出任参谋总长、国防部长和行政院长,整建军备,维持政务,可以说敬公都是受任于险恶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坚持原则,砥柱中流。敬公的清怀亮节,真如岁寒不凋的松柏,愈受风霜,愈见刚毅,愈经冰雪,愈加劲挺。今天我们更明白地看到,敬公一生奋斗的精神和方向——对于革命主义的实践笃行,对于革命责任的全力贯彻,对于革命艰难的无畏无惧,不成不已;敬公的伟大志事和风范,实在使我们大家向慕景仰。今天我们以欢欣的心情,祝贺敬公嵩寿松柏常青,我们也以无比的信念,祝我们的“国家”民族生机蓬勃,中兴再盛。

作为寿星,何应钦随后致谢词。谢词中既突出了自己对蒋氏父子的无限忠诚,对上至“总统”下至士兵都有所照应,也恰如其分地陈述了自己的政见和情绪,又一次发挥了“武甘草”雅号所包含的调和百味的功能。他说:

……第一,应钦以为,“中华民国”建国大业的基础,确立于先“总统”蒋公的黄埔建军。从此国民革命不但有了真正的武力,而且在蒋公的英明领导之下,使这一武力与国民相结合,历经……各役,皆能克敌制胜,为历史写下一页页不朽的诗篇。因此,在国民革命光荣的过程中,一切成功,一切胜利,都应归之于先“总统”蒋公,任何后知后觉的革命同志,都难以望其涯际。

第二,应钦认为,我国军全体将士,在历次革命战役中,皆能秉承先“总统”蒋公的睿智领导,英勇战斗,克尽革命军人天职。东征时期的棉湖之战,教导团大破十倍于我的精悍之敌,巩固了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时期的松口战役,东路军以寡击众,以迂回战击溃孙传芳的主力周荫入。龙潭战役,更在国家危难、中枢无主的险恶形势下,经七昼夜的浴血苦战,歼灭孙传芳渡江的七万之众,使我首都转危为安。汀泗桥、贺胜桥两大战役,由蒋公亲自指挥,大破吴佩孚的主力,使所谓十四省联军彻底溃败。“共匪”倡乱时期,盘踞湘、赣、鄂、皖各省,“国军”五次“围剿”,犁庭扫穴,经过两万五千多里的追击,终使“残匪”数千人逃窜延安,几乎全部就歼。抗战期间,上海会战,三个月的炽烈保卫战,三十万国军健儿的奋斗牺牲,完成了我军战略部署,赢得了国际人士的一致崇敬。台儿庄、长沙、衡阳、随枣、常德各次会战,都能以强烈的黄埔精神和战斗意志,击败装备优良的日军,获得辉煌的胜利。政府迁台时期,金门古宁头之役,粉碎了“共匪”渡海进犯的迷梦;尤其是“八二三”金门炮战,先“总统”蒋公亲临战地,蒋“总统”经国先生躬自督策,造成了革命战史上的重大战果,巩固了台、澎、金、马复兴基地。这些英勇的事迹,都是我全体三军将士抛头颅、洒热血共同创造的伟大成就。

第三,基于以上事实,应钦要特别说明,个人五十年来所担任的各项军职,都是蒙先“总统”蒋公特达之知之所赐;凡所作所为,都是秉承领袖的英明指示;在指挥各次攸关国家安危的重大战役中所获的战果,都是我三军将士牺牲奋斗得来。因此,一切荣誉,首应归之于统帅,次则应为全体三军将士所分享。今天,“总统”颁授的国光勋章,事实上应钦是代表我全体三军将士共同接受;而由三军将士分享这一份殊荣。

应钦今天已届九十,但时时谨记先“总统”蒋公在本党十届二中全会的训示,而永远保持奋发的精神与意志,以期无负领袖的期望。蒋公在那次全会中说:“一个人的体气,不可能不随岁月而变易衰老,但一个人的精神识力,却当随着岁月而增长充沛,所以我年事虽高,却始终以行健自持,务令精神意志的光热不息,新学新知的源头活泼,而断不容其颓废滞钝……同志的年龄是自然增长的,但党的生命,却必须使之春青鼎盛……因此,特别要年长的同志,皆能以其经验智慧,对年轻同志加以启迪接引;尤其需要年轻的同志,以其活力潜能,扩大国民革命的成就,而日新其德,日进有功。”应钦今天深感总统和各位的盛情,特别以先“总统”蒋公的训示自勉,更希望各位能与应钦共同勉励……

在茶会上,蒋经国向何应钦赠送了寿轴。何应钦接过寿轴,当场展示,然后在一片掌声和祝福声中,举刀切开巨大的塔式的九层蛋糕,与众人分寿。

台湾前“总统”严家淦给何应钦的贺诗中写道:

南宫勋业世非常,石泐燕然字有光。

上相人争瞻潞国,元良福远过汾阳。

力扶道德期重整,功裨敦椠讵可量。

待得收京开画锦,年年此日共称觞。

送寿词、贺诗者数以百计,台湾的权贵和名流兴师动众,热闹空前。

(三)

当晚,何应钦参加了“国大代表”何天明以“何氏宗亲会”名义在家中举办的寿糕寿宴。台北市市长李登辉、国民党台北市党部主任委员余钟骥等也前往祝寿。在寿宴上,何应钦与李登辉谈笑风生,介绍自己的养生之道。他说:“保持身心愉快的诀窍是知足,能知足便常乐,也就不会贪求无厌,患得患失。”他认为一般人的毛病,“就在不知足,这也正是养生的问题之所在”。这的确是何应钦的经验之谈,非但养生,而是对一切都要遵依“知足常乐”的古训。

何应钦的贵州老乡谷正纲,邀集“国民大会代表主席团”的83人,赠送何应钦一寿文,文中称何应钦与蒋介石的关系是“管仲相齐桓,太公佐周武,云龙契合,而成不世之业”。黄埔系中的老同事、老部属顾祝同等43人的寿文中,称何应钦之于国民党,“若汤有伊尹,周有吕尚”。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董事长王云五等81人,也作诗文相赠。黄埔军校一、二、三期在台的黄杰等218人,送何应钦以签名的寿册。在台湾及在海外的书画家张大千等,各赠书画以表祝福。

“中日文化经济协会”在寿典之后,集资台币25万元,将何应钦所珍藏的委任状、书信、照片、书画及九十寿诞的图文编印成册,名之为《云龙契合集》,比喻他与蒋介石、蒋经国的关系如“祥云护龙”。何应钦为这本书画集所作的序言称:“……于今九十年忽焉已至,时事尚艰,曷敢言寿?乃承中央集会致庆,复蒙蒋‘总统’经国先生授勋,颁赐祝词,荣光稠叠,如沐春风。回忆曩值生日,屡奉先‘总统’书赠题字,且有手函真迹指论国事,亦久所珍藏,此外尚有友好函札书画多件,兹谨裒为一集;以先‘总统’手函给三原老人题跋,有‘云龙契合’一语,爰取以名斯集。明明在上,济济云从,于以见与并世诸君子报国之踪也……”

序中所言之“三原老人”,即于右任。他为蒋介石促何应钦出掌行政院的亲笔函所题跋语为:“敬之上将服膺主义,信仰领袖,当国家干城之寄,凡数十年来,未尝以私人得失为出处虑,拜命论道,义节弥彰。观此一函,益信云龙契合,事非偶然!”

《云龙契合集》问世后,何应钦便将它视为自己的“传记”了。这本书画集中所收藏的最早的委任状,是1917年2月黎元洪、段祺瑞委任他为贵州陆军暂编第四团团长时的,同年由贵州督军兼省长刘显世任命他为贵州陆军讲武学校校长的委任状,也收在其中。这些东西保存了半个多世纪,足见何应钦心性之精细。

蒋经国亲自为何应钦做寿,使他大受感动。他整理近年文稿时,以“蒋‘总统’经国先生既膺重任,不遗葑菲,以钦顽躯尚健,每以力之可及之事,来相任使,钦虽云迈,又曷敢辞。于是遂多机缘,发为浅论,积时既久,乃复成帙。爰思以九十初度,印赠友好,借作纪念。稿既成,正思将何以名此集”,因得蒋经国所赠“松柏不凋于岁寒”寿轴,大喜过望,便以《岁寒松柏集》名之。

1984年4月,何应钦九十晋五,台湾当局专门成立了“何应钦上将九五寿诞丛书编辑委员会”,配合“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辑了资料性丛书11种共12册,由黎明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为其九五寿诞之厚礼。该丛书各册书名是:《何应钦将军九五纪事长编》上、下册,《何应钦将军讲词选辑》,《东路军北伐作战纪实》,《北平军分会三年》,《军政十五年》、《西安事变的处理与善后》、《日军侵华八年抗战史》,《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受降报告书》、《八年抗战与台湾光复》、《世界道德重整运动与龙剧》、《历年来对台湾建设之建议汇辑》。

如果说蒋介石时代所给予何应钦的最大荣誉,是主持中国战区受降大典,那么,蒋经国时代所给予他的最大的荣宠便是九十和九五寿诞的祝贺。

何应钦95岁时在寓所花园内留影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