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
旧体诗虽一度蒙尘却从未退场,传统的诗艺虽隐没不彰却从未中绝。8月17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的古典诗歌讲座在上海图书馆举行。虽然天公不作美,开场前大雨滂沱,仍未能阻挡200余位读者的热情。《巢云楼诗钞》作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汪涌豪携手上海觉群诗社社长胡中行教授,就旧体诗的创作及如何用古典诗歌书写当下等话题与现场读者进行了深入交流。团结出版社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社长梁光玉、副总编辑张阳、副社长赵晓丽出席活动。
团结出版社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社长梁光玉、副总编辑张阳、副社长赵晓丽
《巢云楼诗钞》为复旦大学汪涌豪教授的个人首部诗集,共十二卷1402首,内分五七古、五七律和五七绝三部分。作者纯熟地驾驭各种诗体,既用以写景状物,又兼以言志抒情,且所吟咏不限于国内,海外所得占二分之一,被称“一个人的寰球地理诗学”。该书一经出版,即获得业内专家、媒体和广大读者好评。
汪涌豪教授与胡中行教授现场分享中
汪涌豪教授
讲座伊始,汪涌豪教授首先谈到个人的旧体诗创作缘起,并分享了自己眼中的“诗和远方”:当下时代,大家都在说诗与远方,但落实到每个人的生活,没有几个人觉得和自己有关系。“诗和远方”之所以联系在一起,只因为这个远方并不是指物理空间的远方,而是指人抛开了杂念、俗气,能够使自己的心灵抵达,最足以安顿自己的、最浪漫的、别人都不知道只有你知道的那个地方叫远方。
汪涌豪认为诗是一种语言,像一个灵魂的东西。今天这个社会,我们已经把自己照顾得很好,但是恰恰忘记了人最需要照顾的是灵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诗是可以滋润我们,改善我们心性的很重要的东西,因为它把生活当中许多特别的感受提炼、转换、浓缩,然后用最美的,而且是最含蓄的语言表达出来。
“一个时代,一个诗人为什么可贵?写诗为什么可贵?因为只有诗人坚持用语言来感知社会,并希望能够影响社会、鼓励社会、温暖社会。我的诗里面尽管写我个人的生活,但是它有一定的关联度,只要认真读就会读到自己。因为我是安处在广大的人群中间,别人有的感慨,我都有,别人有的喜怒哀乐,我都感同身受。”
梳理旧体诗的发展,汪涌豪表示现在写旧体诗的人很多,它的生命力正重新得到焕发。《中华诗词》的发行量已超过《诗刊》,鲁迅文学奖也开始向旧体诗开放。尽管“五四”提倡新诗、反对旧诗的声势很大,但旧体诗并没有退场。即使是最反对旧文化的新文化运动当中的一批人,都坚持写旧体诗。一直到后来钱锺书先生、陈寅恪先生的旧体诗,上世纪90年代以后都已结集出版,大家也是耳熟能详。
关于旧体诗的创作,汪涌豪教授强调要遵从两个原则,一是在内容上真正有感而发,二是在形式上严格遵守旧体诗的规章制度。旧体诗应该在精熟古汉语的基础上写,并不是说经常用一些很晦涩的很拗口的,大家不常见的东西来自炫其才,只要恰如其分用对地方,就是好词。同时旧体诗必须用古汉语来表达,而古汉语不是口语,是文言。建议对旧体诗感兴趣的读者,熟读《古文观止》《辞海》等书。
胡中行教授
胡中行教授则从古典诗歌书写当下的可能性、特殊性、协调性三个方面阐发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古人跟现代人的情感80%以上是共通的,不仅是情感,还包括生活、价值观等存在很大的共同性,这就使得古典诗歌有书写当下的可能;同时古典诗歌存在一硬一软的现象,在反映人的情感和周边生活方面是强项,弱项是比较含蓄,可能不适合反映现在重大题材,因为重大题材诗歌感情需十分饱满;另外使用文言系统的诗歌来反映现在也存在一个协调性的问题。
如何用古典诗歌书写当下?胡中行教授表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诗词是抓手。写旧体诗最重要的基础是对文言的理解和运用,要做到两个不忘和三个协调。一是不忘自己是个现代人,二是不忘自己是在写古典诗词。怎样来体现当下的时代特性,又能保持古代诗歌的韵味,需要做好度的把握。同时做到语言方面的文和白、名物方面的古和今、风格方面的雅和俗三方面的协调,所谓“旧瓶装新酒”,不无道理。
针对旧体诗创作中的“老干体”现象,两位教授通过大量的诗歌实例进行了深度剖析。
最后,在讲座现场,汪涌豪教授表达了对读者的期盼: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交流,有一种切身体会,能够在非现实的精神性的东西当中获得一种现实的愉快。有时候从现实当中获得现实的愉快,未必如人所愿,但是每个人的精神都是由自己掌控,它的起点很低,门槛不高,但是境界非常幽深,它可以探索的路程很悠长。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希望大家能够走进文学,走进诗歌或者走进旧体诗,因为它是中国文学当中最悠久的最深挚的最含蓄的一种东西。
两位教授旁征博引,风趣幽默,现场读者反响热烈,并就相关旧体诗韵律和语文学习等问题与两位教授进行了探讨。大家纷纷表示这是一场志趣高远又接地气的讲座,受益匪浅。
汪涌豪教授签名售书